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职业高中,文言文教学和语法教学的关系一直困扰着师生,现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偏重意义与内容的理解,而轻视语法的学习的倾向,影响了学生文言文的学习。那么,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文言文教学和语法教学的关系呢?一是补充语法知识,重拾金钥匙;二是突出教学重点,忌面面俱到;三是教规律性知识,非授之以鱼,而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2.
在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上,教育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之争:一种是偏重于多读,以文言的词汇、语法知识为辅;另一种是以文言的词汇、语法知识为纲,以纲统读。而《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4期刊发的陈隆升老师的《文言文“无标点”教学的现代阐释》(以下简称“陈文”)一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文言文“无标点”教学法。文章从文言文“无标点”教学的实践经验、文言文“无标点”教学的学理基础、文言文“无标点”教学视野中的文言文教材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陈老师在这三方面的论述有待商榷。商榷一:加标点的古书不…  相似文献   

3.
高考文言文的考查一般由选择题、句子翻译或一段文言文的断句组成。这里面涉及到诸多语法问题,而语法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得分的高低,只有进行系统的语法教学,才能更好地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拿高分。因此,我认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不可忽视语法教学,学点语法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必需。  相似文献   

4.
本文想谈谈古汉语常用词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问题的提出是由于在我们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现有两种倾向:重译文而轻常用词;重常用虚词而轻常用实词。值得注意的两种倾向在一九七八年七月语文高考试卷上,我们看到一些考生因为对某些常用词不理解而酿成大错。如译“特与婴儿戏耳”一句时,有的写成“特别是让婴儿看戏”;还有的写成“特别叫婴儿提着猪耳朵去看戏”的。我们认为这与本文开头提出的两种倾向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文言文中的语法教学却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教育界多年来存在的"淡化语法教学"的观点曾一度使得中学语法教学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偏重意义和内容的讲解,淡化语法知识的学习。这就造成高中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能确定词性,甚至对取"消句子独立性","名词作状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这些最基本的句式都搞不清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文言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这也要求必须注重语法知识的教学。本文就如何进行语法教学,谈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可以掌握文言文这一工具,能够自主地解读浅易文言文,具有自主阅读古文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此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以教材中的单篇课文为基础阵地,让学生掌握常用词和常用语法;由此扩展到包含同类语言点的课外文言篇目,提高学生对常用词的熟悉程度;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文言文语言系统,让学生真正掌握文言文这一工具。  相似文献   

7.
刘飞 《文教资料》2011,(9):39-41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题第三小题涉及到了两个重要且有特色的语法点:所字结构和"是"作指示代词。本文认为这两种语法结构都是古汉语实词语法化的结果,同时对语法化的相关原因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对语文人文性的逐步重视及高考考纲明确指出不考语法,语文语法教学已逐渐呈现出衰退的趋势,高中生对语法知识所知甚少。尤其是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给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带来很大的难度。随文教学法是随着对文言文知识的讲解来学习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方法,对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学习是一种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秦加旺 《考试》2004,(5):10-11
近几年来,文言文教学强调淡化语法,高考试卷中也不再把语法作为专项考查内容,很多老师因此忽略了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传授。笔者认为此举有失偏颇。请看下面这两道高考题: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种:一种是有"言"没有"文",大讲语法知识,一味地分析词法与句法,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代汉语教学;第二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文"没有"言",大搞文学分析,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典文学教学,无视文言教学的独特性,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教,淡化甚至"省略"掉了文言实词、虚词的学习积累,忽略了句法语法的训练,抹杀了文言文学习中疏通词  相似文献   

