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国维填词的成功给他研究词学带来了自信。王国维《人间词》的创作为《人间词话》奠定了感性基础,孕育了《人间词话》的文艺鉴赏理论。虽然《人间词》的艺术成就并未完全达到《人间词话》的理论高度,但王国维以自己的词学理论审视自己的词,努力使两者完全契合。如果说《人间词》以丰厚充实的内容抒写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及人生况味,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那么,《人间词话》则以全新的观念、方法评论、研究词,为传统词学的现代化转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蕙风词话》和《人间词话》各自的“初稿”真实地记录了况、王词学观念的演变流程 ,从“初稿”到“自定本”是他们词学思想发展的最后阶段 ,“自定本”代表着他们词学思想的最终成熟。况、王的词学发展史观在动力原因、对象范围和趣味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异同现象 ,二人词话中存在着“知词”和“能观”、“诵读”和“直观”等方面的批评学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被访人:孙克强(1957-),男,河南开封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有《唐宋人词话》、《词学论考》、《蕙风词话广蕙风词话》、《清代词学》等多部词学专著,另外还发表了《清代词学的南北宋之争》、《<历代词人考略>作者考辨》、《<词统源流>等四部词话伪书考》等数十篇词学论文。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词话考述》。  相似文献   

4.
王初桐词论《小嫏嬛词话》集中反映了王氏对浙西词派词学观的继承,然而它更大的价值在于体现了王初桐对浙派理论的突破和发展。包括词以“自然”为宗,求“雅”亦重“情”,尊南亦重北,标立“第三派”的同时亦兼重婉约与豪放,对浙派圭臬《词综》《词律》的修订校勘。同时,王初桐在词论中表现出浙西、常州二派合流的思想倾向,对后世词话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晚清名词学家谭献词学活动和词学理论的研究,主要献材料一般取自《复堂词话》,而词话主要辑自八卷本《复堂日记》。此八卷本日记,是作删汰后的选辑,很不完整,徐彦宽将被作删汰部分整理成《日记补录》,后又编八卷本刊后续写的日记为《续录》,内容始趋完整,惜未引起词学研究重视。本据全本《复堂日记》,发掘《复堂词话》之外的词学材料,揭示了谭献与庄槭及《白雨斋词话》作陈廷焯的关系,并初步梳述了谭献的重要词学活动及词话未收的词学评论。  相似文献   

6.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突出了词学主体性意识,他通过“词心”——“词境”以强调创作主体性;“缔构”——“俱化”以强调欣赏主体性;“重、拙、大”以强调批评主体性,使其词学和词论具有鲜明的特色,初步形成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词学主体性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论的总结,又是对中国现代文论的启迪,具有了承上启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像大多数词人一样,王鹏运没有词学理论专著问世,但其论词不乏精辟之处,其词学观主要见于其所撰词籍序跋、涉及词论的有关词作、《词学丛书》眉批、《蕙风词话》的引述等。"重、拙、大"词学理论的发明权应属于王鹏运。通过对清季著名词学家况周颐《词学讲义》要点探源和《蕙风词话》渊源举证可以发现,况周颐词学思想的要点主要渊源于王鹏运,其许多具体的词学观也传自王鹏运,可证王鹏运其实是清季一位重要的词学家。  相似文献   

