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苏雪林是现代一位奇异的女作家、教授和学者,也是一位活了一百多岁的长寿老人。胡适仅给她教了一年书,但她一生对胡适特别崇敬,逾到晚年“老而弥笃”。在胡适死后,谁要对胡适说声“不”,她就会站出来捍卫胡适的。  相似文献   

2.
1994年,黄山书社出版了耿云志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手稿本,共计42巨册,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与胡适有关的材料。其中第33册收录了梅光迪致胡适45通信,并附梅光迪《序与胡适交谊的由来》一文。它们对于研究留美时期的胡适、梅光迪,包括梅光迪启发胡适了解  相似文献   

3.
这些年关于胡适研究综述的课题已经慢慢被学者所重视。在为胡适作各种传记评论研究的同时,我们应当不忘梳理胡适研究由来已久的脉络。从胡适留学美国的同时,既已经开始出现了关于评论他的文字。本文旨在从这一点上追溯至当今学界胡适研究的最新成果,清晰的展现出胡适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思维视角的不断转变。  相似文献   

4.
胡适在众多亲戚中与胡近仁关系最为密切。胡近仁虽为族叔,其实只长胡适四岁,是胡适在九年家乡教育期间读书写诗的引路人。胡适在上海求学及留学三年期间,胡近仁是他母亲家信的解读人兼代撰人。胡适回国后以博士身份在北大任教,两人信函  相似文献   

5.
1917年10月,胡适把他一年来写作的白话诗编成《尝试集》,给钱玄同看,并请他作序。钱玄同和胡适还没见面时,1917年7月,他就对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些新诗提出过意见,说胡适的“白话诗”“犹未能脱尽言的窠臼”。胡适看了钱玄同的批评,给钱玄同复信里说:“此等诤言,最不易得……”所以胡适后来在北京所写的白话诗。就都不用言了。  相似文献   

6.
胡适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本文说的是胡适的家长如何对他进行家教的。胡适专门受教育的时间,从1895年读私塾起到1917年留学回国止,前后丸二十二年。其中包含九年的家乡教育,六年的上海教育和七年的美国教育。胡适的家庭教育的范畴,涵盖了他的学前教育,家乡教育,还涉及到他的上海教育。  相似文献   

7.
文喆 《中国德育》2010,(4):64-65
1943年罗尔纲应同乡朋友之邀,撰写个人求学经历,他写了一本小册子,名为《师门辱教记》。原来,他1930年自上海的中国公学毕业后,前后陆续在老师胡适指导下,做了五年多的研究工作,其间还曾在胡适上海和北京的家里,住过两三年,真正成了胡适的“入门弟子”。他的正差是整理抄录胡适父亲的遗著,  相似文献   

8.
程勤华 《教师博览》2010,(11):24-24
须知,胡适资助他人,并非为了投桃报李。因为,被胡适资助的人,并不能个个都像李敖一样知道胡适是"恩人"。有的人获胡适资助,自己还蒙在鼓里。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小说家林语堂于1919年秋从北京大学赴美国留学。在美国求学期间,  相似文献   

9.
小池 《初中生》2008,(8):14-16
胡适的母亲名叫冯顺弟.她嫁给胡适的父亲胡传时刚满16岁.婚后的第二年,胡传便把冯顺弟接到上海同住.第三年冬天,他们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胡适.他也是胡传最小的儿子.  相似文献   

10.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29-129
胡适获得的正式博士学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胡适民国六年(1917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毕业,提交的论文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进化史》。当时由7人组成的考评组中,只有1位德国教授精通汉语,故论文被搁置下来。胡适当时急着回国,未能进行论文答辩,因此也就没有被正式授予博士学位。民国八年(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了胡适的论文,并定名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由蔡元培作序,署胡适博士著,轰动学术界。当时有人对胡适的“博士”身份提出疑问,说胡适是“假博士”。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胡适访问美国,向哥伦比亚大学重新递交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副本,正式领取哲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1.
胡适与蒋介石,一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风云人物,另一个是1928年至1949年10月以前中国的最高执政者;一个是世界主义者,另一个是民族主义者。他们既承传旧学,又容纳新潮,彼此以反共为合作的政治基础,但又因"民主"与"专制"的不同理念而发生冲突:胡适一心要在中国移植美国式的政治体系,主张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而蒋介石则认为这是在唱"民主自由高调",如果照此办理"则必断送国脉矣"。由于受中西文化的不同影响,在他们的政治交往中可谓摩擦不断,但终究没有公开决裂。究其缘由,大致有如下三点:一、胡对蒋的批评与讽谏是以支持为前提的;二、蒋在内心虽对胡颇为反感,但在行为方式上仍有相当程度的包容;三、蒋不满美国干预中国内政,但又急需争取美援,他十分清楚,胡的背后有美国支持,故对胡适不得不适度地妥协。  相似文献   

