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水胜 《广西教育》2006,(3A):38-39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学重心从“教”向“学”转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导为教,寓导于教。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说 :“学生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 ;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 ,乃为教学之成功。”要让学生自能读书 ,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法导学 ,突出一个“导”字。“导”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小学生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和认知水平的限制 ,他们要把知识真正学到手 ,掌握学习方法 ,还离不开教师的“导”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 ,去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所以课堂上应该强调“导”。一、导之善问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生学会自己提问题 ,是“导”的首…  相似文献   

3.
“导”中有“放”“放”中有“导”□兰化三校栾翠萍“导”即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学更多的知识的过程。为什么要“导”呢?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要把知识真正学到手,还离不开教师的“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  相似文献   

4.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高中聋生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鼓励学生提问。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方法,学会质疑,最终养成提问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习惯于“教”,师生间缺少互动,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受到阻碍,这样的教学行为从根本上背离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试图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以“教”为中心变为以“导”为手段。通过引导、指导、辅导,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不断解决“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寻找方法,发展思维。  相似文献   

6.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课堂活动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于“导”服务于“学”,即,通过教师的诱导、引导、疏导、指导,促使学生“乐学、活学、易学、会学”,真正把提高学生素质落到实处。一、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识的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要求,其目的在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上课开始,教师对学生说:“过去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  相似文献   

7.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化学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因此“问题生成”就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所谓“问题生成”,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激发学生提问,一个是教师面向学生提问。由此而派生出四种模式:学生提问学生答,教师提问学生答,学生提问教师答,教师自问自答。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领悟,从而准确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三导式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为中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师在课堂上灵活交替运用"导学、导疑、导练"三个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由原来的"教"变为"导"。通过创建有序、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我们的教师作为有效的引导就体现在"三导教学"的设计上,因此,我们要根据新罗区进修校编写的"课堂三导"材料,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进行个性化地设计教案和学生学习活动,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上出有自己特色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9.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化学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唯其如此,“问题生成”就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所谓“问题生成”,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激发学生提问,一个是教师面向学生提问。由此而派生出四种模式:学生提问学生答,教师提问学生答,学生提问教师答,教师自问自答。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领悟,从而准确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导”引“学”优化课堂教学江苏省锡山市实验小学卜相桂在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教师要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效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为此,我们在遵循教...  相似文献   

11.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者,须教疑。”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最重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一流的工作。”他们无疑都阐释了学质疑的重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悟,有悟才有会生创新的意识,才会逐步形成学生自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要多鼓励和多引导学生发现疑难,大:,胆质疑。然而,传统的教学,一般都只关注教师如何向学生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发问,向谁发问。应当看到,片面突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提问,一方面具有很强的简单划一性,它很难或者说往往会忽略学生…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创新型、开拓型的人才,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开展“问题导教”教学模式的实践,以“学生自主提问”作为创新学习的切入点,以学生的问题解决为中心,激发学生“发现”、“质疑”的欲望,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3.
长时间以来,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活动时大多基于教师教的层面去思考,忽视了学生怎么去学,使得学习活动被动且低效。那么,如何从"学"的角度构建教师"导"的策略?笔者从长期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一、"导"在学生的质疑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导"课堂,导在有价值,由学生的"疑"而"导"是站在学生的视角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这样往往可以在很大层面上避免"一问一答"  相似文献   

14.
所谓设疑教学课堂模式,就是创设一种疑问活动情境,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质疑、解疑,从而自己“发现”并领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发、引导为主导,围绕“疑”字开展学与教,以提高课堂教学效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许多教师习惯于直接“给”知识。事实上,“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知识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教,怎么去引导。安远县风山中心小学实施“三导三疑”创新教学模式,落实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三导三疑”语文  相似文献   

16.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大胆探索,形成了"导疑"教学策略。一、营造氛围,指导方法,生疑质疑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疑。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出一个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因此,要引导学生敢问,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  相似文献   

17.
一、巧设铺垫引导质疑"学起于思,思缘于疑",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营造质疑的机会,创设质疑的情境,把学生的认识引到新旧知识的交界处,揭示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感到新与旧相近、相联,但已学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诱发让学生学会提问并提出不同的问  相似文献   

18.
要提高“导”的艺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大纲以全新的教育观念审视小学数学改革现状,开宗明义明确提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观点。这个观点强调教师的角色要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转变:“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要让学生获得“渔之技”、“学之法”,教师必须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导”的技巧和艺术,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正如叶圣陶所说:“导是更高级的教。”因此,教师要研究“导”的艺术,做好“导”的工作,从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其关键就在于能否做到一个“导”字。在此,我什1谈一点自己的点滴体会。一、课堂提问——引导“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疑,善于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出系列提问,以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释疑,进一步提出新的结论。例如,在学习初中《生物》“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时,我们并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概念,而是让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上的“草原上部分生物示意图”,依次让学生思考这样…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有效诱导?他认为一重提问,二重指点。问缘于疑,发问即质疑;要问有道,须疑有方。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压抑课堂气氛;提问得法,则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指点表现在答学生问的“导”,即释疑解惑的过程。对学生所问,无论是否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