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故乡的榕树》就是以游子心桑梓情织成一条绵长的金线贯穿了全文。作者缘情为文,在叙事、状物、写景中融注了思乡的深情。文章开篇描写住所附近山坡上两棵苍老葱郁的榕树时,作者特意提到“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于不经心间提起了这条感情线索,一开始就对榕树注入了特别的深情。接着写由于特别高兴,用榕树叶卷成哨笛,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时又提到这是由于“动了未泯的童心,”再一次连起这条金线。由这哨音勾起了一片思乡之情。在散文的中心部分,围  相似文献   

2.
<正>《父爱之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写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其中“父爱”是本文的灵魂,“舟”是本文的线索。吴冠中以父亲送他考学乘坐的小渔船为线索,叙述了父亲摇船送他上学、带他看庙会、雨雪天背他上学、凑钱为他缴学费、船上为他缝补棉被等难忘的事例,表达了他对浓浓父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篇散文选取了作者童年时的独特经历,  相似文献   

3.
萧乾的《枣核》写的是一个美籍华人朋友跟自己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借此表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文章中的枣核是一条贯穿全篇的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它一线穿珠,使文章结构精巧,使得海外华人的思乡感情更见醇厚和凝重.然而教学参考书上却没有更具说服力的资料显示小小枣核如何能承载起如此厚重的民族感情.这不由引起了我的沉思.  相似文献   

4.
《三颗枸杞豆》(以下简称《三》)和《我们家的男子汉》(以下简称《我》)都是以儿童为主要人物的叙事文。《三》中的“我”既是线索人物,又是主人公;《我》与之相反,采用了成人“我”的叙事视角。两篇课文一正一反地指明了成长的路径,不约而同地呼吁要强健生命精神、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是很好的人生启蒙教材。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物形象,融人了作太多的思想观点,所以这一人物形象从他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章通过对贾宝玉情理世界的剖析,认为“情”和“理”的冲突是造成这一人物悲剧的深层原因,是贯穿全书的-明-暗两条线索和作创作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6.
《林家铺子》属短篇复杂结构,线索是三条而非一条,除主线林家铺子倒闭始末外,另有林大娘打呃和林阿秀婚事两条副线。三条线索以三个中心人物构成,既是茅盾结构艺术创新,又是《林家铺子》线索成功之秘密。  相似文献   

7.
《药》是“双线结构”的说法在学术界和中学语文界至今占着统治地位。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对于《药》的结构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小说以老栓为儿子买药治病的经历和结局这一情节的联系性为叙事线索,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叙述了华、夏两家有两条基本情节线索贯穿其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我们可以称这种结构为“一写二”结构。“一”指的是一条叙事线索,“二”指的是被叙述的两个故事。“双线结构”说中的“双线”指的是“两条故事线索”,《药》只有一条叙事线索的事实在“双线结构”这个概括语中没有得到体现。而不与叙事线索相联系的故事线索属于题材范畴,不属于结构范畴,所以“双线”与“结构”这两个概念在这里联系在一起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 学习叙事散文用一条明晰的线索贯串材料、突出中心的写作特点。指导学生选用真实、具体的细节进行描写。指导课教学要点: 讲清用线索贯串材料、突出中心的写法及怎样选用真实、具体的细节进行描写的方法。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命题和要求: 题目:留在我记忆深处的要求:写叙事散文二、明确什么是线索什么是线索?线索即文学作品中贯串材料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盼脉络。请同学们回忆《记一辆纺车》一文。本文主要写了如下事情:纺线的劳动量、纺  相似文献   

9.
蒙太奇的典型技巧是景和景的切换,从一个景切换到另一个景,并在这两个景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就构成了一个蒙太奇的关系。蒙太奇的叙事最终发展出几种基本的方式:其一是平行蒙太奇,即两条叙事线索的平行发展;其二是交叉蒙太奇,即两条叙事线索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交叉在一起,成为互相影响与推动的叙事线索。平行蒙太奇给观众展现的是影片发展线索的顺序推进,岩井俊二执导的《情书》巧妙地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对世界电影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野狐岭》的叙事有两条线索,却都贯穿和承载着关于"寻找"的主题。外层叙事在历史与自我的双重寻找中联结着宏大叙事与个体言说的经络,内层叙事在"镜"与"灯"的双向寻找中用救赎与超越的智慧之光烛照着俗世的百态人性。两条线索上的各自"寻找"既构成了作品的叙事内容和形式表达,又在某种意义旨归上,开掘着作品题旨的多维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1.
三点导读     
美点赏析朱湘的《胡同》是一篇值得咀嚼的说明性小品文。行文洋洋洒洒,由物及情,由情至理,情理并茂。赏析本文需要把握作者的思路,理顺文章结构,整体来说,胡同名称的发展变化是一条外在线索,对社会大潮下历史文化渐渐消匿的怅惘之情是作者寄托其间的情感内质。作者虽通篇在写胡同名称,但他更关注的是胡同名称所携带的文化意蕴,透过京中胡同的名称去回顾一段文化的历史,去感受历史上京中人的生活趣味。  相似文献   

