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玛>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所著的六部小说中比较独特的一部作品.小说中塑造了一位性格独特的富家女爱玛,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运用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的思想理论解读女主人公爱玛,分析其性格中双性同体的表现,并浅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高云 《科教文汇》2012,(13):89-90
爱玛是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短暂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虚无浪漫爱情的过程中度过的。可她所追求的理想爱情一再破灭,最后因债台高筑,在走投无路中服毒自尽。本文将对造成爱玛悲剧命运的原因一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王珏 《科教文汇》2008,(25):248-249
《包法利夫人》主人公爱玛的悲剧,除去社会环境的因素外,还有她自身的原因。爱玛从少女时代开始,她的自我和他我身份始终处于错位状态。这样的错位引发了自我同一性危机。本文试图通过揭示爱玛一生中诸种身份的错位,并借助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分析导致她悲剧结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晓华 《科教文汇》2014,(32):70-71
黛西是菲茨杰拉德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主人公,她既是盖茨比念念不忘的恋人,又是粗鲁的富人阶级代表汤姆·布坎南的妻子。从其个人行为、声音音调和他人评价上可将之归属于负面形象序列,从社会、男权思维等角度深入分析其性格形成原因,她又是一个令人同情的牺牲品;这一人物既是作者悲剧人生观的体现,又是美国社会的缩影。为我们以文学的视窗观察社会、反思人生提供了样本。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多角度、分层次探究爱玛悲剧结局的原因。客观原因中,这与19世纪法国外省风俗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修道院的教育也让爱玛接受了消极浪漫主义。主观原因,出嫁包法利先生过着平淡无奇的婚姻生活,让爱玛无法忍受。爱玛委身于情人们,希望追求理想爱情、生活中的激情和肉体上的快感。同时,她也盲从商人勒乐的虚伪言辞,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并且靠签订期票来进行消费。最终,爱玛自身感情也发生了异化,她利用自己的情人们,来寻求平淡生活中的刺激感,寻求肉欲上的满足、生理上的快感和金钱。再从现代的视角看,爱玛身上还有女性意识觉醒的光辉。她敢于追求同气相求的婚姻生活和女性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的情况下的人格和情感的独立。  相似文献   

6.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持米切尔笔下的女主人公斯佳丽,是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角色。作者通过描写她的生命历程和爱情生活构建了她的独特的人物形象和性格,本论文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斯佳丽的性格特征:即她的性格中的闪光点和性格中的不足,使斯佳丽这样一个鲜明、生动、复杂的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加深读者对斯佳丽这个人物性格的把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姜九红 《科教文汇》2011,(22):96-96,111
包法利夫人爱玛一生都在追求浪漫的幸福生活,然而她用幻想编织的爱情却无法在现实的土壤中生长,她最终成为爱情的奴隶,为金钱和爱情幻想的破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8.
简·奥斯汀是19世纪著名的英国女作家,由于她敢于在作品艺术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所以在世界文学史上以创作风格独特著称,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被称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和"散文中的莎士比亚"。她的作品《傲慢与偏见》、《爱玛》等都被人们所熟知,其中《爱玛》一书就巧妙的运用了妥协艺术,来不动声色地批判当时的社会风貌。因此今天笔者将对简·奥斯汀所作的《爱玛》一书中的妥协艺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虹影作为具有多重身份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特别是<上海王>中作者体现了浓厚的女性主义思想.虹影塑造了女主人公与众不同的性格,在男性主宰的世界中成长并取得了成功.作者宣称超性别写作,但是在潜意识下仍然出现了双声话语,但是作者利用她独特的观察方式和情感经历,在女性主义写作上起到很好的探索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苔丝是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本文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缺陷,着重指出苔丝的悲剧是由女性传统的依附性的经济地位和从属性的社会地位造成的,从而是不可避免的.小说情节结构的安排上也反映了哈代的宿命论观点,更渲染了主人公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雷晓艳 《科教文汇》2014,(23):80-81
《项链》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之一。纵观整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性格变化。人们对《项链》中女主人公的看法贬多于褒,评论者给她定性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本文则主要分析她丢失项链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否定了前人对她评价的妥贴性和全面性。为了赔偿项链,她做出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事情。她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不再爱慕虚荣和幻想,而是变得诚实善良,和她丈夫一起坚忍不拔地辛勤劳动。本文旨在说明评价一个人,不能用静止的眼光,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着重看其纵向的变化。马蒂尔德在丢失项链之后所表现出的诚实善良、坚强不屈、勤劳勇敢的品质更值得我们赞赏。  相似文献   

12.
徐梅 《科教文汇》2010,(15):188-189
本文从家庭教育对独生子女性格形成的作用入手,对家庭教育在独生子女性格形成过程中的消极影响分析,造成独生子女性格缺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长的片面育人观,教养方式不当,消极言行等所导致。进而提出要更新观念、树立全面育人观、采用民主平等的家庭教养方式,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创建和谐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家庭教育对独生子女性格形成的作用入手,对家庭教育在独生子女性格形成过程中的消极影响分析,造成独生子女性格缺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长的片面育人观,教养方式不当,消极言行等所导致。进而提出要更新观念、树立全面育人观、采用民主平等的家庭教养方式,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创建和谐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14.
《远大前程》一书围绕主人公皮普性格的发展,将一个怀揣梦想的乡村少年,如何逐渐发展成为沾染恶习的上流社会的绅士,再到幻想破灭这一过程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在这一系列的演变中,环境深深制约着主人公皮普性格的发展。本文从社会环境与人性本身的特点出发,分析主人公皮普的成长过程以及心灵的逐渐成熟过程,并给予年轻一代,特别是处于寻找真正自我的年轻一代以启示,使其发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陈奂生上城》中的主人公陈奂生的一顶帽子出发,结合高晓声本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陈奂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变化,认为帽子在作品中起到了一个导线的作用,通过帽子让我们发现了陈奂生的变化、性格和缺点.  相似文献   

16.
邓晓霞 《科教文汇》2011,(13):178-178,192
本案中,张某幼年时的创伤性经历使得她在性格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依赖性人格。咨询师采用综合疗法(意象对话技术,系统脱敏法,认知行为疗法等),从改变张某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着手,希望能够达到促使张某逐渐完善自己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陈奂生上城》中的主人公陈奂生的一顶帽子出发,结合高晓声本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陈奂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变化,认为帽子在作品中起到了一个导线的作用,通过帽子让我们发现了陈奂生的变化、性格和缺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伤逝》中男女主人公涓生、子君在现实生活中的性格发展和悲剧性命运的分析,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阐释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郭雪梅 《科教文汇》2009,(13):216-217
通过分析《荆棘鸟》中的女主人公梅吉性格形成原因,从而探讨梅吉对男主人公拉尔夫神父矢志不渝的爱情,借此说明这种“荆棘鸟”武的爱情是“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  相似文献   

20.
林海燕 《科教文汇》2012,(35):76-77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描绘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性格最鲜明的首推王熙凤.作者对王熙凤性格的刻画,主要得力于她的语言.曹雪芹对王熙凤语言苦心孤诣地进行创造,充分表现了她的性格特征,形成了王熙凤语言上的一些特色.她聪明俊俏、才干独特;她狡猾泼辣、独断专行;她贪权好利、争强逞能同时她又深通权术、娴于机变.王熙凤的语言更是随机而出、自然天成,她的性格之所以如此鲜明突出,一多半得力于对她性格化语言的创造.她的语言中,独有的那种俗语、俚语、歇后语,形成了她独特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