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出版社1938年创办于广州。名义上是一个出版社,实际只是救亡日报社(以下简称“救报”)出版书与杂志《十日文萃》的一个工作部门。它在桂林时期,先在太平路12号,后随“救报”搬迁到21号那座小木楼,在楼上临街占据一个房间。我是1940年夏天到南方出版社工作的。当时肖聪是这部分工作的负责人,还有一位青年薛传谋协助他工作。因为薛传谋考上广西大学了,我去就是接替他的工作。南方出版社主要的工作是出版《十日文萃》。它是在夏衍领导  相似文献   

2.
干涉、控制和威胁救亡日报(以下简称“救报”)创刊初期,名义上是属于“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以下简称“文救”)主办的机关刊物,实际上是在党的领导下的一张统一战线的报纸。它的经费一部分来自“文救”,一部分由国民党津贴。因此,国民党就没有忘记对它的干涉和控制。当时,在上海的国民党著名CC文化特务、市教育局局长潘公展(他也是“文救”的常务理事)却力争由他们派人来主办,他派来了御用文人、当时暨南大学教授樊仲云担任主笔,文化特务、市教育局宣传科长、潘公展私人秘  相似文献   

3.
《救亡日报》:留下短暂成永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7年7月28日,在潘汉年及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简称“文协”),潘汉年与宋庆龄、蔡元培、胡愈之、张志让等83人被推选为理事。“文协”成立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潘汉年即通过该会宣传部长、共产党员汪光焕,向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提出出版《救  相似文献   

4.
一《救亡日报》是抗战期间有着广泛影响的一份重要报纸,创刊于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四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上海十一月十二日沦为“孤岛”,十一月二十二日停刊。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在广州复刊,十月二十一日广州沦陷后又停刊。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辗转到桂林复刊,一直坚持到皖南事变后,于一九四一年三月一日被国民党政府封禁。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改名《建国日报》在上海出版,十月二十四日又被国民党政府禁止发行。《救亡日报》在它生存的二年多时间里,办办停停,数度起落,这种艰难多磨的遭遇,在中国现代报刊史上,算得上是少有的了。  相似文献   

5.
在敌机轰炸下的广州一九三八年一月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我和钢鸣由沪抵穗时已是二月初了。社址是长寿东路一幢三层楼单开间的房子,比上海大陆商场那间办公室来说是略具规模了。楼下是发行部,二楼是编辑部,三楼一部分堆存报纸,一部分作同人宿舍。另外,在报社附近又租了一间房子,作为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宿舍。从这些看,无论生活、工作的场所都是比较宽敞的。这要感谢社长郭沫若同志,他从当时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那儿弄来了一千毫洋的津贴,这个数目虽不大,然而“救报”却能  相似文献   

6.
1984年,建国三十五周年前夕,我专诚赴京拜访了阔别四十多年的良师、新闻界前辈廖沫沙同志。沫沙同志已是年近耄耋的高龄了,解放前后的坎坷经历,特别是“四人帮”对他的残酷迫害,都未能使这位坚韧的战士倒下来。从他那滔滔不绝的谈锋和爽朗豪放的笑声中,仍不难窥见昔年风采。话题很快进入四十多年前在《救亡日报》(以下简称“救报”)共事的那段难忘的经历。沫沙同志曾两入“救报”。第一次是1939年7月至11月,第二次是1940年9月至1941年2月。前后一共不到十个月。但由于他全力投入工作,热心培植后学,在“救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成为郭老(沫若)、夏公(衍)有力的臂助。  相似文献   

7.
刘晓慧 《新闻通讯》2010,(12):59-60
抗战时期,中国两级对立的新闻事业步入一个共处与斗争并存的阶段。共产党的报刊在国民党统治区利用共处进行斗争,利用斗争求得共处和发展。《救亡日报》(1937—1941年)(以下统称“救报”)就是抗战时期在国统区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份报纸。  相似文献   

8.
庾晋 《湖北档案》2003,(5):45-46
中共首次在国统区 获得的宣传陈地 《救亡日报》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所办,这是一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1937年7月28日,在潘汉年及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简称“文协”),潘汉年与宋庆龄、蔡元培、胡愈之、张志让等83人被推选为理事。 “文协”成立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潘汉年即通过该会宣传部长、共产党员汪光焕向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提出出版《救亡日报》。但上  相似文献   

9.
1937年,周恩来要夏衍协助郭沫若编一张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这份报纸于当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这正是“八·一三”全面抗战开始上海激战之际。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夏衍当了12年的新闻记者。他最初是在上海、广州、桂林的《救亡日报》;皖南事变后,到香港和邹韬奋、范长江等同志一起创办《华商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夏  相似文献   

10.
1937年,周恩来要夏衍协助郭沫若编一张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这份报纸于当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这正是“八·一三”全面抗战开始上海激战之际。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夏衍当了12年的新闻记者。他最初是在上海、广州、桂林的《救亡日报》;皖南事变后,到香港和邹韬奋、范长江等同志一起创办《华商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夏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1998,(3)
1998年4月10日至12日,由《新闻界》杂志主办、宜宾市委宣传部、宜宾日报承办的“典型宣传”理论研讨会在美丽的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召开。我省地市州报、行业报、企业报的老总与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各抒己见,相互切磋,深入...  相似文献   

