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海娜 《世界文化》2012,(11):28-30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称为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深刻的作家之一。他所处的19世纪俄罗斯是一个“成问题的时代”:传统的东正教文化信仰正在衰落,新的建立在自然科学充分发展基础上的理性尚未成熟。在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文化语境下,当时俄罗斯人普遍面临着一场生命神圣性逐渐消解的精神危机。陀氏以知识分子特有的担当,用文学创作肩负起为人类灵魂寻求出路的重担,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在菩与恶、罪与罚的撕扯中历经磨难并最终复归神圣的“人神”形象,并通过他们传达了作者为人的拯救而“重建生命神圣性”的创作理念,也揭示了神圣对人类精神的意义,这对我们21世纪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侏儒俑研讨     
1978年临沂金雀山西汉墓中出土了6组陶俑,所有的陶俑都身材矮小。研究每组陶俑人和物的关系发现,这些俑都是奴仆身份,这应是考古中所称“侏儒俑”。据文献记载,“殉俑”是由“人殉”演变而来,殉俑逐渐代替了殉人,侏儒俑替代的是当时社会的侏儒人。  相似文献   

3.
作家张伟先生的《徐芾在日本》(载《寻根》1999年小卜。弟2朋),是一扁通过实地调查、历问而写成的佳作。文章行文流畅,叙事感人。但文中有关徐福名称的一段议论文字,却值得商榷。文章开头写道:“在中国,我总觉得从古到今,很少有谁能像这个人物一样值得玩味。他就是秦代的徐带。现在不少人将其呼为‘徐福’,啼’字变了,不知道根据是什么。徐茉是个大知识分子,那时的知识阶级,似乎不太愿沾‘福宝金贵’之类。”这段话只能使读者得出这样的认识:即现在不少人由于不懂古代人起名的真谛,而擅自将“徐茉”改为“徐福”。这种说法是…  相似文献   

4.
<正>巴黎是世界的“花都”,吸引着各国人士前去游览。但巴黎也并不总是那么美好的,1870年7月19日至1871年5月10日“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不仅失地赔款,甚至在战争结束的前夕,也有万千同胞的无谓死亡。由于围城造成的贫困,还有街上的内乱以及无政府状态,甚至就在5月开始的这个“流血周”(Bloody Week)中,死亡的人数据说也超过1790年大革命中“恐怖统治”时期的死亡的2万至3万人。  相似文献   

5.
个人是社会的终极单位.社会则是个人的存在方式。化则是生活的最高境界。党在“十六大”中提出新的目标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化则是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性质、方向和水平的重要尺度,又是作为全面体现小康社会建设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作为城市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精英化陷入危机,大众化泥沙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语言中,常有一些为人忽视却又值得深究的问题。比如,汉语把植物的生命繁殖叫做“播种”或“撒种”,而把人的生殖叫做“传种接代”。著名汉学家爱伯哈德认为,在中国,“蓝色土地上播种”指的是“受孕”①。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并非中国独有。古代埃...  相似文献   

7.
王风 《中华文化论坛》2003,1(4):122-126
《周礼》以“三易”、“三兆”、“三梦”并列,这种并列,可能隐藏着古人以“易”名筮的原因。本认为,由于“兆”指龟甲之裂罅,占人凭借裂罅在空间中的延伸形态占断吉凶,相应地,“易”可能指挂力归奇之策(溢策),筮人凭借溢策在时间中的演变占断吉凶。上一世纪的甲骨研究和金研究可佐助“易即溢策”的推测。“日月为易”不是“易”字的原初合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天人之学”□孟昭燕由于与人类的切身生活息息相关,“天人之际”——天与人的关系问题,很早就受到思想家们的关注。他们探讨这个问题,往往从论天开始。从先秦到东汉,在我国思想史上就出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峙的天道观。前者以战国时期的自然天论为代...  相似文献   

9.
西周时期姬姜二族的『三缘』关系霍彦儒《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为黄帝之后裔,姬姓,自古公父去“邑於周地,改国为周”,姬姜二族在炎黄时代建立起较为稳固的联盟关系,发展到先周、西周时期,不仅从过去的姻亲、经济联盟,而且发展为政治、军事联盟。从周人的历史演...  相似文献   

10.
洪咏梅 《寻根》2009,(5):43-44
抓周,又称“试周”、“试儿”、“周晬”或“试晬”,是古代民间较为盛行的一种习俗,即在小孩满一周岁时,大人将日常用品摆放在孩子的面前,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由其任意抓取,并根据最先抓到的物品来预测他将来的前途和兴趣。这一习俗至今在我国许多省区仍很流行。  相似文献   

