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媒体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和各类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为满足普通观众对获取生活中相关信息的渴望与诉求,一系列具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民生类新闻栏目越来越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如今此类新闻也渗透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影响着他们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民生新闻的崛起并非偶然,它是在  相似文献   

2.
伴随受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升,以及民生新闻的广泛普及,受众对民生新闻提出更高要求,新闻记者需要具备更强的责任心和新闻采制策略.在民生新闻信息报道中,要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与时效性,继而充分发挥民生新闻引导舆论和关注受众生活的效能.  相似文献   

3.
柴晓佩 《新闻窗》2008,(2):38-39
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节目的主创人员首次提出了民生新闻的概念。民生新闻能在第一时间紧紧抓住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及时播报各类信息,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一股“民生新闻热”,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王丹 《声屏世界》2008,(1):16-18
面对民生新闻发展之路隐忧重重的现状,作者王丹以2007年两会中关注民生的热点话题为由头。提出了民生新闻应当开辟民生新闻报道新视野的观点。该文在分析以往关于四大民生问题报道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民生新闻栏目既要关注百姓衣食住行的“小民生”,更应关注百姓求医就业、受教育与老有所养的“大民生”,应做好党和政府在各个时期发布的各项政策的解读、宣传工作,以提升民生新闻栏目的品位。真正为百姓提供实用而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的内涵 目前,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众说纷纭,且尚无定论。但笔者以为,凡与民生相关的新闻均可以称之为民生新闻,只不过可以分为小民生和大民生。所谓的小民生,就是将关注的着力点放在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寻常生活,为百姓提供度身定做的生活信息和服务信息,成为他们必需的生活参考,比如说天气冷了、菜价贵了等;所谓的大民生,就是更多注目于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等新闻,比如金融、房地产、汽车等方面的政策调整或者新规。  相似文献   

6.
民生新闻成为我国传媒界大力推进的传播新潮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理论热点。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自2004年到2007年10月,各种刊物发表关于民生新闻的研讨文章已近400篇。“民生新闻”不仅仅概括了媒介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标准,还体现了报道者的立场、态度和出发点。更蕴含了媒介对自身社会功能的认识。从民生新闻的性质和内容看,它“反映民众生活,具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主价值取向等内涵。”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民众呼声的反映,促进了市民对自身权益、公众利益的关注,构建了大众与政府之间沟通信息的平台,协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样式,与其他新闻一样,也是记者将收录到的事实通过新闻媒介传达给新闻受众的新闻作品,只是人们的关注点主要是放在“民生”二字上。但是,由于一味追求收视率、自身定位不准确、职业道德缺乏等原因,民生新闻的“民生”在现实生活中被曲解和误读了。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在广义上属于社会新闻,最初是一种根据内容模糊划分的新闻种类。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始,十年多的时间中,在经历了热潮和质疑后渐趋理性。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理论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信息不是媒介传播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这句话正是民生新闻意义的写照。综观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民生新闻本身,更多的表现为民生新闻本身及其报道方式所承载的不同以往的新闻和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8.
贴近性是民生新闻的一大特点,也是民生新闻的一大“亮点”。很多媒体的民生新闻,贴近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与信息,体现了服务读者的意识与功能。  相似文献   

9.
浅论民生新闻的策划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漪 《新闻世界》2008,(8):68-68
健康的民生新闻要兼顾“国计”与“民生”,让国家大政方针、国之大计有效地与民众生活与工作结合,为民众释疑解惑、拾遗补缺。广泛结合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等诸多新闻类别中的核心,为民众发表意见、建言献策。新闻策划将成为未来民生新闻追求的特色之一,对突发事件和热点新闻的快餐式报道也将会呈现为全景式深入报道,有关新闻的背景、大量的链接、多层次解读等将取代现在的孤立的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比比皆是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并且在众多形式各异的节目中有效抢占市场收视份额?“无民生不经济,无经济不民生。”因此,民生新闻改变传统单一的“民生新闻”,创新为“民生经济新闻”不失为一条新路子。即打破所谓民生选题与经济选题的界限,在新闻采访实践中将民生视点与经济视点结合,拓宽思路,针对不同类型选题在新闻切入点上大做文章,跳出传统民生新闻只关注民生的窠臼,深度挖掘、高度探求、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广泛呈现,找准与普通民生新闻不同的新闻角度与视点,体现市场经济时代下民生新闻的新特色。  相似文献   

