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今”和“令” “今”和“令”是两个不同的字,两个字在意义上也大不相同,单独使用是不难区别的。但是两个字作偏旁时就容易混淆了,如“含”是“今”下从“口”,不是“令”下从“口”,“念”是“今”下从“心”,不是  相似文献   

2.
巨片《红樱桃》上映了,遗憾的是,字幕上爆出了两个错别字。一个是“乘(盛)饭”的“乘”,一个是“挺(铤)而走险”的“挺”。这两个都是别字,而且“别”得令人喷饭。“乘”有好几个义项,如坐、驾、升、登、趁、计算……等等,就是生发不出“盛饭”的意思来。而“盛”在“chéng”的读音下有两个义项,第一个就是以器受物。“辞海”的举例就是“盛饭”。“挺”也有好几个义项,如拔、举起、挺直、凸出。但  相似文献   

3.
赵清刚  史岩 《档案管理》2023,(2):105-108
“四个好”和“两个服务”重要批示,是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四个好”是基本要求,是档案工作必须严守的底线;“两个服务”是宗旨、是目标,也是档案人应有的初心和使命。在对一年多来部分行业在基建、新基建及重点项目等领域,落实“四个好”“两个服务”重要批示精神实践活动,从体制机制、实务、技术三个方面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四个好”“两个服务”重要批示的精神意涵和几个认识上的误区,提出了长期践行“四个好”“两个服务”重要批示精神需心中有原则,工作有标准,办事有依据,行动有权衡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建立“两个体系”是国家档案局提出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作目标。本文从我国社会变化的角度,论述了“两个体系”建设的必然性,以及建立“两个体系”的目的、意义、途径,是从另~个层面上对“两个体系”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是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先生在2003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口头舆论场”。①具体到网络媒体的对台宣传工作,“两个舆论场”就是指网络媒体主观营造的“媒体舆论场”和台湾网民群体自发形成的“口头舆论场”,如若将两个舆论场打通,以我们的“媒体舆论场”影响、引导台湾网民的“口头舆论场”,也就实现了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对两岸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予”与“预”是两个常用字,均已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但是有些人写稿或编稿时,因分不清两个字的区别,常常出现以“予”代“预”的情况,如将“预先”、“预算”、“预支”写作“予先”、“予算”、“予支”。其实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版”和“外版”或“本版书”和“外版书”,是出版发行行业习用的两个专用术语(“行话”)。《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都未收这两个词。《出版词典》等出版发行专业词书也未收这两个词。这两个词和含义是什么,现在有点模糊不清。 什么时候在出版发行业中出现这两个术语,难以进行精确的考证。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出版发行界,这两个术语是常用的,而且含义是清楚的。出版社对本社所出版的书称为本版书,对非本出版社出版的书称为外版书。商务印书馆门市部,当时既销售本馆出版的书,也销售非本馆出版的书;对本馆出版和非本馆出版的书,有加以区别的必要,因此使用了“本版书”、“外版书”两个术语。生活书店、开明书店、北新书局等也是如此,都有区  相似文献   

8.
“意象”与“意境”是中国画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两者常常混用,也往往重叠,以至于被误解为同义词,误以为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示。之所以产生误解,缘于两者中都有一个“意”字,也缘于“象”与“境”在词义上有某种相通、相似之处。其实,“意象”与“意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确解读“意象”与“意境”,对正确认识中国画的特征,对中国画的创作、欣赏及理论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于莉萍 《新闻世界》2013,(3):166-16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为此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八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总体要求可以概括为把握“一条主线”、做到“两个坚持”、加强“五个建设”、增强“四自能力”、实现“一个目标”。“一条主线”是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两个坚持”是指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2016,(7):162-164
什么是“同心圆”? 习总书记在“4·19”讲话中明确提出,“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为什么要画“同心圆”?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就不能搞“两个标准”,形成“两个舆论场”.我们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统筹两个舆论场,打通两个舆论场.  相似文献   

