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间接使用言语的现象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个普遍现象。交际者通过使用间接语言可以使他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间接言语行为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2.
幽默言语是人类日常话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交际形式,对幽默言语研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本文对赵本山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片断进行分析,结合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及veatch的背景与常规理论对幽默言语的生成进行了探讨,揭示其小品幽默背后的语言机制。在概念合成理论四空间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幽默言语解读模式。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为全民族所掌握。有些语言为世界各国所公用。因此,语言成为各国人民交往的工具。由于人类有了语言,便能掌握大自然的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有所发明,有所创新,使社会不断前进。而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的过程。言语可分为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外部言语又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类交际必不可少的媒介,但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前进在不断地更新发展;人们需要跟上形势,不断地寻求和探索语言的发展规律以及言语习得的各种条件、环境。本文就七个方面加以浅述:一、什么是语言?二、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三、语言对生活的影响;四、言语习得的过程;五、母亲、保姆与孩子的言语习得;六、语言学习的环境因素;七、外国语言的教授与习得。  相似文献   

5.
言语是指那种借助于某种中介物进行交际的活动,而这些中介物并非仅是语言一种,还包括有另外一些非语言系统的事物也能作为中介物。言语活动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人类今天的高度表达性的言语正是从动物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言语根据其中介物的性质可分符号言语和动作言语两种类型。符号言语又可分为语言符号言语和非语言符号言语;从表现形式来分,可分为外部符号言语和内部符号言语。动作言语可分为表情动作言语、手势动作言语、姿态动作言语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个人的语言行为只有在社会与交际中才能发展起来。因此脱离了社会的人是不会有语言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功能就是交际。交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能活动。交际可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我们教学中侧重的是用声音,符号来交际的言语交际。言语交际又可分为口头言语交际和笔头言语交际两种形式,交际是培养交际能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教学是人类语言认识和学生言语认知的对立统一。人类语言认知主要表现在规范的语言文本及语文知识上,学生言语认知主要体现在个体的言语经验上。推动二者之间转换生成的中间环节是“行”,也就是“用语言来做事”。充分打开语言实践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在“做”中想清楚语言“这回事”,并且用“这回事”来做好“这回事”,进而实现人类语言认识和学生言语认知的统一,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有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对句子的层级性及认识价值论述之前,我先谈一下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和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我们平常说的“诗的语言工拙高低,不  相似文献   

9.
幽默言语是人类日常话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交际形式,对幽默言语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对中国某个具体相声演员的幽默言语研究却很少。对赵本山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片断进行分析,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和威奇的背景与常规理论对赵本山幽默言语的生成进行探讨,揭示其幽默背后的语言机制,提出了新的赵本山幽默言语解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周杨 《考试周刊》2011,(72):111-112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言语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完成特定交际任务时对语言的使用。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区分的理论在现代语言学史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分别探讨了"语言"和"言语"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范畴的划分,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阐释"语言"和"言语"理论对外语教学的重要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对理念、教育理念、大学理念这几个重要概念及其特征的认识和解析 ,有助于对相关问题的正确理解与把握。用古今观照、中西比较、溯本探源的方式对以上概念的沿进与内涵透视、梳理与辨析 ,可作如下界定 :(1 )理念 :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 ;(2 )教育理念 :人们对于教育现象 (活动 )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 ,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 ;(3 )大学理念 :人们对那些综合性、多学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2.
试论教育思想表述的话语困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教育“是什么”到教育“该如何”的追问过程,也就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教育思想的表达过程中,一直就存在着呐喊与回应,交织着诉说与倾听。但是,在教育成为“公共话题”的今天,关于教育思想的话语却陷入了困境。明确话语主体(谁在言说)、言语的对象(向谁言说)和话语方式的选择(如何言说),是教育思想走向表达自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人的发展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项贤明 《教育研究》2005,26(5):9-14
人的发展与自然界的一般发展变化以及动物的生长发展之间有联系亦有区别。人的生长发展的特殊性在于:人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遗传物质的制约,人的生长发展是一个自觉的过程,人在其生长发展过程中是自决的。由于这些特殊性而形成的复杂性和不可控制、不可重复、不可精确预测等特性,决定了人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一般发展变化。人的教育活动与人改造自然的行动也有着根本的区别。人的发展是在个体、群体和类等许多层次上同时进行着的,教育活动也在这些层次上进行,并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有着个人存在和社会存在的二重性质,人通过教育而成为人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人的二重存在方式实现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人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人学是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依据的哲学基础与基本前提,为我们理解作为"人"的教师及其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人学视野中,需要、生命、超越、主体、价值等反映了人类对人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的现代特性认识的升华,通过人学视野来观照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成长于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当代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人格异常和人格障碍问题。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人类存在的高度疏离化,其中,人与自然疏离是一种原发性的疏离,它进而导致人与人的疏离,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疏离。这种人类存在的高度疏离化是人类精神世界失衡的表现,进而也就是人格失衡的表现。健康生态的人格意味着我们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女性与自然联系紧密,她们思维更感性化、诗意化、自然化。因此,高校女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女性优势,帮助当代大学生学会关爱生命,树立"诗意地栖居"意识,"学做真人"意识,以一种生态意识面对自然、自己和社会,从而塑造人格的生态美。  相似文献   

16.
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艺术化曾经是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和追求。然而当生活艺术化真正来临,怀抱人文理想的精英知识分子却发现,艺术不仅没有发挥他们预期的塑造审美人格的作用,相反成为物质时代消解人类精神的得力工具。当艺术遭遇技术复制和传媒播撒时,当艺术的审美特性被泛滥地使用和消费时,当艺术沦落为商业手段时,当艺术赖以汲取生命之源的生活世界也被逼真的仿制时,我们不能不深刻的体验到艺术的危机正是人类自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真理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基础;工具是真理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中介。真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18.
蒂尔的《冬日漫游》既是美国当代自然散文的典范,又是当代生态思潮的先驱之一。它揭露了人类的反生态行为的严重后果;倡导生态整体观,竭力为非人类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和生存权辩护。它所体现出的立场是:人类应热爱、并平等地对待非人类自然物;人类利用非人类自然物不应超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人类要尽量以审美的态度对待非人类自然物,并要努力实施生态保护。这些生态意识是该部作品独特魅力的主要因素。该作品堪称优秀的生态散文作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与哲学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批判是人类主体性认识的起点与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传统哲学的批判性的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非科学性等局限,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科学合理的批判精神,从而实现了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科学精神包摄着启蒙精神,怀疑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其核心是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精神源泉,是人们正确的思想认识与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人精神的内在尺度,因而,它是第一精神力量,是人类一切思想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