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常会遇到“贞观”、“开元”、“洪武”、“崇祯”、“康熙”等年号,有时还用它来代表某一帝王,如“乾隆帝”、“光绪帝”等。什么是年号?年号就是用以纪年的名号。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的纪年是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的,从此就采用  相似文献   

2.
纪年是人们给年代起名的方法,我国历史上采用的纪年主要有帝王纪年、干支纪年、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应该掌握历史纪年的换算,构建历史时序。  相似文献   

3.
小学历史教材中,不少重大的历史事件采用了干支纪年法。如1894年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1898年发生的“戊戌变法”运动,1911年孙中山先生倡导的“辛亥革命”等等,均以干支纪年法命名。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干支纪年法的知识,将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所谓“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上的纪年方法很多,如帝王名号纪年(或称王、公名号纪年)、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岁星纪年、黄帝纪年、公元纪年等.其中帝王名号纪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有确切纪年可考的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掌握一点纪年法的知识,对学习历史,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较为精确历法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就开始有了确切的纪年,历史上,主要有三种传统的纪年法:以王公即位年次纪年,以帝王年号纪年,以天干地支相配纪年。以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是以国号或朝代名称、帝王公侯名号配以其在位年次用来纪年的一种方法,而用于年次纪年的帝王公侯名号主要是谥号和庙号。谥号起于周武王时代,曾“追尊古公为太王”,西伯“后十年而崩”,被“谥为文王”。谥号一般是王公死后由礼官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议定的一种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如文、武、景、庄、惠、桓、灵、僖,便是常用的谥字,谥字根据谥法而定,如经纬天地曰文,布  相似文献   

6.
“历史总离不开年经事纬”,有了这个我们才会在学习中省去不必要的麻烦。就拿纪年方法来说,历史上的纪年方法很多,好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对纪年方法颇感难以下手。我国“历史优久,年代遐长,史籍浩繁,事迹错杂”,为此我们更有必要将头绪纷纭的历史事件提纲摘要,纪年方法不失为一种很好方法。但纪年法也异常复杂,大致有七种之多,本文根据纪年法的演进过程作一简单的介绍。1.我国最早的纪年方法是以帝王在位的年代起讫来计算的。在《书经·尧典》中就曾有这样的记载“朕在位七十载”等话,在《舜典》也有类似的记载“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就…  相似文献   

7.
自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我国采用公元纪年之前,一直使用旧历(夏历即农历),即干支纪年法。在历史教科书中,对于干支纪年只作简单必要的解释,如“甲午战争,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史称这次中日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师生对“甲午”是什么不便深究亦不甚了然。一  相似文献   

8.
一、纪年法 理清年代顺序的方法称为纪年法。我国历史上使用的传统纪年法是“干支纪年法”和“年号纪元法”。先秦纪年多以王公即位年次年号纪年,各国不一,较为混乱。  相似文献   

9.
介绍几种“历史纪年”隆德中学杨志高历史年代是构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三要素之一。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历史纪年在各国、各地区以及不同时间段出现用法不统一。因此,掌握不同的历史纪年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公元纪年公元纪年也叫基督纪元或耶稣纪元、公历纪...  相似文献   

10.
鲍亚民 《新高考》2010,(4):38-38
我国历史上使用的传统纪年法是“干支纪年法”和“年号纪元法”。先秦纪年多以王公即位年次年号纪年,各国不一,较为混乱。  相似文献   

11.
万国鼎先生所编《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1978年11月版)是一本简明易用、史学工作者称便的优秀工具书。但我在查找一条涉及齐胡公纪年的材料时,发现该年表中索引有一则年代排印失误,现予以订证如下:已知齐胡公为姜太公五世孙,大致与周孝王、周夷王为同时。由于我国自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才有明确的不间断的纪年,《中国历史纪年表》中的“公元甲子纪年表”当然也是从共和元年起始的。那么,要查找周代共和以前的纪年,只有从该年表第64页的“西周周王简表”以及第147页的“中国历史纪年表索引”中去找。“西周周王简表”记载,周孝王于公元前897年至前888年在位,而“中国历史纪年表索引”却记周孝王继位的年代为公元前987年。我们已知周孝王是周懿王的弟弟和继位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教学中,经常遇到诸如“甲午战争”、“马日事变”、“申齐命令”之类的问题。对“甲午”、“马日”、“申齐”等的含义和解释,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略知其义,又解释不清。这对历史教学和历史知识的学习都是不利的。关于历史上的年月日代称,得从古代“干支纪年”、“地支代日”、“韵日代日”说起。“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历法中重要的推算工具。用它可以推算出六十年中任何一年  相似文献   