11.
一 與宋尹同屬於所謂道家學派,而影響較宋尹為遠且大者,是老莊。《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莊周著書十餘萬言,雖“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可為定論。老莊對於“一”“二”的理解與態度,從字面看,似有不同,從內容上分析則基本相同,而莊詳於老。茲分別述之。先看《老子》。  相似文献   

12.
“亚”形与殷人的宇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宇宙理论的成型固然较晚,但这并不意味着殷代人没有自己的宇宙观。本文搜集并依据大量的甲骨文、铜器铭文及古代文献资料,通过对“四方”涵义的研究指出殷商人心目中的土地之形为“亚”字形,并参照罗马尼亚学者关于古代宇宙论里“中心”意义的理论,指出在殷商至西周初期普遍存在于文字、器物与陵墓营造中的“亚”字形是古人心目中宇宙中心的象征,它与殷商时代对“五”与“六”这两个数目字的特殊关注有密切的关系,与龟甲在当时受到特别重视也有微妙的关系,因为龟的腹甲也是“亚”形,这就是殷商人把龟用于占卜的原因:龟是殷商人心目中的宇宙模型,占纹则是人为兆头。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分别开启了中西哲学中关于人的研究,形成各有特色的“人论”。本文从“学”与“术”的分别来看孔子人论与苏格拉底人论的差别:孔子的“人论”是为统治者提供的“驭民术”而非学说,而苏格拉底的“人论”则是学理上的人学。  相似文献   

14.
“的士”与“酒吧”考源振兴“的士”与“酒吧”最初源于美国。1907年,美国一位富豪子弟亚伦同女友去纽约百老汇看歌剧。晚上散场后他们去叫马车,由于马车夫漫天要价,双方发生争执,亚伦被马车夫打倒在地。亚伦为了报复干马车夫这一行的的人,想用汽车来挤垮马车这...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人对历史上的“平民文学”大加赞美,是为了彻底颠覆旧的文学传统,并为现代白话文的合法性寻求历史根据;而对当下的“平民文学”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又是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在新文化人看来,这同样为建设新文学、新文化所必须。胡适等人不过是将历史上的平民文学、白话文学作为打倒贵族文学、文言文学的革命力量、革命工具来看待,一旦文言文的统治地位被颠覆,面对原生态的当下平民文学,新文化人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全盘接受。对于平民文学,胡适等人最终采取了与传统文人类似的态度:在鼓吹、倡导它的同时,雅化的进程也开始了。由于力主以西方文学为老师,现代白话文经新文化人“雅化”后呈现出明显的“欧化”倾向。这种欧化的现代“白话文”具有强烈的先锋性、革命性与精英色彩,在精神气质上与“平民文学”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6.
一、就“易”一名三义论“乾坤”中的辩证法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易便是变易的易”,是《易经》中三个基本观念(易、象、辞)之一。这显然把:“易”简单化了,一个“易”字本身就是辩证法。郑玄作《易赞》及《易论》提出“易”一名而含“易简”、“变易”、“不易”三义的说法(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  相似文献   

17.
刘纳 《东方文化》2003,(4):28-32
在《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里,存有一些写信人不愿公之于众的信件。例如,1919年陶孟和致胡适信,由于讲了一个姓傅的人“据云品学皆无”之类的坏话,曾嘱收信人“读后请焚之”。而收信人胡适并未按照写信的要求“焚之”,却保存了下来,与  相似文献   

18.
讲正气,着眼于“为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舍。宋代名士文天祥作《正气歌》以明志:“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他把“正气”看成是“为人”的道德规范中最根本的准则和价值取向中至高无上的追求,生则必秉正气而不移,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我们讲述“中国故事”,并非简单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以文学的形式凝聚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与情感,描述中华民族新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并想象与创造新的世界与未来。所谓“中国故事”,是指凝聚中国人共同情感的故事,其中可以看到我们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丈夫”一词用作对成年男子的通称,除年龄和性别的含义外,还有着深厚的道德蕴涵。《谷梁传·文公十二年》载:“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礼记·冠义》曰:“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孝弟忠信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这是说,男子二十加冠取字而以丈夫论列,不仅表示其已进入成人的行列,而且要求其履行成人的道德义务。所以要努力修身成德。在《孟子》一书中,可见有“丈夫”、“大丈夫”、“小丈夫”、“贱丈夫”凡四称,皆寓“丈夫”成德之义。寻味其旨,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