12.
袁春乾 《新闻知识》2004,(11):52-54
(二)败而不馁办“民呼” 1908年8月27日,于右任在上海各报刊登启事说:“鄙人去岁创办神州报,因火后不支而退,未竟初志,今特起发起此报,以为民请命的宗旨,大声疾呼,故日民呼,辟淫邪而振民呼,以初创神州之志也……”  相似文献   

13.
读者来信     
《中国记者》编辑部: 读贵刊三月号《厦衍的报坛旧事》,很感兴趣。文中有个疏忽,抗战军兴时,上海《救亡日报》创刊,郭沫若任社长,实际负责者为夏衍,任总编辑兼编委。这是夏公从事新闻事业之始,作者漏写了。 《译报》创刊于“孤岛”上海一段,写错了两个人的名字,赵邦,不是赵邦,丁君,不是丁君。因这两位  相似文献   

14.
《立报》是抗日战争之前在上海风行一时的一张小型报纸,从1935年9月20日创刊,到1937年11月25日因上海沦为“孤岛”而被迫停刊,前后只发行两年零两个多月的时间。历史虽不长,但它的声誉却盛极一时。直到今天,新闻界中从当时过来的人,谈起《立报》来,觉得它确实办得不错,在办报的方针、报业管理、编辑采访、推销发行等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由于《立报》积极鼓吹抗日救国,要求民主、进步,使得这张“小报中的大报”能够盛行一时。它的销数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曾高达20万份,超过了当时的《申报》和《新闻报》。  相似文献   

15.
1984年.建国三十五同年前夕,我专诚赴京拜访了阔别四十多年的良师、新闻界前辈廖沫沙同志。沫沙同志已是年近耄耋的高龄了,解放前后的坎坷经历,特别是“四人帮”对他的残酷迫害,都未能使这位坚韧的战士倒下来。从他那滔滔不绝的谈锋和爽朗豪放的笑声中,仍不难窥见昔年风采。话题很快进入四十多年前在《救亡日报》(以下简称“救报”)共事的那段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16.
足协的"封杀令"与媒体的采访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吴飞 《当代传播》2004,(2):65-66
2004年1月7日,广州《足球》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的文章(署名广哲》,文章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已经将中国足球列为“不良资产”,因而明确指示国有企业应将其完全剥离。 1月9日,中国足协发表声明,广州《足球》报的报道“严重失实”,给中国足球和国资委都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为此,中国足协决定:一、要求广州《足球》报要澄清此事,并公开赔礼道歉,以消除其恶劣影响。二、从即日起,中国足协取消广州《足球》报对中国足协主办、承办  相似文献   

17.
视窗     
视窗·事件●免费地铁报又添新丁10月1日,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联合打造的《羊城地铁报》正式创刊发行。《羊城地铁报》提出“汇集新闻资讯精华,开创快速阅读时代”的口号,采用4开版面,全彩印刷,主打“新闻资讯、流行消费资讯、大副刊”三大板块。目前该报在广州地铁区域内一至四号线68个站点及地面高档写字楼等场所定点发行,目标发行量30万份,发行时间在每天7:30~9:30的上班高峰。该报网络版也同步开通。这是我国继上海《I时代报》之后,第二家免费向读者赠送的地铁报。此前有文章披露,此项目首期投资达6000万元,广州日…  相似文献   

18.
沈阳、西安、重庆等城市地铁报正在筹办中 7月3日,由京城独家地铁报——《北京娱乐信报》和上海、广州、南京三市地铁报共同发起的“首届全国地铁报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据悉.举办地铁报发展方面的论坛在国内尚属首次,这标志着地铁报作为一支新兴力量.已经正式登上国内报业大舞台。  相似文献   

19.
“读者本位”—羊城报业新天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的读者实在眼福不浅,接触的新闻信息之多,在当代中国可谓首 屈一指:北京、上海的报纸、电视、广播随时可以阅读和收看;而香港和澳门的电视和报纸更是铺天盖地,收视极为方便;当然新闻信息的主渠道还是广州的“三大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广州日报)及其系列报和“三大台”(广东电视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和广州电视台)。这种态势一方面为广州新闻事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无形中也增加了广州新闻媒介的压力,加剧了它们相互之间的竞争。 正是在这种态势之下,广州三大报特别是羊城晚报,在正确履行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20.
《红旗》报是一九二七年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員会在当时革命根据地广州所出版的机关报。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并先后在上海和广州掀起了“四·一二”和“四·一五”大屠杀。但是,富有革命传統的广东工人和革命群众,不但沒有被吓倒,被消灭,而且革命意志越来越坚决。这一年八月一日,南昌起义,九月叶挺和賀龙的軍队占領广东潮汕建立紅色政权,这时候广州又爆发了抗議反革命屠杀的海員罢工;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