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诗中有画这一经典命题的提出对于王维诗歌接受史来说具有双重意义:虽然对扩大王维的文化影响和深入体认王维诗歌艺术特征来说是一大进步,然而这种审美阐发加深并强化了王维诗歌与传统诗教之间的隔膜和疏离,因此在以伦理政教为中心的主流诗学中并没有起到提高王维诗歌地位的实际作用,反而致使其与传统诗学典范标准之间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王维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本文试图从王维的具体作品入手,对他诗歌中山意象水意象的艺术表现形态进行了精当的归纳与分析,对王雏诗歌山水意象的生成原由和审美品格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与阐发。进而指出王维创造山水意象伴随着强烈的生命律动,这与诗人以澄明清澈的心灵观照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80年代的诗坛上,新潮诗歌在探索中经历了由"朦胧诗"到"新生代诗"的审美变异与创作危机,其主因在于两者的抒情主体的"身份"变动与生存危机.本文试图对一些作品作粗略的概括与梳理,使人们对80年代新潮诗歌整体流向有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5.
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以清新淡远、空灵流动的诗风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其诗通过空美幽寂的禅意营造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相融相谐的禅趣。王维山水田园诗有着诗中有画、幽寂静谧、禅意盎然、朴素清丽的艺术特征,对后世山水田园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诗歌所反映的客观物象的完美统一,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从审美意境出发探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以求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研究高启诗歌了解"诗可以观"的目的在于找到高启诗歌中反映其生活的元末明初时期政治、军事等问题的元素,从而了解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本文介绍了"诗可以观"的内涵及高启的生平,分析了其诗歌中反映诗人个人漂泊际遇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问题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诗骚"传统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为研究的对象,从跨文体的角度,阐释"诗骚"从诗歌到小说领域对其创作产生影响的具体体现与因由,概括总结其对"诗骚"传统的审美转化及其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8.
由王维的诗与杨丽萍舞蹈的比较论诗、舞意境在审美上的不同和互通。  相似文献   

9.
孟浩然、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的艺术特征,但孟浩然诗歌中的类似特色却较少为人注意,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其实,孟浩然诗歌的画意表现在情景交融、色彩素淡、构图巧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几种诗歌翻译思想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纲 《职大学报》2010,(3):104-106
诗歌是文学中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也是最有魅力的部分之一。本文力图探讨近代中国的几位诗歌翻译大师的翻译思想:从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的品质观、创作论到王佐良的选材观和社会关联说再到许渊冲的"三美"说、"三化"论、"三之"论,这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我国的诗歌翻译,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正在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歌中的一枝夺目奇葩——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中,诗歌有着重要地位。唐代山水旅游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旋律、深刻的思想内涵、奇妙的意境展示着自然、生命之美的永恒魅力。特别是孟浩然诗歌所营造的空灵美妙的意境;王维诗中诗情与禅意的水乳交融;李白在诗中所展示的崇高的美学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悲凉以及在平凡风景中发现美、表现美的丰富内心感悟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代表着唐代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2.
王绩是唐初诗坛别具风格的诗人,他的诗既与以学南为时尚的虞世南、许敬宗等宫廷诗人异趣,又与魏徵、王珪等贞观史臣有别。他的诗境界高古,风骨凛然,对初唐四杰陈子昂、张九龄等初盛唐诗人的诗文革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绩诗歌艺术的近源是卢思道、薛道衡等由齐入周、再由周入隋的山东诗人,其文化精神的近源则是当时隶属于山东文化体系中的河汾文化。只有认识到王绩诗歌艺术的这一近源,才能解释王绩诗歌相对于南北朝诗歌传统所呈现出来的新变特征的艺术机制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描述游侠形象是魏晋南北朝较为突出的一种文学现象。从魏晋到唐朝,出现了非常多的咏侠诗,其中魏晋六朝时期咏侠诗人可作为代表的便是曹魏诗人曹植、晋张华以及北周王褒,他们分别代表了社会三个阶层——皇亲贵族、平民寒士、将士,并赋予游侠以不同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秦州<遣兴>诸诗与王梵志白话讽喻诗的语言风格极为相似,应是杜甫对王梵志诗歌的有意模仿.结合王维诗歌中的"梵志体"题注,再以杜诗为佐证,可以判定王梵志应生活在初唐时期,其白话诗对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南诏在唐王朝的扶持下崛起,成为西南地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2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与吐蕃在西南地区的争夺,南诏与唐朝的关系可归纳为四个阶段:统一六诏时期、“叛唐”时期、“归唐”时期、“叛服无常”时期。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时期,与当时西南地区的政治格局有关。但是,剑南节度使的个人因素也是影响两者关系的主要原因。在这几个历史阶段中,有重要影响的剑南节度使有:王昱、章仇兼琼、鲜于仲通、杨国忠、韦皋、李德裕、高骈等,从历史视角探究,可以发现不同的剑南节度在其关系变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研究剑南节度使在南诏与唐朝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唐长安城所蕴涵的建筑文化思想表现出长安文化兼容并蓄、求实创新的文化气度 ,代表着初盛唐时代的审美理想 ,对初盛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初盛唐诗人笔下的关中景观是积淀深厚的社会之美 ,是蕴藉丰厚的文化意象。唐长安城的文化地理背景及其由宫城而皇城、外郭城 ,自上而下逐层推移的立体布局 ,赋予初盛唐诗歌高蹈雍容的气度 ,博大宽广的胸襟。长安城层层递进循环往复的方形平面建筑模式营造出刚劲稳健、明净朗练的美感氛围 ;整齐反复的节奏韵律又传递着强烈的秩序感、归属感与崇高感。大唐诗人的骄傲与激情 ,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意志、审美理想 ,就在这平整方正的布局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秦观,北宋婉约词人的代表,他也被认为是能体现宋词“当行本色”的词手。秦观一生困苦不得志,时正值元祐党争,屡屡被贬。他独居幽馆,内心愁苦无法排遣,满腹伤心失意,只得借词作来抒发己情。晚唐花间词流于艳俗,往往辞胜于情;宋初虽对词有所开拓,却情胜于辞,而使词真正做到情辞兼称的便是秦观。  相似文献   

18.
评睦州诗派     
睦州诗派之称谓首见于谢翱《唏发集》,包括唐代十位睦州籍诗人,然并非一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皇甫浞为韩愈派诗人,其他诗人出入白居易、姚合、贾岛之间。其诗窘于边幅,格卑调弱,对南宋后期的江湖派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沂孙是宋末元初的一位重要词人,他凭借自己的64首词在词史上占有一席地位,清代词人及词评家对他极其推崇。文章从音韵学的角度考察碧山词,从中不仅能够发现碧山词的用韵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层次理解和欣赏碧山词,从某种角度上也有助于了解宋末元初词人们的用韵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