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程序法治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序法治文化是与程序法治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普遍崇尚程序正义的法律制度,法律活动,法律态度,思想认知,行为习惯等社会现象和生活方式。它认为法治的本质是程序法治,程序法治的核心是程序正义的思想和认知,程序法治文化则是围绕着程序法治而呈现出的,并且弥漫在人们思维、生活和制度等各领域中的程序观念元素和制度、行为表达。是一种化在制度中的程序正义模式和化在人们心中的程序正义思想的多元融合体。正当程序理论和程序法学说分别都是程序法治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发达的程序法理论是程序法治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略论我国行政程序的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行政法学界相对成熟的思想理论的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之后最高国家立法机关有关行政权的立法,不仅加重了行政程序规范在法律条文中的比重,而且在法律上确立了作为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制度的行政听证.尽管我们在行政程序立法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行政程序的法治观念却并没有较好地与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意识相结合.常见的程序违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程序步骤不完整;违反法定形式;超越法定时限;混淆程序顺序.程序违法的成因主要有:传统观念的存在;缺乏统一的行政程序立法;行政执法不符合法定程序,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责任制度不健全;行政人员缺乏行政程序的法律意识.解决程序违法困境的对策:在宪法中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尽快制定专门的<行政程序法>;在部门行政法中尽可能详细规定行政执法程序;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要树立程序观念;行政相对人要确立程序意识;树立程序效率观念;加强程序违法的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3.
程序法治追求"看得见的正义"。中国要走向程序法治,不仅需要相应的人文环境和相关法律制度作为支撑,还需要在程序法治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检验并修正自己。以人的尊严为内核的自觉性程序法治文化是程序法治实现本土化认同的基础。自觉性程序法治文化是一种通过主体权利释放促进权力纵向分配向权利横向配给转变的过程文化,具有行为依附性、经济性、过程性和汇合性等特质。通过程序物质、程序精神、程序行为和程序制度等构成元素的内部法律文化与外部法律文化的多向交互式循环流动,实现程序法治文化的自觉性认同。  相似文献   

4.
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程序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80年代以来经济生活的迅速改革和开放,人们的权利意识得到了强化,法观念和法意识出现了深刻变化。反映到诉讼观念上就是要求纠纷的司法最终解决、诉讼地位平等、对诉讼权利的尊重、处分自由、诉讼中人权的保护和诉讼参与等。这种新型的诉讼观念其核心就是程序正义观念。为了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现状,人们对实体正义、程序正义展开了讨论。不论是积极作用、消极方面,还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都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独特法律意识的国家,要想真正实现法治现代化,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更注重程序的改革,转变程序工具主义观念,树立程序的独立价值观。在不否认实体正义的前提下,积极进行程序正义的有益探索。我认为在法治建设的初级阶段,在二的关系上应更强调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这对法治建设和司法改革的顺利进行无疑有更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程序法治是一个蕴涵在法治之中的特定意义的法治理念.在我国建国后的60年历史中,法治经历了曲折、磨难;程序法治则经历了从无到有,到模糊,再到初步清晰的一个发展过程.其中,改革开放后的最近十年,是程序法治发展的较快时期,是程序法理论由狭义的诉讼法,推演到行政法领域,并进一步推演到广义程序法理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程序法理论上升为程序法治理念的理论丰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治的认识、崇尚与遵循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公民法治意识的构成要素包括程序与规则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平等与公正意识。培育学生法治意识,要引导他们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按照法律规范和法治精神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培养法治情感,提升法治行为能力,促进整个社会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必须有效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公民程序法治意识的塑造有利于良法体系的构建、执法主体的自律、司法权威的树立、利益诉求的理性。塑造我国公民程序法律意识,应当在立法方面树立“程序优位”意识、执法方面树立“程序优先”意识、司法方面树立“程序至上”意识、守法方面树立“程序信仰”意识,最终形成公民对程序法的信赖、尊重、爱戴、推崇、敬慕的稳定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8.
关于行政法有多种学说,本文认为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法治理念、程序价值、行政效率机制是行政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法治是行政法的精髓,行政法治是法治的表现形式;行政程序是行政法的本质特征,它的出现是行政法真正形成的标志;行政效率机制是行政法运行过程中各种环节的效率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本文拟从上述三个方面阐述行政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论程序正义原则及其对我国人大制度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序在人们意识里一般多用来指立法程序、行政程序、诉讼程序等,无疑"程序正义"对贯彻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对实现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可学者们却很少从中国晟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论述程序正义对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性.鉴于这种情况,从"程序正义"理念对促进人大制度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必定会促进法治建设和宪政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建国60年来,我国大学生教育管理法律程序演进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并正在向规范化、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迈进。为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和切实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高校必须依法实施教育管理的目标和基本要求,程序正当、程序和谐是高校管理法律秩序中的重要内容,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应注入法治精神和维权意识等。  相似文献   

