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教学开展活动,才能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在《网络连接你我他》一课的三次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和慎重选择,才能让品德课充满活力,有效达成育人的效果。以下是我三次教学《网络连接你我他》时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对比表。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才能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在《网络连接你我他》一课的三次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教学目标的慎重选择和准确定位,才能让品德课充满活力,从而有效达成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最近读了帕克·帕尔默写的《教学勇气》。他说: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教师要对新的相遇保持开放的心态。这使我想起去年我对歌曲《秋天多么美》的三次教学经历。第一次相遇这次的教学对象是我园的大班幼儿,对这个班幼儿知识经验、思维和语言能力我比较了解。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我考虑最大化地开放幼儿学习空间,通  相似文献   

4.
马春湫 《黑河教育》2013,(10):16-16
教材说明: 《不一样的你我他》是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要与他人快乐相处,知道正是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才使班级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作用,并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同时学会欣赏他人。  相似文献   

5.
方忠霞 《学语文》2014,(5):78-79
如何设计好主问题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问题设计的目标要明确 问题设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你设计的这个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应当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来说,问题设计的目标应与单元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或者说相一致。例如我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中,围绕题目中的"梦想"一词,我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我有一个怎样的梦想?我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梦想?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梦想?三个问题,环环相扣,能使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整体内容上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回忆我40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我感到最值得一提的有三个课例——《跳水》《田忌赛马》和《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它们生动而集中地体现了我在语文教学上的三次飞跃。上个世纪80年代,我的代表课例是《跳水》。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他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项发生 《福建教育》2005,(5A):59-59
今天语文课上,我在《一次成功的实验》的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从这个实验中,你想到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言,大多是说遇到危险时,要让别人先离开。这是我在教学设计中预设的目标。正当我认为教学目标已达到,就要进行课堂教学小结时,一位平时吊儿郎当、上课不爱发言的男生突然举起小手,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目标】1.体味母亲艰难的爱。2.理解史铁生的精神变化及伟大品格。【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手上拿到的资料,由《秋天的怀念》《合欢树(节选)》《我与地坛(节选)》组成,这三个文本都是写母亲的。在史铁生所有的作品中,只有这三篇是集中写自己母亲的。他在一次访谈中说:“我母亲去世的时候,这家好像就是疲于应付了,哪儿都是窟窿的感觉,残缺不全的样子,  相似文献   

9.
我很喜欢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这篇文章里的百合花,历经了生命的三重境界:完成生命,努力生长——证明生命,努力开花——提升生命,默默开花.而在教学《丑小鸭》的时候,我又一次想到了林清玄送给我们的那束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丑小鸭》一课,我把目标定位于"生命教育".课前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丑小鸭"丑"吗?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吗?生命的旅程是应该顺其自然,还是可规划可预设的?  相似文献   

10.
授课如作文     
我是一名参加工作不满三年的青年语文教师.三年中,我以《春》、《死海不死》、《竞选州长》三篇课文,参加了市、区的两次赛课和一次观摩课。这几课上得有成功,也有失败。静心想想,最深的体会是:授课如作文。一篇课文拿到手,首先要确立教学目标,这就好比作文中的审题立意。立意恰当是文章成功的一半。要想确立好教学目标,我认为应考虑到教材、教师和学生这三个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0月,余光中先生来江南大学讲学,江大策划了"海峡两岸《乡愁》情"的活动,我荣幸地被邀请在余光中先生面前执教他的《乡愁》诗.以下选择三个教学片断,并附余光中先生关于这堂课的评价. 镜头一: 师:现在有一个任务,我要朗诵第一节诗,需要配一些画面.如果请你来当导演,你会选择哪些画面呢?  相似文献   

12.
逸农教授的《想北平》教学设计,我是又一次学习.最初学习时的感受,我直接向逸农教授本人作了汇报.同时,逸农教授也给我发来了他的研究成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的特点与内涵》.  相似文献   

13.
回忆我四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我感到最值得一提的有三个课例--《跳水》《田忌赛马》和《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它们生动而集中地体现了我在语文教学上的三次飞跃.  相似文献   

14.
三年前的一天,我在同学家的书橱里无意中发现了《小学教学设计》,好奇心促使我开始翻阅里面的内容。嘿,里面有一篇拼音教学设计,我正愁着如何去准备参加学校举行的拼音教学课堂评比呢,这下可有办法了!我参考了杂志上的教学设计,再加上自己的创意,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嗬,我还真得了课堂教学比赛的冠军呢!从此,我与《小学教学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小学教学设计》我是每期必订,每篇必读。时代在前进,《小学教学设计》的版面和内容也是日新月异:精彩的片断赏析——感受名家精湛的教学艺术;有趣的拼音教学——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帮你把…  相似文献   

15.
《交通连着你我他》主题生成及方案设计课教学流程:1.联系生活,确定主题;2.讨论交流、形成子课题;3.理清思路,制定方案;4.交流展示,指导完善活动方案。整合内容:《交通连着你我他》是整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六单元中的第一课《从马车到飞机》、《天南地北任我游》、《我做交通设计师》和安全教育第一课《学会避让行驶中的车辆》、第二课《守秩序保平安》两科的知  相似文献   

16.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铁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相似文献   

17.
“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是小珊迪临死前对“我”所说的一段话中的最后一句.廖建华老师曾就此在《小学教学参考》1998年7、8期合刊上发表了题为《是“他”不是“你”》的文章.文章说既然小珊迪此时说话的对象由“我”转向了小利比,就应当把“你”改为“他”.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里用“你”不用“他”,并非如廖老师所以为的“人称混乱”.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有多少人为了我……》是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我的成长和他人》中的一个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观察、访问身边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里布满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9.
我在教学《传热比赛》一课时,从课题《传热比赛》入手,设计了两次“传热比赛”,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巧妙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对如何把握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我甚感困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让我对口语交际教学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一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口语交际教学,探究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眼于"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这一教学目标,对中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了以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