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意于汪曾祺关于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人格重建的理想,以其小说中的饮食描写为视角,论析汪曾祺如何以饮食描写界定四种知识分子文化人格:斯文扫地型、寡廉鲜耻型、曲高和寡型和张弛有致型,如何从饮食描写中展示出张弛有致型文化人格的完美,如何通过浓淡不一的饮食描写表达作家的自我和关于知识分子文化人格重建的理想,如何通过饮食描写中的语言艺术———贴靠手法———来烘托张弛有致型文化人格,以及这种文化人格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主要写了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题材。在有关知识分子的小说中描述了当时中国社会两类知识分子中的五种人物。鲁迅有关知识分子的小说中对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的概括、新的小说模式、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集中体现了“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相似文献   

3.
《考试》2007,(9)
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对于当时变革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及其命运,鲁迅在他的小说里作了形象而生动的刻画。  相似文献   

4.
阎真小说多关注知识青年群体在当代社会生存的“底层”境遇。当知识青年面临着人格志业理想与现实物质生存的选择困境时,“失节”与否的拷问便横亘于这一选择之上,有待文本内外的审判。然而,知识分子“失节”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和作为对象的知识之间的异化。作者对两性主体在失节困境中的文本营构和失节审判立场上的差异,隐喻了作者的偏见。同时,作者的知识分子人格审美理想、姿态与其底层写实意图和技巧之间存在着不适,过于强调现实的下沉而将失节作宿命化的处理,消解着知识分子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刘震云的小说勾勒出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滑坡、人格退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面对世俗压力从抗拒、挣扎到屈从、沉沦的姿态变化,从而揭示出他们身上传统人格理想的消隐与消解,对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人格重建发出深切的呼唤.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社会人格观的角度,对鲁迅思想及小说创作进行了审视。鲁迅有着明确的构建现代理想社会人格的观念,其内涵和特点主要是强调人格独立、进步道德意识,反对奴性人格,推崇抗争、自省、真诚等品格意识,而这一基本构想又与他所从事的反封建的社会文化思想斗争紧密相连,同时,鲁迅在小说中又对具有畸形扭曲、萎顿退缩、缺乏意志、虚伪卑劣以及抗争反叛等不同人格意识特征的人物进行了成功描绘,从而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今天构建健全的现代新型社会人格理想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研究界对《围城》小说中知识分子群体形象的塑造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小说写的是四十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文化下的特殊现实境遏,揭示中国知识分子在人类生存中所体现的基本根性--依附性人格,及其在文化断裂中苦苦挣扎的困顿,由此做出文化复兴的反思:对知识分子人格理想的反省。  相似文献   