8.
一代学术大师王国维在词学方面拥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词学思想渗透在他的词学创作《人间词》及词学理论创作《人间词话》中。《人间词话》可以说是《人间词》实践创作经验的总结,它们共同见证了王国维在清末词学领域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王奎光 《文教资料》2020,(6):35-36,76
悲情论、"造境"与"写境"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论,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重要词论.饶宗颐从自己的词学观出发,对这三个词论进行了分析与批评,并在批评中提出了鲜明而独特的词学见解.饶宗颐的批评及词学见解对当代词论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和李煜在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方面都富有“悲剧性”,这样他就容易理解、认可李煜词。此外,《人间词话》论词讲求“悲剧性”,李煜作品合乎这个标准。从“悲剧性”角度探寻《人间词话》推重李煜词的原因,有助于深入研究王国维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主要以词创作为主,而在词学理论方面遗留下来的材料比较少,因此向来被人所忽视。但作为南宋词坛巨擘,辛派词人领袖,缺少思想和理论支撑的辛弃疾是难以令人置信的,辛弃疾对词体的观念大概有以下几点:以气论词,人词为一,风格雄健;词以陶写,记写行藏,不平则鸣;书寻旧锦,词裁新碧,锤炼出新。深入探讨辛弃疾的词学思想,对于研究其人以及辛派词人的创作乃至南宋词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许之衡是近世广东中后期词坛上的名家,其词学活动主要包括创作《守白词》、与当世词坛名家的词学交游以及编著词学启蒙专书《词选及作法》。考察许之衡的词学活动,可从侧面体认近世中后期广东词坛的去边缘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词谱作为古代词人填词制曲遵循模拟的格律范本,又兼具词选、词品、词论的作用。第一部词选《花间》词在历代词谱中的平均入选比例是相当高的,表明词谱编辑者特别看好《花间集》。《花间》词开辟了词体新天地,调式和唱腔优美动听,异体词较多,这是它倍受词谱编者青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清成、同至光绪初年,“粤三家”沈世良、汪臻、叶衍兰是岭南词坛成就最高的词人。他们同受浙西词派影响,但程度不同,词风并不相近。沈世良和汪王泉可归入浙派,但沈词凄楚蕴藉而汪词清虚悠远,汪氏另有不少绮丽之作。至于叶衍兰则词风靡丽,受浙派影响最小,实属常州词派。“粤三家”处于岭南词风由“浙”至“常”的转换期,通过三家之创作可以窥见当时岭南词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元代北方少数民族词人群有着共同的地理文化背景,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较多的群体特征,如隐逸主题、宗苏辛的词学取向以及较明显的曲化倾向,反映了元代北方社会生活的某些文化内蕴,同时对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构建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云间词派以突出的词学理论与创作表现振兴明词之衰,并开启了清词中兴之格局。该派的主将陈子龙被誉为"明词第一",且其词学理论在明清之交的词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历来针对陈子龙词学理论的探讨却非常有限,论文从承传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陈子龙的词学理论,以见其在词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确立其对于明代与清代词学之承传、融通、影响的词史地位。全文先从其重要的词学观点入手,探讨其复古源流观、辨体论、词境说、风骚寄托说、体性观、审美技巧论,透过这些观点的阐述以见陈子龙的词论在词史的重要位置,他在明词中衰的困境中接续了词统的最早努力,开启了清代词坛的盛衰之辨与南北宋之争,使词既能维护其本质特性,又可朝雅化尊体的路上前进,为清代词论写下了第一页。陈子龙代表明末词坛雅化的星星之火,即将在清代成为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7.
《唐词蓉城汇选》是清初的一部重要词选。该书反映了明清之际词学思想的嬗变,评点颇具特色,具有比较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词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提出的富有个性解放色彩的文学主张和崇尚绮丽的审美观为词体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李商隐诗歌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和感情基调都对词产生了明显影响。其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对词体的形成和诗词的文体嬗变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词调是词体的本质特征之一,它的成长经历了漫长岁月。从源流方面,它经历了词调孕育、词曲交融到词调定格的演变:从功能上,它经历了由歌舞娱乐为主、音乐与文学功能兼备和文学创作欣赏为主的转变。由于词人音乐素质和词调曲谱自身局限导致词调音乐功能的弱化和缺失,词调最终被定格为标示词体格律的文学性专用名词。  相似文献   

20.
词曲与新诗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胡适、陈独秀等人通过词曲价值的重新评估,为文学革命树立了样本;二是胡适、沈尹默、刘大白、刘半农等人的新诗创作,在体裁、语言乃至题材、意境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借鉴了词曲,推动了自己的艺术创造,从新诗发展的历程来看,词典的影响因时因人而异,而且与民歌、外国诗歌的影响交替或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