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月”文学理论家梁实秋以人性论为基础,构筑起审慎道德论、理性情感论和文学纪律论三位一体的文学理论体系,表现出稳健、保守、节制、注重纪律的文论和批评特征。梁实秋虽然直接受到白璧德等新人文主义学者的影响,但其理论在更深的层面却可以寻找到中国文论和文化的传统渊源,它所倡导的尚德、崇礼、尊古的总体倾向暗合了儒家与新人文主义的观念,体现出对传统的承继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诗歌本质论是新月派诗论家们构建其理论体系的首要战略与重要奠石。从诗歌起源论看,闻一多所张扬的“游戏本能说”,可为代表;梁实秋表现出对模仿说的极度钟情。从诗歌功能论看,梁实秋的论述最多,但新人文主义的批评立场规约了他对诗歌本质的基本看法;徐志摩更多地关注诗歌的宗教感化功能与思想启迪作用;朱湘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时代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从诗歌特征论看,新月派诗论家们的论述集中在两大层面:一是诗歌与其他非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二是诗歌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内部的本质特征。诗歌本质论显示出新月派诗论家面对传统诗学和现代诗学双重挑战的基本文化立场,其理论取向总体上贯穿在由王国维开启的审美现代性诗学价值坐标系统当中。后人所谓新月诗派历史身份的模糊与离弃现实等负面效应,其实可以由此找到最初的理论根由。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初期,中西文化思想在交汇撞击之时,梁实秋多次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论争。文章分析了梁实秋选择新人文主义的审美文学观的原因,新人文主义文学观的发展及内涵,梁实秋文学观和文学实践同新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月派"的形成及理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月派是20世纪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但对于新月是否成"派",连这个派别里的重要人物徐志摩、梁实秋都曾予以否认.从前期的沙龙新月社到之后的以<新月>杂志为核心的新月派知识分子,新月诗派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贯穿始终的由沙龙新月社种下的"自由"、"理性"精神却一直不变,这是"新月"所以成"派"的重要原因.因而成就新月派的不是口号、不是其组织形式,而是它的精神.融合中外文化而又自觉皈依传统的文化、文学的自觉意识,是新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在众所周知的新月时代,梁实秋其实与张君劢等后来被称之为现代新儒学文化派的一些文化人士关系密切,并参与了这些人创办的《新路》与《再生》两份国家主义立场刊物的创刊及编辑,从中可以发现梁实秋不为我们熟知的另一种文化姿态,梁实秋本人否认自己与胡适的亲密关系、否认自己是新月派的原因也由此得到有效阐释。  相似文献   

6.
《〈新月〉的态度》是由徐志摩执笔的《新月》发刊词。历来论者都把它视为“新月社”向左翼文学运动进攻的宣言和理论纲领。重新全面审视“新月派”,仔细研读“发刊词”,窃以为其并非如一般论者所说全部是针对“左翼文学”的 ,其实它对国民党当局维护的封建文学及封建复古派同样也有指斥。当然 ,其主要矛头指向了“左翼文学”则是无疑的。以往对“发刊词”认识的偏颇 ,一方面是因为《〈新月〉发刊词》正好出现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再度倡导之时 ,而“新月派”即“新月社”,其主要成员又有胡适、梁实秋等人 ,其政治态度、文艺思想与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代初的一场民族灾难使中国文人不得不暂时将“人的文学”大旗搁置一边 ,投入到抗战文学的洪流中去 ,文学中的曾经张扬的“人性”也随之走向低潮。在这一时期里 ,梁实秋朱光潜等理论家依然在人文主义的花园里默默耕耘 ,承传并发展了“五四”的人文主义文学理论。梁实秋的二元人性论是对周作人人性论的继承和扬弃 ,朱光潜则以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在创作上 ,人性问题的发展体现为深化与分化的双重嬗变。京派与海派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新鲜的人文文化风格 :前者着眼于回忆中的乡村 ,后者致力于现实中的都市。沈从文为喧嚣的文坛提供了一个诗意宁静的“湘西世界” ,他的一系列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自然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文学史上的一个有着自足体系的批评理论,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建立在他自己独特的新人文主义立场的文学观上的。文章通过分析他的文学观,进而对他的批评理论本身进行梳理,从人性、历史的透视和判断、伦理几个关键词分别对其理论的批评标准、批评方法和批评目的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勾勒其理论的大致框架。  相似文献   

