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托尔斯泰:一位 是俄国伟大作家,叫列夫·托尔斯泰(公元 1828-1910);另一位是苏联著名作家,叫 阿·托尔斯泰(公元1883-1945)。笔者辑录 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两则故事: 一、散步积累素材 在列夫·托尔斯泰居住的雅斯纳亚·波 浪纳庄园的石门旁边,有一条古老的叶卡捷琳  相似文献   

2.
(一) 在世界历史上,拿破仑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有一点颇为相似之处,即都出现过一个企图征服整个欧州的冒险家,这就是十九世纪初的拿破仑和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希特勒。他们两人在自己所发动的战争中也的确几乎占领了整个欧州大陆,最后却都失败了。关于描写这两次战争的小说很多,但是全面描写拿破仑战争的历史小说迄今只有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而全面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小说迄今只有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文豪,他的《战争与和平》早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的杰作之一。赫克曼·沃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即开始发表作品,七十年代他的  相似文献   

3.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伟大作家的创作标志着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他“不仅创作了俄国生活的无比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的第一等作品。”(见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高尔基对这位伟大的作家也有极高的评价:“伯爵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可以说是我们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艺术创作,是俄罗斯文化的珍宝;他的文学遗产,具有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二十八这个数字,和列夫·托尔斯泰结下不解之缘。他于公元一八二八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里。成年后,爱上了莫斯科一个医生的女儿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别尔斯·托尔斯泰向她求爱,是一八六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晚上。  相似文献   

5.
《安康学院学报》1995,(2):73-74
1994年8月5日,文化部长E·酉陀罗夫向舆论界宣布了列夫·托尔斯泰庄园博物馆“雅斯拉雅·波良纳”新任命的馆长.31岁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玄孙弗拉季米尔·托尔斯泰当上了新馆长.弗拉季米尔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大学生天地》月刊和文化部博物馆管理局工作过.已婚.有两个女儿,小的六岁,大的十岁.他喜爱骑马,特别  相似文献   

6.
文人与金钱     
按劳取铜板有一次,列夫·托尔斯泰路过一个火车站的月台时,将要出发的火车上一位太大探出身子喊他:“老头,快替我到候车室把那只红色提包拿来。”托尔斯泰答应了一声,便帮助找到提包赶紧交给了她。太太高兴地递过一铜板,说道:“这是赏给你的。”托尔斯泰接过钱放进口袋里。这时,一位旅客认出了托尔斯  相似文献   

7.
德·瑞那夫人是法国作家司汤达长篇小说代表作《红与黑》中塑造得较鲜明的一位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三大长篇小说之一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同名主人公。两位大师笔下的这两位女性形象,虽然由于作家国籍不同,社会体制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风俗不同,作家笔下不可能出现完全雷同的人物形象,但以他们对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的理解,作家笔下的两个女性形象,也就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有人认为德·瑞那夫人就是法国的安娜·卡列尼娜。首先,两位女人公的形象都是在作家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司汤达…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写在1921年5月的短篇小说《沉沦》,自从问世以来,评论家和文学史家就对它一直评价不同、毁誉不一。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认识这篇小说呢?列宁在评论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时候,曾经明确指出:“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点的一面镜子”,“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是一面反映农民在我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选集》第二卷第371——372页)。如果允许借用列宁这个生动的比喻,我们也可以说郁达夫的早期代表作《沉沦》,就是我国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  相似文献   

9.
席琴(以下简称“席”):在世人心目中,列夫·托尔斯泰(以下简称“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他以《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不朽著作而蜚声文坛。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托尔斯泰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巨大的文学成就似乎掩盖了他在教育领域所做出的出色成绩。王新炎(以下简称“王”):这多少有些遗憾。特别是读了你推荐给我的《托尔斯泰论教育》这本书之后,更是觉得遗憾;  相似文献   

10.
文学小百科     
《复活》(这是一部人人必须精读的伟大作品!) [俄国]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50年代初在高加索开始文学活动,1863-1869年间完成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70年代转向现实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托尔斯泰与战争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托尔斯泰与战争主题克冰海明威是一位很自负而又追求很高的作家,他自信自己的创作赶上了、更多地是超过了许多已故的世界名作家,但有两位作家是他一直尊崇、不敢与之并列的,一位是莎士比亚,另一位便是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十分赞赏托尔斯泰,在自己的言论和...  相似文献   

12.
约150年前的俄国,有一个伟大的作家步入文坛。他身材魁梧,金黄的头发和浓密的胡子衬托着那副庄严英俊的面孔, 一双炯炯有神的淡蓝色的眼睛,充满着人生阅历和情感。他就是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1825年8月28日,托尔斯泰出生在俄·国图拉城附近的雅斯纳·波良纳。托尔斯泰2岁时,母亲就去世了,还不满9岁时,父亲也离开了人间,于是托尔斯泰成了孤儿,从此困苦生活的阴影笼罩着他。就在这样万分困窘的时候,一位好心的远房亲戚收养了他。  相似文献   

13.
总把新桃换旧符——巧妙援引式开头如话题:家。一位同学开头这样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话,然而,我和好友冰家中的不  相似文献   

14.
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俄国的一位作家去拜访列夫·托尔斯泰,谈笑间他羡慕地对托尔斯泰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都拥有了。”托尔斯泰说“我并不拥有我所爱的一切,而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爱眼前拥有的一切, 爱着是幸福的,爱着是美丽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英雄》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诗人和作家莱蒙托夫(1814—1841)最享有盛名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高峰。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曾高度评价过这部杰作,他说,这是“一部真实的,才气横溢的,格调高而又馥郁清香的完美的艺术品。”①事实确是如此,《当代英雄》无论在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深刻性方面,还是在独特新颖的艺术形式方面,都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光明昭著的地位。过去,它曾对俄国的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产生过积极的影响。②就是在今天,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的发展,也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涛 《师道》2002,(1):51-52
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那里,在整体之中。——列夫·托尔斯泰  相似文献   

17.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家,世界名著《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他热爱文学、也热爱数学.下面两道题是他与少年朋友在一起时出的,人称托  相似文献   

18.
奥诺利·巴尔扎克(1799—1850)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马克思生前非常推崇他,认为他是欧洲文学史上“超群的小说家”①。他的名字同曹雪芹、列夫·托尔斯泰等齐辉,将永远彪炳史册。巴尔扎克留给我们的历史遗产——包括96部小说的庞大的《人间喜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对于这样一位在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上作出巨大贡献的非凡人物,我们的研究还很不够。半个多世纪前国外有人指出世界观对创作方法起决定作用,但论述有绝对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他的文学创作成就,远远超出了俄国国界,达到了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如同其他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样,列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也不可避免地充满了矛盾,并且越到后期越尖锐,终于导致了他弃家出走、病死异乡的悲惨境地。他的不可调合的世界观的矛盾,当然也明显地表现在一生的文学创作上面。恰如其分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地分析他世界观的矛盾性及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探求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列夫·托尔斯泰留下的宝贵文学遗产,对其毕生的文学道路作出公允的评价,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位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史上成绩卓著的艺术大师。他继承和发展了俄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优良传统,并把它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天才的艺术家”。托尔斯泰一开始步入文坛就抓住了沙皇俄国的基本矛盾——贵族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并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