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哲学常识教学中,学生普遍对“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的关系认识不清,笔者试加以浅析,并供方家指正。一“、辩证的唯物论”与“唯物的辩证法”二者之间的区别辩证的唯物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唯物论”。它是哲学的两大派别之一,是同唯心论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它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辩证的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大脑中的反映,是人脑这个高度完善的特殊物质的机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近几年“对哲学基本问题再认”讨论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指出哲学与其它具体科学不同,不能没有基本问题;物质和运动、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等关系不能替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只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视界超越传统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绝对的实体主义和相对主义思维视界,科学地揭示了人以实践的生存方式而双重地存在着,即人是受动与能动、自然与社会、科学与化的双重存在,并以此合理地解答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与人关系的个体与类的统一,人与自身关系的科学与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存在是客观的、普遍的,故“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是以自己为主体,以关系的另一方为客体的主客体关系。人把自身作为主体同对象、客体区分开来,使人的活动不再像动物那样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成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积极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所以人们在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改变着自己周围世界,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改变着自已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传统的师幼关系还是现代的师幼关系,都受到主客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形成了教师中心主义或是儿童中心主义。这种思维方式下的师幼关系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统治与被统治、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这也是师幼关系冲突的主要来源。主体问性是在强调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师幼双方的主体地位,以一种教育交往的方式来消解主客二元对立思维下的师幼冲突,这也是当今社会对师幼关系的新考量、新转向。  相似文献   

6.
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的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是基于实践的现实世界中的最普遍、最深刻的关系。这一矛盾关系,必然地与人类共存亡。从宏观上看,一部人类社会史,一部人类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与世界的交道史,就是一部思维和存在的矛盾不断产生、发展而又不断解决、更替的历史——一部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思维和存在的矛盾运动史。微观上,就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和衰亡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非本体的本体论思想与柏拉图的“相论”有着本质差异。柏拉图的“相论”是建立在“一元惟善论”的基础之上,“相论”的致命弱点就是单向度的、“向外求真”的“一”。“相论”要么导致“绝对对立”,要么导致“相对对立”,根本不会产生“二元非对立”思维。而中国古代非本体的本体论可以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二元非对立”的思维精神,二者之间既是“二元性”构成也是“非对立”的“圆融”、“全息”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对话应坚持的哲学观传统教育一直深受以“二元对立”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影响。这种哲学表现为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对立的二者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种哲学在教学中表现为“对象性思维”,即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教师是课堂的权威,享有知识和课堂教学过程的绝对控制权,在这种关系中,学生得到的体验是消极的,是被控制和无助的。这既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发展、求知的积极性,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是对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轻视。课程改革是对“二元对立”的哲学观的超越。它强调尊重学…  相似文献   

9.
在《实践理性批判》的辩证论中,康德提出“至善”的概念。“至善”实质是康德解决“德福关系”的核心理念。在现实世界,“德福关系”并非一致;相反,二者之间存在二律背反。为解决“德福关系”的一致,即寻求“至善”的实现,康德引出自由、灵魂不朽、上帝三大“公设”,使其道德哲学最终通往宗教神学。  相似文献   

10.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通常被给予如下解释:第一,它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甚至等同于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第二,它包括而且仅仅包括世界的本原问题和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两个方面。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点和实践分析方法来看,这种解释未能真正澄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之实质性内容———两者的互动,尤其是思维观念对存在状态的巨大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关系”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现象是复杂的,我们从复杂性思想、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等方面入手,把教育世界还原到教育中的事件与关系,使教育中的关系成为我们进行教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教育研究应关注教育中的关系:就教育活动本身而言,应关注教育场域;就教育研究者而言,应持一种介入的态度;就教育学科而言,应努力跨越边界,实现学科之间的穿梭。  相似文献   

12.
师生关系是教学理论中一个中心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及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实践中产生的许多新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师生关系相关联,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我们认为,“教学相长”是师生关系的准确概括。  相似文献   

13.
浅析高校师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慧敏 《培训与研究》2004,21(1):100-102
在教育实践中,师生交往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学校教育价值的根本体现,又是实现这一价值的重要途径。对师生交往及师生关系的研究与探讨,其不单单对今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改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且对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以及实现教育价值和促进教育发展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政教不分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本从教育机构与政治机构、官与师、教育活动与政治需要等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先秦时期政教关系从“貌神一体”到“貌离神一”的历史演变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了政教不分的化原因,提出“天人合一”、“人性善”等观念和隐喻式思维方式是导致古代中国政教不分的化根源。  相似文献   

15.
人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我国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基础和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它需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以及人与其所处的现实环境等之间的关系。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教育研究领域关于师生关系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多。在众多的研究中,不少研究在思维路向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在思维起点上有教育独立的理论预设;在思维追寻的目标上有乐观的精英倾向;在思维的理路上有强烈的普适取向。如何走出师生关系研究的思维困境值得教育研究者反思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将传统课堂提问方式与新课改后的课堂提问方式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过于单一,一般都是师生一问一答或者先点名后回答,而新教育模式则逐渐地把"读—写—听"的传统课堂提问方式转变为"读—写—思"的课堂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师生的新型关系,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起来,达到学思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为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对当前的中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主义所造成的结构主义、未来主义、教师商品化等加剧了教师在实现学校教育的功利目的与自身的专业发展之间存在的紧张和冲突,使教师陷入了日益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后现代教育思想并非仅仅是解构,它在某种程度上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教师身份认同重构的路径在于重建亲密的师生关系和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反事实思维与因果关系之同的内在关联,反事实思维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我们在聂事实理解中的误区。从而使我们认识到反事实条件背后复杂的认知操作过程,启发我们对反事实思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