9.
《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是梁实秋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著作。在文集中,梁实秋表达了新人文主义的文学批评观,建立了理性规范下的现代文学理论体系,成为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使文学批评走向规范化和秩序化的第一人。而梁实秋对五四新文学的抗争,有其深刻性,也有其片面性。  相似文献   

10.
在 2 1世纪 3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就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以及有关文学的本质、功用和价值等问题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 ,梳理总结梁实秋和鲁迅两人不同的人性论旨趣及其理论渊源 ,对于我们今天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去重新评价这场论争的功过得失 ,或者对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建构和现代批评形态的生成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由梁实秋引起的文学论争至少有三次,它们分别是:1922年梁实秋与一些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论争、20年代末梁实秋作为新月社理论家与左翼文艺阵营的论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关于"与抗战无关"的论争。梁实秋文学观点的变化正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艺术至上主义"观念流变的轨迹:从20年代早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到20年代末固守"人生的艺术",再到抗战时代退求"与抗战无关"。旗号尽管大有改变,但主张艺术"至上"的实质却始终如一。"艺术至上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命运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新人文主义批评主要由学衡派、现代评论派和新月派主要批评家构成。其文化品格体现为对新人文精神的阐扬,以“中正”的态度体现学理性和规范性,推崇并实践和谐与典雅的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3.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作的著名讲话中,多次论及鲁迅。这些关于鲁迅的论述,涉及鲁迅的诸多重要方面,内容博大精深,笔者试作探讨。其一,肯定了鲁迅对梁实秋的批判。在与梁实秋的论战中,鲁迅先后著文《流氓的变迁》、《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驳斥了梁实秋超阶级的文艺观,阐述了文学的阶级性,揭露了“新月派”充当“维持治安”的“刽子手和皂隶”。抗战初期,梁实秋曾宣扬“与抗战无关论”,受到文艺界进步入土的批判。毛泽东在(讲话》中分析剥…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闻一多是新月派的核心人物,他们对新月派的文学活动和诗歌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为新诗的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闻一多的贡献表现在理论与创作两个方面,尤其在理论方面,他是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徐志摩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梁实秋早年推崇浪漫主义,后来改为提倡古典主义,即新人文主义.正是其新人文主义文艺思想以及他对人性的提倡,使他选择翻译充满人性光辉的<莎士比亚全集>.  相似文献   

16.
<正> 梁实秋是新月派的文艺理论家,在二、三十年代系统地宣扬过资产阶级文艺观,遭到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艺家的有力批驳。这方面的情况人们都有熟悉,不再赘述。 在诗歌创作的不少根本问题上,也暴露了梁实秋的资产阶级立场和文艺观。 梁实秋抹煞诗歌的社会功利作用,反对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五四”时期,当俞平伯提出新诗必须表现人生,批评和描写人生,引导人生向善,从而促进人生以及提倡新诗平民化时梁实秋认为艺术是“超于善恶性而存在的”,其效果只是“供人们的安慰和娱乐”;诗“绝不能建筑在真实普遍  相似文献   

17.
玉声 《语文新圃》2008,(9):40-4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梁实秋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人物;一生倡导"新人文主义"并追崇"自由主义".1926年学成归国后,因理念的相近,加入了由徐志摩、闻一多、胡适等人组成的新月社.在社内,梁实秋的作品多以文艺批评家的姿态出现,也因此埋下了日后与鲁迅笔战的种因,也就是当时颇轰动的"鲁、梁论战".……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发生重大转向。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梁实秋用新人文主义理论来评析五四新文学,在对浪漫主义的征讨中,几乎把新文学的趋向基本否定。笔者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对梁实秋此文的得失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发生重大转向。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梁实秋用新人文主义理论来评析五四新文学,在对浪漫主义的征讨中,几乎把新文学的趋向基本否定。笔者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对梁实秋此文的得失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33-39
尽管新月同人一再否认自己有派,然而从他们的诗歌文化资源、诗艺主张、活跃时间、艺术阵地和彼此联系来看,新月有派毋庸置疑。新月派的前身新月社是一个松散开放的团体,虽未实现徐志摩戏剧救国的文化理想,却在客观上促成了他与闻一多及清华四子在新诗创作上的联手,由此正式形成了新月派。新月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据守北京,以《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试验格律诗歌,发表诗学主张;后期南下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诗刊》《学文》等杂志,发展文学之余兼及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