8.
孟子作为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突出代表,一方面是知识分子保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典范,另一方面则因受制于强大王权,苦于自身缺乏构造理想社会的力量,而不得不游走于诸侯之间,做着"帝王之师"的梦。这一两难处境,同时也是后世士大夫阶层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试图从纪录孟子一生行迹、思想的《孟子》一书中,透析孟子为代表的士人阶层的处境,以及这一群体的独特气质和人格张力。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他的《在酒楼上》是一部充满诗意却又隐含着深意的小说。鲁迅通过小说中"酒气"与"花香"两种气味,表达出两个意蕴:"死亡"与"反抗"。这种表达,并不是一味充斥着沉重与压抑,而是时时充满诗意,体现鲁迅小说的从容美,可称得上是"最具鲁迅气氛的小说"。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193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出关》中塑造了正面孔子形象,并在《〈出关〉的"关"》一文中对小说主题进行解释。其所谓"孔老相争,孔胜老败"表达的价值判断,并非在思想与意识形态层面上进行,而是在人格与人生态度层面上进行。鲁迅《出关》的创作、鲁迅晚年的孔子观与章太炎的《诸子学略说》、林语堂的《子见南子》具有多方面的关系。青年时代"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的鲁迅在"后五四时代"重构孔子形象乃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晚年鲁迅努力将孔子从历代统治者建构的"白粉孔子"中剥离、恢复"原孔子"的形象,在坚持批判作为封建制度、封建意识形态代言人的"白粉孔子"的同时,将"原孔子"置于先秦诸子之中,通过褒孔贬老、援墨入儒建立了"人格孔子"。这种孔子观与鲁迅早年建立并一生坚持的"立人"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1.
魏连殳是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拟在分析魏连殳"叛变"的深层因缘,通过追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显示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孤独意识面临着新危机,进而凸显出其在当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箭飞博士在《词语细读:论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文中,通过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关键词语“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除了那些“无我性”的病态人格和“空心人”之外,“的确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人格”。其实不然,鲁迅小说中,除了那些病态人格的“我”之外,同时也塑造了如“狂人”、“疯子”和《一件小事》中的“我”这样一些自我完整、人格独立、个性鲜明的健全人格的典型,他们是鲁迅笔下另一类中国国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尤其把恢复女性人格、提高女胜地位、反抗“礼教”对妇女的压迫作为妇女运动的重要课题。鲁迅在1925年创作了著名的反映知识分子婚恋悲剧的小说《伤逝》,茅盾在1928年创作了以小资产阶级婚姻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创造》。通过对两部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比较,揭示在男权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女性启蒙的艰难和女性获得解放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14.
理想的限度在鲁迅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检讨中,有一点特别的触动我,即他认为知识者往往缺乏接受历史真实的能力,往往对理想实现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分析鲁迅小说中三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即封建社会末期旧知识分子泯灭本我的悲剧形象;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分裂自我的悲剧形象;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以此洞见悲剧形象的根源所在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代白话通俗小说中,有部分以文人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的小说,这些小说对明代城市商业语境下的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缺陷、性格弱点等方面进行了批评,表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知识分子性格方面的另一个侧面,同时也展现了市民阶层知识分子在面对现实和理想时的无奈和焦虑。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一直关注着知识分子的命运,特别是那些在辛亥革命或五四运动中受过时代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伤逝》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是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代表.柔石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写出一部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二月》.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她们面对封建社会的重压,依然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也曾奋起抗争,但是当她们面对社会的强大压力时就败下阵来,彷徨于“歧路”与“穷途”,最终让自己走投无路.  相似文献   

18.
《沧浪之水》与《风雅颂》都是当代基于知识分子命题的小说,同时知识分子在当代的境遇日渐成为一个深刻的话题。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分析,可见知识分子在当今的尴尬角色和矛盾的精神性。他们都处在理想的人格建构和失意的生存际遇之间的生存突围和作为失根的灵魂漂泊者的精神突围中,而这种突围却始终存在着相悖的立场,即本质上它是严正和荒诞同时存在的意义伪循环。由此生发开去对知识分子的探讨,也最终成为对人性探讨的一个必然过程。  相似文献   

19.
高校人文教育的理想追求是;思想的自由,精神的独立,人格的全面。这恰恰暗合了鲁迅"立人"思想的精髓。从当前人文教育岌岌可危入手,重在探讨鲁迅"立人"思想对于现今高校人文教育的根柢作用:主张由内而外唤起学生的人文自觉,实现心灵的自由和人格的健全。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巴金在创作《伤逝》和《寒夜》的时候都处在尽情享受幸福甜蜜的爱情婚姻时期.这是这两篇小说共同的创作主体背景.二者又都控诉了黑暗腐朽的旧社会,并刻画了挣扎在丑恶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无论是子君,还是汪文宣,都没有摆脱死亡的命运.尽管他们的愿望都是卑微的,一个仅仅要求拥有自己的家庭,维持一份爱情,另一个仅仅要求为妻子、孩子和母亲提供生活的最低保证,但在那时却无法实现.对旧社会的揭露和诅咒是两篇小说的创作重心.当然,仅仅这样还流于一般.这两篇小说的重要性主要还在于它们不约而同地对知识分子的人格缺陷和人性弱点进行了勘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