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炉》无疑是贾平凹创作中的扛鼎之作,从《秦腔》到《古炉》表明了贾平凹持续对乡土中国的思考,《古炉》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层面进行生活化叙事,将农民、农村与文革的关系及乡土中国现代化出路探索融为一炉,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作用的再认识,即到传统中找寻乡土中国自新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周克芹创作比较论袁曙霞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以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对农民的热爱,使他始终将创作的目光放在农村生活题材方面,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他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田间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乡土诗人。田间是以写乡土诗而登上诗坛的。他一步入诗坛就注视着他的家乡扬子江两岸荒芜的乡村和贫苦的农民,成为左翼诗坛上一位最年轻的歌手。纵观田间漫长的创作生涯,他是20世纪诗坛上同中国农民生活时间最长,生活或走访地区最广,创作以农民、乡村、土地为主题作品最多的诗人,他创作了中国20世纪文人创作的最长的表现乡土、表现农民命运的叙事史诗《赶车传》。田间的诗作不仅表现了乡俗民情,而且反映了20世纪中国农民的反抗斗争,表现了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田间是一位热情澎湃的歌者,是一位不倦地进行诗歌艺术探索和辛勤革新的诗人。田间对民歌是情有独钟的,他在学习民歌、吸收外国诗歌的特点和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自己,追求着一种农民喜闻乐见的诗体形式和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孙惠芬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思想及艺术特点,认为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系列”小说用浪漫化的诉说展现了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构,表现了乡土中国文化转型的复杂性,以及农村乡土人格重构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眷恋乡土、家园意识、农民情结等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从招魂童年生活、实现精神还乡、物化宣泄欲望、外化创作激情等内在心理,从现代知识分子和作家为寻故土家园重建而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思维逻辑和价值取向,从鲁迅乡土小说所确立的批判国民劣根性主题思想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现代作家乡土学创作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6.
俄国民粹派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有圣愚式农民形象、麻木不仁的农民形象、觉醒者等大致三类群像;中国乡土作家群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则大致可分为阿Q式农民流浪者和闰土式的农民形象。从两者比较中得出结论有二:首先,两国处于探索阶段的乡土小说创作都具备深刻的启蒙意识,并都伴随着一种深沉的寻根意识;其次,通过圣愚式农民形象和闰土式农民形象的比较,我们看到了两国给予不同的宗教意识和道德伦理意识层面上的不同的乡土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的改革是成就最大的,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土地流转政策,能够将中国农民安置在土地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是一件了不起的功业。小说创作从来没有终止对乡土中国的叙述,这也是三十年来当代中国文学最有成就的领域。但是,如何叙述这一历史,表达的不仅是作家眼中乡土中国的历史变迁,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这一历史变迁的情感态度,因此也隐含了他们的历史观。这不同的叙述或叙事,展现了乡土中国当下发展的不同状况,当然也表达了中国现代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韩蜜蜜 《文教资料》2013,(32):71-73
9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以及农民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导致一些对农村抱有深切关注的乡土作家也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创作模式。在9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作家对乡村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城市所代表的现代文明所持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更为复杂,有的表现出了对乡村文化的怀恋,有的对乡村之恶大力鞭策批判,还有的表现出了对精神家园的回归。但人文精神却始终贯穿于乡土小说创作之始终。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其乡土文学作品中不避矛盾地选择了隔岸遥望式的创作姿态,对中国农民表现出迥异于前人与他人的更为持久和深沉的关怀.他试图通过远距离地描绘某一局部场景来真切展现乡土民间的生活现状.  相似文献   

10.
乡土文化凋敝导致中国文化“根”的丧失.农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与乡土文化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农村知识分子在乡土文化保存与延续中曾经起着特殊作用.今天,农村教师仍肩负特殊文化使命.培养一支有着正确农村观、热爱乡土文化的农村教师队伍,对乡土文化未来和中国人精神家园守护,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农民帝国>的分析解读,可以更深人理解乡土中国巨大的历史变迁,农民的政治文化特性,体制变迁中农民复杂的心路历程.从当代乡土政治的变迁、历史文化、人性蜕变三个层面来阐释这一作品,无疑是对当代农民、农村的持续发展,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立波以故乡益阳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并不是“十七年”时代一般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而是具有充分的乡土性,并且与现代文学发展时期的乡土小说特色不同的新的乡土小说。他的这些乡土小说在“十七年”时代延续了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传统,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一部描写我国当代农村生活的优秀长篇。作品以七五年冬天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四人帮”猖狂反扑为背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我国七十年代农村生活的动荡与时代风云的变幻,形象地概括了我国农民在合作化运动之后生活的历程与命运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自《诗经》始,中国文学素有"兴农"、"乐农"、"悯农"的传统,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描写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文学在表现农民苦难、农村凋敝、乡村批判、农民的觉醒与反抗、农民进城等五个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赵树理创作的个性特征可以得到清晰的体认:始终立足于黄土地,与农村、农民保持着血脉相连的关系;致力于表现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农业生产方式、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命运与心态的变化;反映出带有晋东南特征的农村社会伦理状况,表明了国民性批判线索的历史性超越;执著地追求乡野风格,其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趣味。赵树理是现代文学史上从精神内涵到文体形式、审美风格整体上最能代表农民的作家。赵树理对于当今文学创作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农民一直是倍受关注的人物,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有一定的影响力。农民这一称呼,凝聚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它在人类精神空间中具有丰富、广博的审美内涵。莫言的小说在描写农民的农村生活时,他不是刻意宣传农村生活的不易和艰辛,而是在描述乡土风情特色的基础上,真实记录中国农村广大农民平凡而真实的生活,表现农民的成长历程。他在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写作传统后,在当下语境中塑造了一批性格更加多元,美学品质更加丰富,文化内涵更加复杂的新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16.
作文课已经成为农村学生最感头疼、最不感兴趣的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农村学生实际,走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乡土化作文教学之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尝试与探索,主要做法是:结合本地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农家劳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拓宽创作思路,孕育创作真意.  相似文献   

17.
贵州乡土诗人赵卫峰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大潮下,与时俱进,以其对新时期乡土诗歌的独到理解,用诗歌的创作去实践着自我乡土诗歌理念,力求在新世纪乡土诗歌的创作上,在传统乡土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寻求一种和谐,推动中国乡土诗歌的创作乃至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琦 《现代语文》2007,(10):94-96
世纪交替的近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大环境之下,许多乡土小说家依然静心守护着人类的精神家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乡土小说。作家们以敏锐的眼光关注着乡土以及乡土上不同农民的生存状况,全方位地展现了转型期中国乡土社会的斑驳色彩。其主题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落后乡土的苦难主题。二、传统乡土的诗意温情。三、富裕乡土的人性展示。四、逃离乡土的打工困境。  相似文献   

19.
抒发对乡土的眷恋和淳朴的生活向往,以含蓄的心境,朴实的语言,纯朴的感情内涵精神去描绘乡村的生活.不仅要注重表现生活与感情,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语言的传达.对乡土题材的热恋,对农民题材大师的崇拜,我创作了《晨曦》作品.积极提高自己的油画创作语言和文化修养,努力挖掘本民族农民独特的艺术成果.保持正确的创作心态,满腔热情地创造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农民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前景广阔.然而,由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农村中能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经济的农民比重较低.因而,大力开发农村乡土计算机人才是我国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