11.
小知识     
“予”与“预”“予”与“预”是两个常用字 ,均已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但是有些人写稿或编稿时 ,因分不清两个字的区别 ,常常出现以“予”代“预”的情况 ,如将“预先”、“预算”、“预支”写作“予先”、“予算”、“予支”。其实这两个字读音不同 ,含义也不同。“予”字有两种读法 ,读 yú时 ,作我解 ,即第一人称代词 ,是古代汉语常用字 ,如“予取予求”。读 yǔ时 ,作给解 ,如“予以”、“赋予”、“给予”、“赐予”、“授予”等。“预”字的读音为 yù,可解释为预先 ,如“预报”、“预备”、“预测”、“预告”、“预购”、“…  相似文献   

12.
11月9日《人民日报》第二版一则消息《昆明8家宾馆被公开谴责》,在副标题中提到“两个月”,而在文中又写成“2个月”。前者是对的,后者用错了。类似这种不统一、混用、乱用现象,在新闻媒体上比较普遍。实际上,“二”、“两”、“2”、“俩”的用法是有分别的。《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3.
版面——“第一战场”社会活动——“第二战场”在我国,不论哪个行业,都应以尽可能多地为建设“两个文明”做贡献为己任,不论哪个行业,也都有蕴含着浓厚行业特色的为建设“两个文明”做贡献的“战场”。报社应以尽可能多地为建设“两个文明”做贡献为己任,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报社的“战场”在哪里呢?人们会回答,在报纸的版面上。这个回答是对的。报社工作人员采写、编排的新闻、评论、文章、文艺作品、读者  相似文献   

14.
王晓辉  李小茅 《新闻天地》2011,(4):I0002-I0002
“十一五”,对常宁地税局来说。是在负重中快速发展、艰辛中满载收获的五年。组织收入上实现了“两个突破、两个翻番、两个增速”;征管上打造了一个“全国巾帼文明岗”、全省地税系统五星级办税服务厅,构建了“行业+区域”税源管理新格局,全方位构筑了“政府主导、地税主管、部门协管”的网络式协税护税机制;队伍综合素质、行政管理、文明形象得到了大提升。  相似文献   

15.
我是去年8月才开始真正“啃”新闻的,到现在已在《陕西农民报》上了两个头版头条;广播系统年终评选好新闻,我与人合作的稿件,还获得了地区的两个一等奖。要说有什么招,我的体会是:要写“新”、“巧”,莫求“大”、“全”。所谓“新”、“巧”,就是角度要新,构思要  相似文献   

16.
武汉有5家都市报,按实力可分“三个世界”,今春已有两报改版,“柜台年年整”,但报业格局难改,“三个世界”仍在。并且,不容乐观的是,多数报纸改版忽视了两个问题:一是评估改版未借数据库之力,读者管理粗放,改版决策处在“拍脑袋”阶段,没有进入“计算机辅助决策”阶段;二是改版仍停留在“新闻纸改版”阶段,没有进入“数字化改版”。这是报纸改版的两个“数字化盲区”。  相似文献   

17.
自从产生了“报业经济”以来,报界同仁习惯于提加强报业管理要“两个轮子一起转”,这两个轮子,一个是办报,一个是经营。 然而,从多年的实践来看,“两个轮子”的提法不尽完善,不尽合理。江西日报社有个提法,叫“以办报为中心,以经营为基础,以机关为保证”。如果把这个  相似文献   

18.
公共新闻:真的"超越"民生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生 《今传媒》2006,(10):10-13
公共新闻和民生新闻是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界(尤其是电视界)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两个词语。不过,目前大家所谈的“公共新闻”实际上有两个“版本”,即“美国版”和“中国版”。本篇重点探讨的是后者。“中国版公共新闻”出笼的显著标志,是2004年10月由江苏广电总台主办、在南京召开  相似文献   

19.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电视创作界,还是电视理论界,有两个概念经常混淆,有两个片种较难区分,这就是“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有时电视报上明明刊登的是“电视纪录片”,而收看时屏幕上却又出现了“电视专题片”的字样;有时明明接到的是“电视专题片研讨会”的通知,待到会场看到的却是“电视纪录片研讨会”的会标。难道,“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纪录片”,那为什么同一片种会有两种称谓?如果“电视专题片”不是“电视纪录片”,那为什么两个片种又经常混同?由此可见。“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这两个概念亟待理论的辩析和科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20.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首次系统的阐发了唯物史观。“分工”、“交往”是费尔巴哈章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本文从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出发,理解“分工”“交往”概念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和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