12.
三点导读     
美点赏析 朱湘的《胡同》是一篇值得咀嚼的说明性小品文.行文洋洋洒洒,由物及情,由情至理,情理并茂.赏析本文需要把握作者的思路,理顺文章结构,整体来说,胡同名称的发展变化是一条外在线索,对社会大潮下历史文化渐渐消匿的怅惘之情是作者寄托其间的情感内质. 作者虽通篇在写胡同名称,但他更关注的是胡同名称所携带的文化意蕴,透过京中胡同的名称去回顾一段文化的历史,去感受历史上京中人的生活趣味.  相似文献   

13.
张洁的《挖荠菜》(初中语文第二册)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这篇抒情散文,表现了新旧两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憎恶和对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同时,作者还以荠菜为缘由,引出对人生哲理的探究。这样,就使文章内容更为深刻,更加发入深省。  相似文献   

14.
刘斌  韩琨 《现代语文》2009,(10):54-55
明清传奇之一《桃花扇》是一部不朽的历史剧名著。其主旨,即剧中《开场》中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全剧有两大线索:一是明线,即“离合之情”,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线索;一是暗线,即“兴亡之感”,作者在剧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他本人在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时的感怀之情。  相似文献   

15.
《林家铺子》属短篇复杂结构,线索是三条而非一条,除主线林家铺子倒闭始末外,另有林大娘打呃和林阿秀婚事两条副线。三条线索由三个中心人物构成,既是茅盾结构艺术的创新,又是《林家铺子》线索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6.
《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是通过两条叙事线索展开的,一条是祥林嫂自身命运的不幸,另一条是"我"对此事的所见所闻,前者呈现出的是祥林嫂悲剧的戏剧性、典型性和普遍性,后者使这一悲剧的深刻性昭然若示。这种叙事方式承载了多重悲剧因素,从而使作品主题蕴涵深广,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7.
了解文本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世界多美呀》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通过写小鸡在孵化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展示从小鸡在鸡蛋里发育到后来破壳而出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襄樊作家李叔德先生最近推出了他的长篇小说力作《孟浩然新传》,这是他“襄阳传记系列小说”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唐代诗人传记小说《战乱诗人张继》和《皮日休之死》目前已在构思酝酿和初步写作之中。不想一向以现当代题材擅长的李叔德先生,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上也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这部长篇巨制中,作家以孟浩然的生平活动和当时的政治历史事实为依据,假以大胆的虚构和想象,刻画了一个文武兼备,亦诗亦侠的艺术形象,演绎了孟浩然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展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生动历史画卷。纵观这部小说,成功之处实在俯拾皆是,不一而足。如:强烈的历史意识,大胆奇特的想象,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鲜明的形象,等等,真可谓珠玑盈卷。在此,笔者无意对其创作上诸多的成功一一指陈,只想就掩卷而思印象最深的两点以及些许的瑕疵,谈点个人的阅读体会。一、二维的叙事结构丰富了主题意蕴李先生这部小说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二维的叙事结构。二维的叙事结构在宏观上主要体现为两条叙事线索:一条线索是唐代李隆基时代的朝廷各派政治斗争风云;一条线索就是孟浩然个人活动的轨迹。二条线索穿插进行,相互交错,互动共进,彼此在相互关联的过程中将整个故事推衍得圆满完整;同时,形成一种...  相似文献   

19.
如何让哲学成为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为培养情理相通、和谐发展的人服务,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近来,读了北京大学张世英先生的《哲学导论》、吉林大学孙正聿的《哲学通论》,也读了发表在《中国大学教学》杂志上的两篇文章:张世英先生的《提高境界之学》(2003年第8期)和许倬云先生的《情理相通的通识教育》(2003年第5期),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个哲学爱好者,有了一点想法,提出来和大家探讨。一、哲学的核心是人,是人的追问之学不知从何时起,哲学成了一门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的学科;更不知从何时起,哲学成了政治之学,哲学课成了政治课。然而,现实中的情…  相似文献   

20.
《背影》和《父子情》两文是作者回忆自己与父亲共同生活情景的纪实性散文。两文通过叙述家庭生活中的平凡琐事,表现出了父子之间那真挚、淳朴、浓烈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佩、怀念之情。两位父亲的性格、对待孩子的态度,特别是教育和启发孩子的方法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