12.
从民间传承的角度,论述赣剧"江湖十八本"的产生及其特点,并结合赣地地理、人文特点以及赣剧历史给予分析,揭示民间各地形成的文化现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杜威对胡适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哲学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对胡适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等方面。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对胡适文学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杜威的“经验美学”思想强化和充实了胡适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念。胡适强调文学创作的真实性问题,认为文学作品要讲求真实,要有经验做底子,他不否认作者的合理想象,但坚决反对凭空虚构。二是使胡适的文学思想呈现出自由主义文学的倾向和风格,主要表现为倡导自由主义思想和个人主义品格,关注自由主义观念与文学创作的结合,坚持文艺创作的独立和自由。  相似文献   

14.
胡适对孔子的态度是十分复杂的,他曾疑孔、非孔,反对现实政治中利用孔子搞复古主义、专制主义;而在学术层面则用平等的眼光研究孔子,作"魔鬼的辩护士";当胡适寻求传统文化资源支持其自由主义言说时,孔子又摇身化为自由主义的先驱。孔子还是那个孔子,变的是时代与问题,是胡适的视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辨析胡适语言观念的哲学内核,提炼胡适语言思想的进化观、实证观和实用观,梳理出一条以胡适的语言观念为内在逻辑的语言路线.即:从1917年开始的“白话文运动”,经过1920年代“文学研究会”,到1920年代末“文学研究会”分化出来的“开明作家群”和左翼作家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再到1930年代瞿秋白呼吁的“文腔革命”并进而推动的“大众语”讨论和“拉丁化运动”,最后到毛泽东发动的“延安整风运动”.或者更简练地说,从“胡适之体”到“毛文体”,客观上呈现出一条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工具性和规范化的胡适路线.  相似文献   

16.
“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中国知识传统的立学本旨与人文特质本能地拒绝了将实用和功利作为知识意义的发问维度与评价标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述学理念与终极视域,则淡化了对学术当下指向的暂时影响及致用实效的关注,将思想学术置于历史文化的浮沉中以凸现其知识的张力,成为知识关怀的首肯方法与理想路径,对学术源流的历史关注,思想理路的文化梳理自然成为整理中国知识传统的优选思路。  相似文献   

17.
学者们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历来褒贬不一,大家贬低该哲学史的核心,在于胡适对"义理"的忽视。就写作特点而言,胡适写作哲学史时,对方法论有充分的自觉,注重对孔子、庄子等人思想源头的追溯,并因此而使该书具有区别于其它哲学史书的突出特征。胡适在书中所体现的方法论特点,是一种中西和璧的产物。在胡适的时代,以西学概念表征中国思想的做法蔚然成风,我们反其道而行之,用中国概念来表征胡适西化的方法论特点,其方法论可总括为"另一种‘正名主义’"。由胡适的哲学史方法论可引发出对方法论问题多元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不见长于文学批评方面。尽管如此,但胡适没有忘记《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在胡适的大量研红论著中,有一些观点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红楼梦》的。胡适的不以文艺批评的角度研究《红楼梦》,有其时代和个人的背景。  相似文献   

19.
胡适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所提倡并发扬的白话文学开创了我国文学的新纪要。从小习读古文的胡适,对中国的古典诗词并非一味的拒抗,在他的白话诗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传统文化的余韵。但另一方面,有着丰富西洋文化的胡适也同样受着海外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的诗词又作了巨大的创新尝试。文章主要从胡适早期白话诗所受的传统影响和他在西方诗歌的形式的感悟下对古典诗歌所作的创新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胡适白话诗出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胡适的戏剧《终身大事》和鲁迅的小说《伤逝》思想内涵的比较,可以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在女性解放和婚姻问题上的异同,即胡适认为妇女的解放以摆脱家庭的束缚为标志;鲁迅则认为,离开家庭只是女性独立的序幕,只有真正确立女性自主意识、争取到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才有可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