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恼烦     
今天上作文课时,黄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作业:写一篇作文,不限制作文的题目内容。可以写景、写事、写人,也可以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等等。我瞻前顾后想了好久,决定写自以为最有“深度”的文章——《我的烦恼》。我刚写下题目,便肠思枯竭,不知从何下笔了。这不,我搜肠刮肚才凑出了一个二十多字的自然段——全是些华而不实的字句。下课了,黄老师交待,下午一定得交作文本。对于老师的命令,我不敢怠慢,立刻抓起记录本寻找我的烦恼去了。我匆忙地跑到语文科代表何文的座位上,翻开他的“作业登记本”,看看是否有我的名字:“某某未交练习册,某某某未交本…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鸬鹚》有一句:“··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鸬鹚》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写的,原文中那一句为:“··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该文选入1987年小学《语文》第九册时,并没有将“忽然”改为“只要”;而现在改成了“只要”,改出了毛病。课文中所写的,是作者亲眼看到的景象,而不是想像出来的。事实上,课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所叙述的渔人驱赶鸬鹚下水、鸬鹚捕鱼的情景、渔人的忙碌、渔人停止捕鱼后喂鸬鹚吃…  相似文献   

3.
《鸬鹚》选自郑振铎写的《鹈鹕和鱼》,编者有修改。鸬鹚俗称“鱼鹰”、“水老鸦”。《鸬鹚》图画的含蕴深刻,与学过的看图学文的课文相比较,文字的覆盖而相对偏少。图画只反映了第一段文字.文章的落脚点也就在这幅画上。它是图意的纵深发展和延伸。全文配合图画着笔于“湖面”、“鸬鹚”、“渔人”的静态和动态描写。不论是描写湖面的景象,还是描写渔人和鸬鹚的活动,都着重突出了湖面景色的洵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曾经给无数教育工作者以启迪。在多年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罗森塔尔效应”带给我一次又一次惊喜。巧用小评语,加强了我与学生的交流,学生在我的期待中主动求知,快乐成长。一个文静、内向、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交上工工整整的作业,我写上“批改你的作业是老师的享受,老师更期望听到你课堂上的精彩发言。”第二天,她就高高举起了手,积极参与课中讨论。一个聪明的小男孩课堂上表现相当活跃,就是作业不尽如人意,我在他的作业后面写上“聪明的你一定能把作业做得更好。”终于他交上了整整齐齐的作业。一个从不举手的学…  相似文献   

5.
歪打正着     
下午最后一节是体育活动课我打完篮球,回到教室,教室里已经空无一人。我边收拾书包边看黑板上的作业,只见黑板上写着:“今晚作业:作文一篇——《我学会了打架》。”我不由得乐了,老师怎么布置这样的作文啊?回到家,面对题目,我百思不得其解,真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或许是老师觉得这学期我们班同学之间打架现象比较严重吧。或许是……唉,“圣意难测,师命难违”,就写那次和曾亮亮打架的事吧。第二天旱晨,我来到教室问曾小飞:“昨天的作文怎么写啊?竟然让我们写《我学会了打架》,打架还用学吗?”我的话还没说完,曾小飞就像鸭子一样大…  相似文献   

6.
老师的作用不能弱化,要在"导"字上做文章,并做足文章。只要导之得法、导之得体,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阅读的兴趣就会高涨,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一、图片切入,实实在在特级教师王崧舟《鸬鹚》导入教学片断:师:今天咱们学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鸬鹚)大家见过鸬鹚吗?  相似文献   

7.
星期一一大早,我一进教室就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我放下书包,环顾四周,发现有几个同学正在“借鉴”别人的作业。“《英语基训》你写了么?借我参考参考,太难了。”林浪央求李丽。李丽看了看我,有些犹豫。英语是林浪的薄弱科目,所以每当老师布置英语作业,他就靠“参考”别人的作业蒙混过关。  相似文献   

8.
五年制第七册和六年制第九册第1课《鸬鹚》,属于看图学文。按照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要求,笔者就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了“联想对比学习法”。现介绍如下: 教材分析总的来讲,指导学生看图学文要做到有顺序、有特点、有联想、有情感。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却应该有所侧重。《鸬鹚》一课的教学,侧重于“有联想”。要通过联想,还要通过对比,才能学懂这篇课文。《鸬鹚》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和图上画的内容相吻合,可以把这段文字看作是对图的“实写”。后面几个自然段连用“钻、拍、跳、抓、吞、挤、甩”几个动词,把渔民放鸬鹚捕鱼的活动写得维妙维肖。图在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有时发现有的教师惩罚学生的手段层出不穷,有的罚站,有的罚抄作业,有的大骂,这些所作所为,公然违反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义务教育法》,请看下面的教育片断:案例一“:我是陈××学生的家长,谁是××班黄老师?“”我是黄老师,你到走廊,我有话跟你说”。教师  相似文献   

10.
<正>教语文的黄老师一走进教室就宣布:“咱们来玩一个写字游戏吧。”一听玩游戏,大家立马来了精神。黄老师说:“先请三名同学在黑板上各写一个囚犯的‘囚’字。”本以为黄老师要考大家很难写的字,没想到这么简单,大家踊跃举手。当幸运的我在黑板上写下“囚”字后,黄老师对我说:“请你到教室外面去。”我一头雾水,但还是照做了。  相似文献   

