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超 《教师》2012,(27):97-97
类比是一种逻辑推理,也是抽象思维中的一种基本形式。许多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常常得益于这种思维方法的高度发挥。通过教学实践归纳几种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类比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发展智力、拓宽思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一、基本概念的类比认识一个新的物理规律,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物理概念,许多抽象的概念往往是学生认识新的物理知识的“拦路虎”,为帮助学生过好“概念关”,应该充分利用类比法,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渗透,以减小知识的难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语文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1.句子成份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一些学生学习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往往理解不透,如果对某些概念或规律进行必要的句子成份分析,就会有深入的了解.例如,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概念的主干是“力是作用”,“物体对物体”是定语。句子意思主要是由定语、状语、补语加以说明的,这句话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两个物体~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象手推门,手是施力物体,门则是受力物体。可见,句子呢份不但适用于语文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它同样也占有举足轻…  相似文献   

3.
“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智慧的创造者”。幼儿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精细,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当双手从事精细的灵巧动作时,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否则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俗话说“心灵手巧”,大脑与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物体的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它贯穿于惯性、密度、浮力、物态变化等初中物理知识教学的始终。然而学生在初学时往往对“质量”这一概念难以接受或混淆不清,其原因是:1.学生头脑中已有了用质量来表示产品份势的生活常识。2.对“物质”这个新概念因初次接触而显得模糊,会与“物体”混为一谈。3.对“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这一比较抽象的说法,只会死记硬背,理解不深刻。4.把物体的质量的误认为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因此“物体的质量”这节的教学成了教学上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实验既是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的一种手段,又是训练学生一定操作技能、技巧的一个办法,更重要的还是以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思维方法为指导,用实验思想发展学生智力的主要途径。为了进一步加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我们不仅将课本上某些验证性(验证规律)实验提高为研究性(探索规律)实验,变知识的“接受者”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且着手进行了让实验进入学生家庭作业领域的尝试。为此,除适当布置一些预习性的课前观察外,还认真编写能使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验设计”作业题,旨在改变过去那种作业即演算习题的单一化做法。  相似文献   

6.
《浮力》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一章不仅涉及到浮力的概念,而且还跟前面学过的密度、压力、压强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还没有形成知识结构框架,所以在学习《浮力》这章时,许多学生感到问题变化多,理不清思路,解题无从下手。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好本章的内容呢?一、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概念时应注意以下5点: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2“.浸在”的含义。“浸在”应包括完全浸入时的“浸没”和部分浸入时的…  相似文献   

7.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能具体形象地展示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实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教学,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重讲解、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8.
乔占军 《物理教师》2003,24(2):2-62
几年来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 ,我要求学生坚持写物理学习日记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日记所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记预习时的疑点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 ,及时记下 ,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从而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益 .如一位学生在预习“浮力”一节时写道 :“浮力是一种力 ,受力物体当然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 ,施力物体只能是水 ,水是怎样给物体施力的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必定受浮力吗 ?”由此可见 ,这位学生预习时动了脑筋 ,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是思维的开端 ,是主动学习的基础 .…  相似文献   

9.
培养动手能力对开发青少年的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里不仅有从外部接受信息的贮存区,而且还有评价信息的判断区和组合构成新信息的想象区。当双手从事一些精细的、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判断区和想象区的活力激发起来,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就是这个道理。动手和动脑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的。动手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建立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品质基础之上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迁移到学习科学知识上来,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美国教育理事会调查证明,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青少年,由于经常动手动脑,手脑并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都比较强。在“科学人才寻求  相似文献   

10.
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人的思维活动也有一种"惯性"--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感知新事物、认识新问题时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某种固定的思路去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既定心理倾向.由于思维定势本身是选择活动方向的一种思维倾向,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解决物理实际问题时,往往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套用在新问题上,常常跳不出旧的"框架模式",使思维误入歧途,陷入僵化,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内容,尤其是对初学物理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学好这一知识更为困难。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对学生学好“浮力”的知识,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至关重要。为了能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
“共振”,足一个物理慨念,是指外力作用频率与物体振动频率相等时,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同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好比给学生一个“外力”,只有当教师传授知识的这种“外力”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活动达到“共振”时,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下面就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师生问产生这种“和谐共振”做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杨德华 《江西教育》2002,(21):28-28
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是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基础,它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可引导学生用“割”、“补”、“拼”的方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探索出多种方法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从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把多少个物体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思维在形式上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 ,它们都是学生学习思维的组成部分 .当今国内外的教育、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 ,这是未来“智力社会”所必须要求的 .物理学科是迄今为止发展得最为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具有结构严密 ,理论深奥 ,方法奇妙等特征 ,物理教学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 ,从不同方向 ,不同角度思考以求得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 .不论是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还是学生一生的…  相似文献   

15.
心理研究表明:当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脑中一些区域的活动激发出来,否则它们就处于昏睡状态,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手是脑的老师”。操作活动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脑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如果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操作,尝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探索,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让学生在操作中尝试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一、学生实验的作用和教学要求学生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在学生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物理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有关的物理现象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并能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例如,初中通过“研究弹簧秤的刻度”实验,就可  相似文献   

17.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维,从而获得新知识.新能力.如运用得恰当,不但能起到传授、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作用,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思维的心弦,发展学生的智力.本文就常用的几种课堂“提问”作一浅析.一、复习、巩固性提问.这种提问一般是在上课一开始即进行,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已  相似文献   

18.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一种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决定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三种智力的综合平衡使用:分析智力、创新智力和实践智力。这三种智力既是思维方式,也是能力表现形式。本文对斯腾伯格思维模式及其教学策略理论作大致介绍,并指出该理论对我国教学的若干启示。一、三元论的教育学启示1.三元论的“全人观”教育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的“学生”是指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三元论下的“全人观”教育至少也应该体现以下三层意思:首先,每…  相似文献   

19.
新版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第69页第五题、“物体的平衡”第79页第一题,是一组前后呼应、综合训练学生动脑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法灵活的好题,通过这组题的训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知识层面与智力及思维技巧,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学会自己归纳所学的知识和解题方法。这组题以  相似文献   

20.
二力平衡的知识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知识对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求平衡力中的未知力以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浮力等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 ,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学习这一定义要明确 :1 .定义中指的“物体”是指一个物体 ,而且是受力物体 ;“几个力”都作用在这个物体上。“几个力”指至少有两个力。2 .由定义可知 ,当物体受到的力平衡时 ,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保持何种运动状态 ,决定于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物体原来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