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环保教育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已日渐凸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的今天,语文教学应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环境教育在语文课上绽放异彩,让语文课堂成为环保教育的沃土。  相似文献   

2.
环境是人类及其所有生物生存的场所。但是,人类活动却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土壤荒漠化、全球气候异常等,以及由此导致的野生生物物种的快速消亡等。环境问题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关注环境,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国家环保局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环境意识已经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及其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和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笔者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作了一些探索,以下是笔者的初浅体会。  相似文献   

3.
中学历史教学与环境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在研究人类历史的同时,应该加强对自然环境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历史活动课程,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4.
许伟泽 《教书育人》2000,(15):24-25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空间。20世纪以来,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忽视了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以致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环境问题愈来愈成为全球性问题,环境保护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环保事业的兴衰,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鼓励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一项战…  相似文献   

5.
由于社会的繁荣进步,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资源的大量消耗,人类己面临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关注的热点,加强青少年环境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将是一个环境保护的世纪,我们中学历史教学更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其他学科一起共同肩负起环境教育的使命来唤起青少年的环保意识,自觉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6.
许克敏 《考试周刊》2010,(32):197-197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随着人类生产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环境问题不仅是工程技术问题,而且是社会经济问题;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球问题。环境保护是一个倍受瞩目的全球性热点问题,中学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环境保护,更应该通过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韩静 《教师》2011,(29):45-45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严重破坏,环境也开始无情地向人类进行报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保护已引起了全人类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训练、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云 《生物学教学》2002,27(10):21-2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 ,人们正面临着诸如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黄河断流、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对未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保护环境 ,提高全民族的环境素质 ,已是十分迫切的任务。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 ,应充分发挥学科特点 ,注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从而唤起学生环境保护意识。1 课堂教学 ,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要把环境教育结合于课堂教学之中。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 ,有许多与环境教育有关的知识点 ,教师只有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严重破坏,环境也开始无情地向人类进行报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保护已引起了全人类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训练、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在显示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从自然中获取大量资源与财富的高超能力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倍受污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表明了地理学科教育中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环境教育概念的发展及其基本内涵;结合地理学科知识特点和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探讨了地理教育中“关于”、“通过”、“为了”环境的教育的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根本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从准备环保材料、鼓励学生改变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诸多环境问题也相继出现。目前的问题已不是人类是否能在一个和谐优美的环境中生活,而是环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加强环境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环境民族心理。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具有进行环境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理应成为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地理教师应更新观念,构建开放型教学模式,大胆进行地理教学改革,有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4.
目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加重,人类保护环境的责任也日益重大,国家作为环境公益的代表,在被赋予管理环境巨大权力的同时,也担负起保护环境的重大职责,然而现实中屡屡侵犯环境公共利益,我国司法体制又欠缺恰当的救济机制,使得环境公共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在我国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极其迫切。本文将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进行分析,从原告资格、法院受理范围、举证责任分配等几个方面对构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环境教育关系到未来公民的素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强调环境教育要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中学地理课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教育有统一性。因而以地理课程为载体,挖掘其环境教育的价值并明确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目标,可以更好地实现其教育价值,并使得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更具有地域空间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16.
环境问题是制约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城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和环境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较差。为协调好城镇发展和环境保护、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亟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环境对策。即从河南省环境功能带保护、城镇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历史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环境保护的难点与破解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飞速发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得以减缓。但由于治理的速度仍赶不上污染的速度,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必须加快环境与经济的融合,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国家战略层面将环境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将环境保护的要求渗透到产业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和贸易政策之中,以环境友好的政策确保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将环境保护的领域由以生产为主,拓展到消费、分配、流通的各个环节,形成覆盖再生产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体系;坚持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驾驭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环境教育的主要晨环境类专业的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应受到特别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将环境教育课程列为高校非环境专业的必修课,组织高校非环境教育专业教师刊物进行环境教育,学习志发展战略,特别突出师范院校学生环境教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以惠安县社区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康体环境质量的相关研究,采用认知评价方法,建立认知评价体系,对惠安社区康体环境质量进行人本综合评价,最后将其康体环境质量划分为4个等级:中高质量康体空间、中等质量康体空间、中低质量康体空间、低质量康体空间。  相似文献   

20.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regarded as future decision-makers in society and have a high likelihood of becoming opinion-shapers in terms of the environment. Their awareness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will therefore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upon sustainable marine development. This study examines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marin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focusing on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understanding of marine and coastal issues,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total of 825 valid samples i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re used for the analysis. Overall, respondents possess a highly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nd a moderate self-reported level of marine knowledge, but are not actively engaged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deavors, particularly ones involving spending personal income and taking legal or political action. Experience in marine-related activities and marine knowledge are important in fostering marin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particularly in regard to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gap between widesprea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nd low engagement in environmental actions by proposing a multimodal approach: improving marin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n marine-related activities, creating safe recreational spaces at seasides, and reinforcing legal education. This study concludes by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cean citizenship as well as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