11.
新闻作为现阶段国家传递相关政策的主要信息途径,给人们带来较大的影响。本文中笔者从民生新闻和时政新闻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研究所学,对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进行了简要探析,以提升时政新闻的民生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料”成为如今红火发展中的电视民生新闻新闻线索重要的来源,而提供这些线索的“报料人”更是在电视民生新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报料人的产生以及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分析,以探讨电视民生新闻中“报料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在民生新闻的竞争中,由于信息的公开化程度很高,各家媒体采集到独家新闻的机率也越来越少。尤其在同一城市,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之后,会有多家媒体赶到现场进行报道。因此,在民生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上寻求特色化,努力营造信息的附加值,就成了民生新闻立足的重点。民生新闻只有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使栏目具备区别于竞争对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的冲击,针对这种情形我国不断加大对传统媒体改革的倡导,使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优势助力下获得更好发展,并更好地发挥社会职能。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观众信任,特别是民生节目为群众提供了更可靠的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信息。但是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结构,新媒体的信息获取更便捷、更及时,使电视民生节目难以满足群众的信息获取需求。针对这种情况传统媒体需要尝试与新媒体融合,加强对电视民生新闻编辑的创新,提升人们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本文主要对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内容进行分析,明确电视民生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的能力以及当前民生新闻编辑现状,并探究融媒体下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最近,山东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举办了“大型新闻栏目《民生直通车》暨民生新闻运营发展研讨会”,就《民生直通车》栏目和民生新闻类节目展开研讨。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对民生新闻的起源、现状进行了探索,对民生新闻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并对民生新闻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本期《山东视听》刊发了部分专家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16.
目前基层电视台民生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新闻价值判定与选择问题以及采访真实性问题,直接影响了新闻采编的整体质量。以切实服务地方受众为目标,要不断提高民生新闻采编质量,促进民生新闻综合质量的提高,要从新闻信息获取源、民生新闻形象塑造以及受众民意调研等几个方面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17.
如何将民生新闻与经济报道有机结合,是摆在记者、编辑面前亟需破解的“考题”。衢州电视台经济信息频道从2008年开始在两者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根据频道的定位,创办了一档以“关注经济,服务民生”为栏目宗旨,以“经济新闻民生化,民生新闻经济化”为定位的经济民生新闻栏目《经视新看点》。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节目的收视率快速上升,成为当地的品牌栏目。  相似文献   

18.
解析电视民生新闻三内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近年来电视媒体民生新闻热播现象,新闻理论界发表了不少有关研究文章。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不同,出现了一些对民生新闻概念在理解上的歧义。《解析电视民生新闻三内核》一文,从“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三个方面对民生新闻的内核进行系统分析,较好地把握住了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倾听百姓话语、传递民意民声”是民生新闻的一个特征,它与党中央提倡的“以人为本”、新闻“三贴近”基本一致。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南阳日报·社区新闻》版应运而生。在编辑《社区新闻》版的过程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记者、编辑必须要有民生视角、民生意识、民生情怀,才能做好民生新闻,才能让民生新闻成为报纸的亮...  相似文献   

20.
以平民化视角做好民生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春 《新闻世界》2009,(10):35-35
民生新闻报道的领域在民间,更多的是报道老百姓身边的事,提供他们关心并和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随着新闻触角日益向民众生活内部和细部探进,民生新闻不断呈现新的形式.民生新闻领域的竞争也日见火热。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目前民生新闻中也不乏琐碎无聊乃至媚俗低俗的内容,影响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不利于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民生新闻的基本特征、民本意识、平民化视角等加以明晰,力避步入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