11.
我经常写错别字。妈妈为了改掉我的这个坏毛病,给我请来了一位小“老师”。我的小“老师”个子很矮,长得很胖,经常穿着红上衣,打着白领带,穿着黄裤子。虽然貌不出众,但是他的知识可丰富了。一天,在写作业的时候,“埋”字我不知道该怎么组词,也不知道“埋”字是什么意思,我便去找妈妈。妈妈让我去请教小“老师”。我沿着“M”路线走到“老师”家,“老师”笑着迎了出来。我问老师:“‘埋’字是什么意思?该怎样组词?”“老师”说:“你走到‘i’门,到第328窗口就找到它了。”我这才发现老师家的人可真多呀!我打开“i”门,到第328窗口按一下电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四期刊登了丁梅红老师的《向四十分钟要精彩——农村阅读教学“课堂高效”现象赏析》一文,我初读后心生羡慕:他们那里的农村阅读教学竞可以如此“洒脱”——“翻翻教参就上课,教案留在课后写”;竞可以如此“丰富”——注重教具准备、教改形式及实效、“广收广种”。但细细品读后,却疑虑重重,颇感不安。现提出来与丁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3.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写过这样一则教育叙事:我想请大家读读一位学生写的关于我“笑”的片段,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以下“微笑教学”。写这篇作文的是一位六年级的学生。我的命题是《我尊敬的一个人》,没有让学生写我的意思,但他写了我。不过,题目改成了《于老师的笑》。……一天,于老师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看到“金鱼”二字,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许许多多的金鱼形象,红的、黄的、黑的、白的……于是不由自主地拿起笔在课本上画起来。一条、两条、三条……忽然笔不听使唤了,画不动了。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于老师把我的笔给摁住了。我用手捂着…  相似文献   

14.
拜读了《江苏教育》(2005.5A)上臧公管老师撰写的《由某校做早操所想到的》一文,觉得就此事,我与臧老师有看法不一致的地方,于是就写了此文。课程改革给各中小学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师生平等”、“张扬学生的个性”、“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学生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于是,他们可以因为作业问题一本正经地和任课老师谈判:课堂上学生也可以用各  相似文献   

15.
孩子们写克隆术,写出来的想法让我很震惊。有一个同学说,他要克隆三个“我”。用一个“我”去招架老师各种各样的作业,这样他就不怕晚上作业做不完了;用一个“我”去听老师各种各样的批评,这样他就不会难受了;用一个“我”去听妈妈念不完的魔咒,这样妈妈再絮絮叨叨干扰  相似文献   

16.
初一语文公开课,一年轻老师教《我的老师》一课后布置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一学生举手小声问:“老师,我没有父亲,怎么写?”“那就写你母亲吧。”老师说。那学生为难地说:“我不认识母亲,听爷爷说,我很小,父亲就死了,母亲随后改嫁了。”老师愕然:“那……那就写你爷爷吧。”从这段对话看出,教师定死作文题确实让个别学生难于写作。如果那教师把作文题定为《我的———》(要求写自己喜欢的一位亲人),就不会出现上面那种别扭的场面。平时作文课训练学生写作,命题范围要有一定的空间弹性,让学生在写作题材上有选择的余地…  相似文献   

17.
女儿从小到大一直受老师夸奖,在全国各级各类竞赛中均获过奖。小的时候,她跟着我在我所教书的学校念书。同事很喜欢她,见到我常夸:“你这闺女长大会有大出息。”我听了心里虽然乐意,但为了“谦虚”,嘴里却硬说什么“女孩子,要那么大出息干什么,上个幼儿师范或者济南联大就很好。”本来是我自我压抑着说话,但孩子听了却当了真,从此学习不再那么努力,有时还不愿完成家庭作业。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回答说学习中等就行。上初中时老师让写《我的理想》,她洋洋洒洒写了几大页《我长大要当小学老师》。此文写的很动情,被老师选出在班…  相似文献   

18.
听一位教师教《鸬鹚》(六年制九册)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作者写渔人赶鸬鹚下水的动作,用的是“抹”字,为什么不用“赶”呢?  相似文献   

19.
谎花     
上早自习的时候,许老师说:“请大家把昨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拿出来,老师要检查一下。”金豆豆很为难,因为他昨天晚上没有写作业。当许老师来到金豆豆面前时,他做出很痛苦的样子,说:“许老师,我昨天晚上肚子疼,作业就没写成。”许老师愣了一下,再没说什么,就继续检查别人的作业了。金豆豆暗暗地高兴了一下。可是,下课后,许老师悄悄地对金豆豆说:“你从来没有不写作业的现象,老师对你的话表示怀疑。”金豆豆吞吞吐吐:“许老师,我没……”许老师想了想,说:“金豆豆,假如你对老师说谎了,老师说的是假如,是一种假设,你就在今天晚上写完家庭作业之后,…  相似文献   

20.
妈妈在山冈     
我10岁的时候,妈妈开始督促我写日记。我12岁的时候,妈妈让我读《西游记》。同样是12岁那年,妈妈教我“反叛”老师:“老师让你怎么写,你就怎么写?为什么不能写得和老师不一样?”我至今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第一次“反叛”:用一首诗去完成了一篇作文,结果我得了2分。“如果我是你们老师,我就表扬你。你不是偷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