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是广大信息技术课教师们关注的重点之一。笔者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从三个方面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2.
国家教育部提出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然而对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对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还不明确,况且我国师范院校在计算机教育或信息技术教育等专业中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还没有得到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匮乏,很多计算机教育或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前没有进行教学设计的训练,写不出好的教案.本文对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明确,并着重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3.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正成为我国中小学课题研究与教师教学实践的热点。该实践旨在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虽然广大教师都能自觉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实施,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与问题。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中小学电教教研工作,经常深入课堂与一线教师交流心得,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要注意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课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只有全面完成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最终真正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实现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国家教育部提出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然而对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对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还不明确,况且我国师范院校在计算机教育或信息技术教育等专业中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还没有得到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匮乏,很多计算机教育或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前没有进行教学设计的训练,写不出好的教案。本文对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明确,并着重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基点。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变了教育活动中信息的呈现方式,使得我们有了把许多教学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工具,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去实现。因此,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而对于教师来说,要想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首先就要转变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7.
按照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我们的目的旨在通过对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网络环境中的教学进行实践探究,就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不同课型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初中信息技术理论及实践等不同课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更深层面上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成为了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教学方法的研究则是关键所在。教学方法的探讨是教育教学工作者经常论谈的问题,笔者从自身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罗列出形象讲授教学法、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竞赛激趣法五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收效甚好。  相似文献   

9.
第二届用智慧经营课堂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征文活动已经正式拉开帷幕了!感谢教师们对第一届用智慧经营课堂征文活动的支持与热情参与。应广大教师要求,此次活动的征文范围将扩大至所有学科的任课教师。征文内容不仅包含信息技术课教学,还将涉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本杂志将专门开辟一个‘用智慧经营课堂'征文选登栏目,刊登其中的优秀作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和探讨的平台,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新型的"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意识、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当中,将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现代信息技术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优化教学效果,推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和革新当中,社会十分需要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新时代人才,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得到了更多重视。文章着眼于基础教育初中阶段,对微视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价值、方法与问题展开了研究,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提出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视频的几点建议,包括在充分借鉴中完善视频设计、借助微视频导课激趣并精简教学等,希望能为广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创新学科教学打开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许多物理教师也都积极投入到实现整合的实践活动中来.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已经成了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那么,信息技术如何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影响语文教学?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中,该怎么做呢?笔者试着结合《月光曲》一课的教学实践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整合非常必要,该文结合政治课《民法》课的教学,从整合的基础理论出发,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方法、实践。  相似文献   

15.
李金莲 《青海教育》2006,(11):52-5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教师要力争把信息技术完美、恰当地融合到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像在传统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更好地完成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综合大家的做法,主要的整合形式有以下几种:1.利用信息技术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备好课,教师必然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查阅资料,精心设计并写出教案。在这个过程中,高质量和教师的轻负担是相矛盾的。利用信息技术备课、教研,上网查阅资料,用网页等…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实践智慧是教师良好的理论素养的体现,推进学生学习深入开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和实践创新等途径,培养实践智慧。是教师优秀教学能力的反映。信息技术课堂需要教育实践智慧去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和个人魅力的修炼、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既面临信息技术带来的困境和挑战,也面临新媒体新技术丰富课堂形式的良好机遇。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注重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要以教师为主导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方案设计和实践安排;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以多种方式参与课堂展示;要坚持问题导向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案,把提升大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融入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8.
提高农村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实效,语文教师需转变传统课程观,树立现代信息教育理念,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传统教学媒体关系,提高信息技术素质和教学艺术水平,注重师生双向互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末"信息技术"已作为一门课程走进中小学校园,虽经十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但不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仍然缺少真正的认识,他们更多地是将信息技术教育仅定位于教学信息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的信息素养。我们认为这种理解有些偏差,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儿童学会用信息技  相似文献   

20.
宋秋红 《考试周刊》2012,(12):109-110
目前,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我结合我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谈谈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要点。1.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注重研究和应用的有机结合,注重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充分应用绿色网络,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提高了信息技术服务课改、服务素质教育、服务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