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孟广义 《家教指南》2004,(12):47-48
“第二反抗期”一般指12-15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这段时期的孩子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时期,他们对父母的管教深为反感,甚至在行为上发生反抗。有的学者亦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国外有的心理学家则把它称作“为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战斗的”的时期,或叫“心理烦恼期”。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问题比较多、比较复杂,很有必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张艳玲 《考试周刊》2014,(18):173-173
现今小学生大多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也因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等亲人对孩子百般宠爱、有求必应,从而使得许多孩子养成不良习惯与不端品行。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因离异家庭或留守儿童的原因,导致这些孩子没有监护人的严格管理和正确的教育抚养,最后自身缺点逐渐增多,甚至自暴自弃,失去希望。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喜欢被任何人约束,对师长的教育置若罔闻,有的还有抵触、反抗情绪。对于这些心理上需要帮助、情感上需要关怀的孩子,他们的教育更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3.
陈丽萍 《考试周刊》2009,(30):223-223
“身在福中不知福”是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却越来越弱,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大发脾气,任凭老师和父母怎样安慰都不依不饶。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师和父母意识到应该给孩子进行AQ教育,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4.
杨立行 《家长》2012,(1):33-35
在教育孩子方面,如果父母使用命令的方式,强制性地要求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会让孩子陷入无奈的境地,导致他们更多的放抗。相反,如果父母在自己的要去中带有尊重,维护孩子的自主性,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孩子对父母的反抗就会少一些。  相似文献   

5.
在听到老师告孩子状时,父母千万要冷静下来,不要急于打孩子,训斥孩子。孩子的生活是复杂的,很容易引起误会,老师也未必能了解清楚。因此,做父母的应当既要听老师的介绍,也要认真听孩子的申辩,然后做出恰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仿效。所以前苏联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位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这种精神又被称之为“生命的教育”,无数杰出的伟人都是在这种教育下迈出了成才的第一步。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教子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的成长牵肠挂肚、操碎了心,结果却事与愿违,甚至出现了追悔莫及的偏差和失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会教和不会教的父母。下面是两种典型失败的家庭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个性形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个性形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人们婚姻观、家庭观的发展变化,单亲家庭日趋增多,单亲家庭的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杜淑娟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2):77-78,96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家庭的心理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帮助孩子获得知识,我们学习和孩子共同生活中,当孩子的学习比我们预料的要容易、要快或者更好,取得惊人的进步时,做父母的或做老师的往往是快心遂意、喜上眉梢。孩子希望成长和更加独立,这正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学习的动力。而父母和老师希望孩子成长、学习进步,这正是  相似文献   

10.
常常可以听到父母这样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明天就去幼儿园告诉你的老师。”孩子为什么会固执地不听父母的话呢?老师又怎么能使孩子轻易地服从呢?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来看,幼儿期特别是三到六岁的孩子正处于通常所说的第一反抗期。这年龄段的孩子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让成人意识到他们的存在,重视他们的能力,往往会出现反抗执拗、捣乱和顶嘴的现象。虽说这些现象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决不能因此而对此不问不闻、放任自流,而是应该通过教育引导,使他们愉快地度过这一阶段。  相似文献   

11.
“反抗父母”的青春期孩子季诚钧,李顺根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抱怨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了!”“越大越爱顶撞大人了!”有时候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演变成了一场剧烈的亲子冲突。青春期的孩子为何如此“反抗父母”呢?青春期孩子反抗父母的原因之一是...  相似文献   

12.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父母不仅仅让孩子接受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品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对孩子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父母应该有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俞雪芽 《家长》2008,(1):25-27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孩子终生的老师。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夫妻之间观点和方式的一致性。夫妻之间的矛盾和无休止的争执,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当前,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关注更多的是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给初中学生带来了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中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和烦恼。我们必须调查、了解、研究这些压力和烦恼,以便对症下药、正确引导,使他们步入健康之路。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和烦恼,主要来自四个方面:1.来自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超过了孩子的实际水平,父母一味地要求高成绩,缺少和孩子沟通、交流。2.来自老师。某些老师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讽刺、挖苦,对待学生武断、不听学生的意见想法等。3.来自同学之间。同学私下议论、孤立或不被同学理解、接纳;相互…  相似文献   

15.
熊忽秀 《家教世界》2013,(10):27-28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的"珍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都望子成龙,盼女成风。但很多父母却不知道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孩子。笔者认为对小孩进行启发式加情感式加引导式教育对缓和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合理地给孩子零花钱阐述了自己的几点观点。  相似文献   

16.
一个长期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爱、理解和支持的孩子会产生无价值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会出现反抗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一次家访,一位家长向我告状,说他的孩子最近特别不听话,经常与家长对着干,弄得父母一筹莫展。像这个男生这样不顺从或反抗权威(尤其是反抗父母或教师)的教育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8.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些孩子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怎么评价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相似文献   

19.
胡嫣 《家庭教育》2002,(6):16-17
主持:武汉读者翁国明问:“我儿子7岁,只喜欢听好话,不能说他一点不好。在学校调皮,老师批评几句,他马上不高兴,有时回家还会哭一场。真不知该怎么办,不知其他父母有无此烦恼?”现在的孩子都习惯听好话、被赏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说不得”的毛病。怎样对待孩子的这种“说不得”现象呢?本期有6位父母朋友座谈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杨震 《陕西教育》2005,(4):26-26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会发现孩子不再那么乖巧了,慢慢出现一些抵触情绪,如对大人的言语置之不理,甚至直接反对乃至反抗等。这种情绪如任其发展就会养成习惯,形成逆反心理,制约孩子的人生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