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赏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的教育。爱学生、赏识学生,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从爱出发,注重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进而“小题大做”,给他们以鼓励信任、理解宽容,从而引导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教师的赏识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世界因赏识而美丽,人生因赏识而健康,生命因赏识而鲜活,教育因赏识而光彩!”  相似文献   

2.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爱是情感的纽带,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的爱在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尤为重要。通过对本班后进生小明的转变,深深体会到,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当学生被老师的关心、爱护、真诚所打动,就会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倾吐给信任的老师,听从老师的引导,改正自己的缺点,走上正确的道路。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爱是情感的纽带,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的爱在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尤为重要。通过对本班后进生小明的转变,深深体会到,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当学生被老师的关心、爱护、真诚所打动,就会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倾吐给信任的老师,听从老师的引导,改正自己的缺点,走上正确的道路。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情感体验,喜怒哀乐.无所不包。而拥有怎样的情感又少不了培养、熏陶。同时,情感又和态度价值观紧密相关。作为教师正是在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本学科的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爱的教育,把他们塑造成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这除了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春风化雨般情感熏陶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谈“情”说“爱”。  相似文献   

5.
"教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教育艺术。它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且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以及各种具有教育性的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细胞,是展示学校风貌的窗口。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直接取决于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方法。我认为要管好一个班,需做到“爱、严、勤、励、恒”。一、“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记得有人说过:“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因此,班主任首先要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帮助学生掌握过硬的知识本领,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引导学生注意言谈举止,文明礼貌等等。这种爱可以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班主任持之以恒的爱,必然会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7.
师德之魂在于“爱”,爱是师生交往中的粘合剂,作为班主任,要懂得热爱学生,因为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关怀,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严格要求也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责任感的体现,严中有爱,严就是爱。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快乐教学,不在于课堂形式上的外在的教学活动,而在于教师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智力,把握好原有知识和理解接受新知识的“沸点”,给予积极有力的引导和催化,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的精神现象。 顿悟,是中国传统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9.
郝杰 《中国德育》2010,(4):22-25
对学生“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是对教师的伦理诉求和职业道德规范,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偏爱行为却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教师难以均衡地施爱于每位学生;另外,爱可以分为自然爱和社会爱,“爱无差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层面,属于社会爱,当自然爱与社会爱相冲突的时候,教师难以达成一致,极易出现非公正的偏爱行为。教师需要明确“爱无差等”的真正内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尽量避免对学生的偏爱行为,为学生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0.
梁晓妍 《中国德育》2004,(8):51-51,13
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普遍持久而深厚的爱。它来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这种爱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情景,使教书育人和学习知识都变得生动活泼,可转化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敬和热爱,也可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教育的引导者。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班主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的付出赢得情的回报,以爱的播种获取爱的丰收,这是很多班主任的制胜法宝。一般说来,班主任付出的爱心越多,得到的回报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可以将爱心当作自来水随意泼洒。如此我们该如何搞好班主任工作呢?以下是我的认识:“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者和被教者“心理碰撞”、“相互印…  相似文献   

12.
陈向阳 《考试周刊》2009,(6):221-223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后进生的教育容易走进爱的“误区”,总是以为“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然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因为“爱”而过度紧张、承受一定心理压力并产生了厌学情绪。教师经过一系列的暗示教育、赏识教育、榜样教育等“爱的教育”,可以有效疏导孩子的厌学情绪。让师爱与学生心灵相通。  相似文献   

13.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却是国家的一桩大事,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知识”。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高于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爱。爱学生。但不是盲目地爱,而应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关注学生的言行.既重视对其优点、成绩和进步的适时赏识、表扬.又重视对其缺点、不足和错误明察秋毫,从不放过,及时指出、批评、纠正和引导。这就是对学生教育的严。缺少了“严”,爱便会流于不负责任,教师之爱应包括并表现出对学生的严。  相似文献   

14.
爱是教育的基石。教师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就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周围。教师爱得深切、爱得恰当,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对学生施爱要讲究技巧。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把不同方式的爱施予不同类型的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5.
“点悟”,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准确地点出问题的关键,引发学生认识上的飞跃,由头脑中的零碎想法形成对问题的总体而深刻的认识,使疑难问题豁然而解。“点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可追溯到南宋名思想家、教育家陆九渊的“顿悟”教学法,其渊源盖出自于佛教“禅说”。佛教禅师授徒就是用“顿悟”法,重在让弟子用心悟其真谛。相传,禅宗五祖弘忍年事已高,  相似文献   

16.
非连续性教育强调人的发展是顿悟的、非连续的,“遭遇”是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遭遇”给学生并非总是消极影响,也会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在对“遭遇”的体验过程中不断唤醒自己的灵魂,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及时抓住对学生产生转折性意义的“关节点”,善于创造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并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崔萌 《文教资料》2014,(10):117-118
文章列举实例,说明教师如何树立“爱满天下”的观念,爱所有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从而将“爱”的教育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8.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教育而言,爱更是其核心,其灵魂。西方教育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我国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说得更直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是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是其教育艺术的核心。但是,要做到真正爱学生是很难的。台湾教育学家高震东就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其实,在我看来,爱学生之难,主要难在对“爱”的理解,对“爱”的解读。很多老师自以为自己很爱学生,结果未能起到好的效果,未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有时甚至是事与愿违。那么,何为爱学生呢?我认为爱学生就得走进学生的心里,做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激励学生、赏识学生、感动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的懂得学生的智慧。高尔基说得好:“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所以,当我们不断谈论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心”时,一定不能忘记对于教师专业智慧的关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漠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教育被人为的简单化了:我们用“敬业”替代“专业”,用“天然爱心”替代“专业智慧”,其结果是让教师所有的“爱心”被无智慧的劳动所冲散淹没。  相似文献   

20.
“爱”是打开心灵的钥匙●刘凤肖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是人生发展中最关键的时期,作为教师如何引导他们迈好青春第一步,教会他们求知、办事、健体,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做人,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爱”是打开心灵的钥匙,要时刻用“爱”去关心、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