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婧 《培训与研究》2011,28(1):123-126
本文研究了近五年来发表在中国五家重要翻译及外语类期刊上的典籍英译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前典籍英译的翻译策略、翻译准则、翻译形式以及对译者提出的要求。同时指出当前中国典籍英译领域存在的几个"不平衡",中华传统典籍的翻译事业亟需学界和社会的更大关注。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分析菜名英译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就此提出菜谱英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构建菜名英译搜索网站。以建立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中国菜名英译体系,推动菜名英译标准化、统一化进程,更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翻译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戴乃迭是中国翻译史上著名的英籍翻译家,她热爱中国文化,视中国为自己的第二祖国,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汉译英翻译事业,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在中国的文学翻译之路,就是她与中国爱人和中国文化的一种相遇,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新形势下,餐馆为方便外国客人在中国的日常饮食以及餐饮事业本身的发展而提供英文菜谱的必要性,简要介绍了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尤其是命名强调“三美”的菜谱命名文化,探讨了中国菜谱英译中,注意根据不同的中文菜名特点而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最后强调了翻译中需注意跨文化交流知识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翻译传播理论的提出及其对翻译本质的诠释为认识与处理"中国英语"能否用于汉译英这一翻译界的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用"中国英语"进行对外翻译能准确流畅地传播中国文化,体现了翻译的传播本质.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心理状态及文化背景知识差异,造成了文化空缺.文化空缺导致了翻译的困境.本文从跨文化交流角度,专门论述了中国菜名英译的文化空缺现象,并分析了中国菜名翻译文化空缺的原因和分类,并针对不同的文化空缺现象提出可行的五种英译策略,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朱陈军  赵速梅 《海外英语》2013,(9X):182-184
该文旨在从图式理论视域下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拟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实例为例,运用图式理论分析译者的翻译过程,并分析译者在图式契合、相异、空缺情况下翻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总结得出适合非遗英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典籍英译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有效的文学翻译批评体系下,探寻我国典籍英译翻译批评标准对我国典籍英译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典籍英译翻译批评标准不是唯一的,我国典籍英译事业将随着文学翻译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夏荥 《华章》2012,(24)
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中国古诗英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许多学者关注的是哪个译文比较好的问题,但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结论往往是见仁见智.笔者以孟浩然《春晓》两种英译文描述研究为例,选用W.J.B.Fletcher、Wai-lim Yip两位翻译家的译文作为研究文本,谈谈中国古诗英译中的翻译目的与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英译一直是困扰翻译界的重要问题之一.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审视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研究从该理论的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等多维度转换对我国八大传统节日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整合适应度较好的英译,并对那些不能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英译作必要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王飞 《培训与研究》2008,25(3):39-41
本文在分析翻译文化意义的前提下,探讨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翻译事业的内在联系,提出发展翻译事业,特别是汉译英事业,是复兴中华文化的关键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梁启超倡导翻译、实践翻译文学、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评介及其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等方面论述其对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和翻译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王晓燕 《陕西教育》2007,(12):114-115
中国人名翻译的混乱状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接轨、与世界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在对外交流中中国人的姓名译成用罗马字母拼写的各种外语(主要是英、法、西等文种的翻译)却出现非常混乱的状况,同一个名字可以出现多种译法.报载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典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典籍英译是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分析了典籍英译的现状和影响其对外传播的实质性因素后,在马会娟汉译英"合作翻译"构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典籍英译"合作翻译"模式。另外,建构中国对外出版的立体化国际销售网络、拓展对外传播的有效渠道、以及定位目的语读者群体和全面调研国外市场等,都是中国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的必经之路,笔者也作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交际翻译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菜名英译。以菜谱语篇功能类型为基础,从文本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两个方面,探讨了交际翻译对菜名英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世界对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场域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西方世界迫切想要了解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现状,小说成为提供信息的重要媒介,大量短篇小说以选集形式在英语世界翻译出版。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以及网络文化的蓬勃兴起,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翻译行为者纷纷参与到中国文学英译队伍中,翻译和出版的策略也不断革新。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当下中国当代小说翻译场域发生了重要转变。本文从描述性社会翻译学研究范式出发,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分析工具,试图勾勒中国当代小说英译场域的历史演变进程,探讨这种演变背后的内外部原因,旨在打破目前学界对中国当代小说英译的静态认知,进而强调翻译研究中历史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从汉译英的角度探讨中国英语这一客观存在的英语变体,并结合异化翻译、不可译等相关理论,分析中国英语在汉英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典籍英译旨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以及中国文明的精神。译者应树立"文化翻译观",合理使用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归化策略在典籍英译初期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异化策略有助于彰显中西文化差异,在当今时代更应被推崇;由于读者对象不同以及典籍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其复译工作十分必要;在典籍英译实践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典籍英译理论建设,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翻译理论形态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其翻译事业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翻译发展成就多多。该文尝试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发展分为两个阶段——文化大革命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后,对比研究了这两个阶段翻译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各自取得的成就,从而给21世纪的翻译事业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其翻译事业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翻译发展成就多多。该文尝试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发展分为两个阶段——文化大革命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后,对比研究了这两个阶段翻译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各自取得的成就,从而给21世纪的翻译事业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