13.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不用时间单位,人们几乎无法说明任何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问题。时间单位用得最多的是年,最容易用错的也是年,而一旦用错,就会贻误读者。本文拟探讨一下“年”的正确使用问题。 一、历史纪年注意用”年”还是用“载” 一般地说,年、载是同义词,人们常说:“一年半载”。但用于历史纪年,该用年处用年,该用载处用载,不能替代。我国西汉时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他即位的那年称建元元年,以后顺序递记。在产生年号纪年以前,是从帝王即位那年算起,如西周共和元年。须要注意的是:唐玄宗使用天宝这个年号的时间为15年,除天宝元年、天宝二年用“年”外,其余13年“改年曰载”,即天宝三载、天宝四载……天宝十五载;唐肃宗使用至德这个年号的时间为3年,除至德元年外,余为至德二载,至德三载。从西汉刘彻至晚清溥仪,我国封建帝王用年号纪年,历时共2051年,只有上述两个例外——用载不用年。可惜很多书稿作者,编校人员不注意,  相似文献   

14.
读贵刊1992年12期《应适当补充干支纪年法的知识》一文,我与作者抱有同感,但作者只是介绍了“干支纪年法”,如果能将“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推算的方法也介绍出来,更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下面介绍一种简单的推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教材中,有关历史纪年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新课程改革教材的三种版本(即华东师大版、北师大版、人教社版),虽然各自侧重面有所不同,但都集中体现在学生对公元纪年法的运用上,如课文后面提供的查找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大事年表;而对有关农历纪年法和古代帝王年号纪年法这两种纪年法的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空缺。  相似文献   

16.
时间或时序不仅是历史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正确反映、表达客观历史不可或缺的基本坐标。史学上,时间概念可以用比较精确的“点”来指出,如公元、农历、王朝纪年中的年、月、日,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教材中,有关历史纪年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新课程改革教材的三种版本(即华东师大版、北师大版、人教社版),虽然各自侧重面有所不同,但都集中体现在学生对公元纪年法的运用上,如课文后面提供的查找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大事年表鸦而对有关农历纪年法和古代帝王年号纪年法这两种纪年法的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空缺。而这两种纪年法,尤其是农历年纪年法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帝王年号纪年法在影视艺术高度繁荣的今天,在影视中也屡屡出现。因此,对教材中分散、零碎、不系统的介绍,教师有责任来进行知识的整合。本节课的定位是使学生了解公元纪…  相似文献   

18.
张军 《教师博览》2002,(12):9-9
在收藏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题款中时令别称的问题,如:字画、墨盒、笔筒、瓷器(民用瓷居多)等藏品上的署款,一般少不了农历纪年、纪月、纪日的题记。纪年用干支法,如“壬戌、庚寅”等,一般比较单一。而月、日等题识,叫法不一,如一方铜墨盒的题款:“戊申仲夏·京师陆军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教材中,有关历史纪年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新课程改革教材的三种版本(即华东师大版、北师大版、人教社版),虽然各自侧重面有所不同,但都集中体现在学生对公元纪年法的运用上,如课文后面提供的查找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大事年表;而对有关农历纪年法和古代帝王年号纪年法这两种纪年法的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空缺.而这两种纪年法,尤其是农历年纪年法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帝王年号纪年法在影视艺术高度繁荣的今天,在影视中也屡屡出现.因此,对教材中分散、零碎、不系统的介绍,教师有责任来进行知识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社会》第三册课文学习了公元纪年,《社会》第四册课文和我国现在印制的日历一样,其中均涉及到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如第四册第七单元第三课甲午中日战争的“甲午”,第四课戊戌变法的“戊戌”,第五课中的《辛丑条约》和庚子赔款的“辛丑”、“庚子”,第六课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辛亥”等。我认为,应让学生了解干支纪年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并加以应用。一、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1郾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1)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2)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2郾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将十天干和十二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