11.
徐林祥 《江苏教育》2014,(18):21-28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出现了严重的应试化、功利化倾向,可谓紧跟高考,甚至以高考倒逼教学。从生活化理念出发,审视当前中学(尤其是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探寻矫治文言文教学中应试化、功利化倾向的途径和策略,是中学文言文教学返本归真、走出误区的一种理想选择。"生活化"将在文言文教学返本归真、走出误区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学 ,这实在是广大语文教师所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笔者现就此命题 ,结合教学实践 ,谈自己的四点做法和体会。一、揭示规律 ,交给钥匙文言文通常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历久不变” ,即文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 ,这在客观上为我们阅读文言文提供了方便 ;一是“脱离口语” ,这就给我们阅读带来了困难。文言文教学应当善于抓住“历久不变”的特点 ,致力于揭示规律 ,交给学生自学文言文的钥匙。1 根据古今汉语的承继性 ,运用语法结构分析法把握文言语句。请看下面例句 :① (戴眼睛 )定语的先生主语[…  相似文献   

13.
高一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必然会接触到文言文特殊的语法,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许多成语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是一句简短的文言句子。用成语来讲解文言语法,就可以让学生轻松接受,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4.
韩业志 《文教资料》2006,(29):103-104
在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我经常遇到学生对古汉语语法(尤其是词类活用)的不解和质疑,有很多时候,一两句话很难解释清楚。而对于学生来说,又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碰到新的句子,还是区别不开。究其原因,一是现代汉语的语法底子不够扎实;二是对词类活用的现象缺少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总结。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析一下古汉语中名词活用的规律。一、名词活用的两种类型古汉语语法中,名词活用的最基本的类型有两种:一是名词做动词,二是名词做状语。我们之所以把它们单列出来讲,是因为和现代汉语语法来比较,这两种情况是比较特殊的。(一)名词…  相似文献   

15.
王佑霞 《学周刊C版》2011,(5):135-135
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不自觉地把文言语法的讲授放在了第一位,对诵读教学重视不够。课堂上常是教师范读一遍,学生诵读一遍,然后是教师分析语法,以至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絮叨不止,学生鸦雀无声的现象。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厌学文言文。把诵读看成是一种负担,会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那么,加强诵读对文言文教学究竟有哪些好处呢?现简要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当今,初中和高中文言文教学形成相对封闭的两个系统,存在严重断层,导致许多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文言文学习困难,甚至影响了整个语文学习。为了实现初高中文言文的合理过渡与自然衔接,《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对策》提出了以下对策:一是系统研究初高中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学情,制订科学的衔接方案;二是多措并举,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三是前后对照,以旧带新,补上汉语语法课;四是借助成语打通古今。  相似文献   

17.
"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是语言本身的结构规律。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行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基本都安排在初中,因内容抽象、难以掌握、纯语法知识基本上又不考查,所以对其淡化处理甚至弃之一边,这就导致许多高中生语法基础薄弱甚至空白,对一些简单的文言句式不能解释,不会分析,直接影响到整个文言文教学。因此,如何有效推进文言文句式教学,改变文言文耗时低效的现状,一直是一线教师的苦恼,尤其是笔者所在的顺德地区,这种状况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问题一向聚诉纷纭,莫衷一是.一般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文言文难学无用,费时费力,背离时代精神,建议少教甚至不教;另一种认为文言文非常重要,既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工具,又是净化世道的法宝,呼吁高度重视,增加比例,甚至应与现代文平分秋色;再一种则倾向维持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加改动.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关于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克服的倾向,大致有三种:一是将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一是将语文课教成语法课;一是将语文课教成文学课.这是因为:语文课虽然包括有深刻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但语文课决不等于政治课;语文课虽然包括语言规律,即语法知识的内容,但语法课代替不了语文课;语文教材中也确实包括不少文学作品,但文学和语文,在学术畛域上,本是两个不容相混的概念.为了有效地克服上述三种应该克服的倾向,我主张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因素的讲解,借以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法、逻辑的运用,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阅读和表达能力的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中有两种倾向,一是认为语法重要,一是认为词汇重要;其实,如果你把语言比作大厦,那么语法就是框架,词汇就是砖瓦,缺一不可。本文就根据这一比喻论述词汇和语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