11.
宪法性的法律规范分为实体性和程序性两大类。其中宪法性质的程序法,在当今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强化这一方面的意识,加强这一方面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宪法性程序法一般包括选举程序、组织程序、国家机关内部工作程序、会议规则等  相似文献   

12.
谈构建高校学生权利保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高校学生状告母校已不是新鲜事,这说明高校学生的维权意识在迅速增强。然而,我国专门保护高校学生权利的立法还是空白。为有效保护学生权利,实现依法治校,推进民主法治进程,构建完善的高校学生权利保障制度已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实现法治化的基础和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治化的实现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的社会整体运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法治化内在的发展规律决定了我国法治化进程将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演进的过程中产针呈现出各种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宪法学界对违宪审查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其中存在着将违宪审查等同于宪法适用、将违宪审查等同于宪法监督以及将违宪审查等同于司法审查的认识误区。违宪审查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宪法在整个国家中的最高地位和权威,其主体必须是具有极大权威的特定国家机关,对象是某些宪法主体的重大行为,依据具有特定性,结论具有法律效力,是一种最有权威的宪法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5.
行政防范论     
法治最本质的功能是防范和控制权力。防范和控制权力的法治精神在依法行政中最主要的表现是行政防范。行政防范有实体防范、程序防范和观念道德防范。实体防范是行政防范中最普遍的内容,其中,法律防范具有根本性。程序防范是行政防范的中心,产体防范都要通过程序防范实现。观念道德防范是行政防范的目的,通过行政防范推进全体行政人的法治素质和道德认同,并内化为全体行政人的基本道德是行政防范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神学对西方法治传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的神学大一统压制了所有学科的发展,法学也不例外.但在这个黑暗的年代结束之后,法治的时代随之而来.法治不可能是凭空诞生的,事实上,它正是在中世纪神学的基础上自我异化而产生的.中世纪神学在间接和直接的两个层面上,对于西方法治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刑事赔偿程序的法治化是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治化的程度直接反映一国法治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状况。从我国现行的刑事赔偿程序的考察来看,其法制化程度还存在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该程序法理价值的茫然性与法治定位的欠缺性两方面,结合我国现行刑事赔偿程序的实际运作,在今后刑事赔偿程序的法治化必须以其法律属性的确定为基点,具体设计刑事赔偿程序的法治化内容:即刑事赔偿程序的法律形式法典化,刑事赔偿程序的实施监督完善化,刑事赔偿程序的私权救济充分化,刑事赔偿程序的责任追偿具体化,以及刑事赔偿程序与其他程序协调化。  相似文献   

18.
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我国少数民族诉权得以实现的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护少数民族诉权的重要条件。而少数民族当事人各项诉讼权利的落实,则直接保护了少数民族的诉权,加强对少数民族诉权的保护:第一,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特殊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第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司法队伍的建设;第三,进一步落实诉讼法的规定;第四,提高少数民族自身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9.
运用程序偏差概念考察诉讼程序运行,是我国诉讼法研究的新视角。诉讼的程序偏差,是指诉讼程序的制度设计和实践运行偏离了程序规则的要求而产生的缺点和错误。这些缺点和错误有的是程序本身固有的和先在的,即程序内在偏差;有的是由程序实践中介入的非理性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即程序衍生偏差。他们都会对诉讼程序的公正运行产生我效应,因而诉讼程序运行应当关注程序偏差并最大限度地校正偏差、消解效应,以保证诉讼程序运行达到合理化。  相似文献   

20.
司法公正是法律价值的评价标准,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实体公正是公正的本源,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手段。实体公正具有相对性,程序公正是看得见的公正。实体公正优先论和程序公正决定论皆不可取,在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发生冲突时应该坚持程序优先。实现司法公正需做到以下几点: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建立能够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司法体系;建立健全司法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惩治司法腐败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