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适的“全盘西化”是建立在“文化惰性”理论之上的改造中国旧文化的一个手段,是面对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文化建设道路的选择。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即以“极端”全盘西化的手段实现“中国本位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2.
胡适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他并不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全盘西化”实为“全力西化”,是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手段而非目的。胡适并不是真正的“全盘西化”论者,其文化现代化的思路是通过全力西化的努力,使中西文化充分交融,经过“适者生存”法则的选择,最终建立包含中西文化精华,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相似文献   

3.
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一个颇多争议的人物,而其“全盘西化”论尤遭贬斥。最近李振霞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传》(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胡适”一章中对胡氏“全盘西化”论进行了辨析,令人耳目一新。掩卷沉思,我得到了一些启示:胡适的思想基本上是前后一贯的,他一生都把实用主义作为自己思考一切问题的指导思想,“全盘西化”论虽然走进了死胡同,但却留下了一些值得反刍的思想和教训。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中,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口号,其真正目的是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不论是“全盘西化”还是“充分现代化”、“充分世界化”,其内涵都是科学化、技术化、民主化。“全盘西化”在用词上存在缺陷和弊端,它被“现代化”所替代是历史的必然,“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主题与主旋律。  相似文献   

5.
胡适被看作是一个民族虚无主义者 ,此乃一个历史性的误会。从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观照胡适本世纪初提出的“全盘西化”主张 ,我们不难发现 :胡适不是一个民族虚无主义者 ,而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新文化运动先驱 ,其“全盘西化”的主张尽管后来造成不良后果 ,也使他自己蒙上了不洗之冤 ,然而在五四时期的反封建运动中却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回眸胡适     
胡适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化救国之路的积极倡导和实践。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化。胡适思想激进的一面存在于他对历史的认识及对传统化的批判中。“全盘西化”作为一种激进主义的化观念,是胡适新化建设的理想目标。学革命是胡适“化工具”革命的具体实践,具有实用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胡适并非一开始便是“全盘西化”论者,他的文化思想亦有个发展演绎的过程,早期胡适在文化问题上是持“中西汇合论”观点的。胡适主要是通过输入学理和整理国故两个途径来沟通中西文化,从而实现中西汇合、再造文明的目的,在此意义上,整理国故与输入学理都具有更新文化传统、建构新文化的深刻意蕴。但是胡适中西文化观的某些内在缺陷,使得胡适的“中西汇合论”思想发生歧异,进而显示了滑入全盘西化的指向。  相似文献   

8.
<正> “全盘西化论”,最初得名于30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50年代大规模批判胡适后,它与胡适如影随形,成为胡适若干条罪状中的一条。在80年代“文化热”中,由于方励之,刘晓波与《河殇》作者的“旧话重提”,以及以柏杨,李敖、孙隆基为代表的台港和海外学者的大力宣传,它又一次成为文化学和胡适学中的热门话题及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他在1929年上海出版的《基督教年鉴》上发表的《今日中国的文化冲突》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了“全盘西化”(wholesale westernization)和“充分现代化”(wholehearted modernization)的口号。之后在1935年,针对折衷主义的“中国本位主义”论者,发表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上胡适是个人们争议较大的人物。因为他主张向西方学习,有人曾说他是“全盘西化”。然而,当历史的车轮已将我们带到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时代的今天,如果认真玩味胡适先生的文章,尤其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我们便会深深地发出这样的感慨:胡适先生并非是那些人所指的“拿来主义”!他的主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他所发出的句句感言是充满理性的呼唤!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爱国的先进人士对西学东渐采取了不同的对策。胡适对"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讨论有明确的态度,他不是"全盘西化"论者,而是中西文化融合论的启蒙大师。  相似文献   

12.
主要讨论了胡适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化界争论中对于中西化观的看法,指出了他和梁漱溟、陈序经化观的显差别,认为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论只是一种手段,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  相似文献   

13.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资产阶级西化论的主要代表,“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早在“五四”前,他就积极参加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提出过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主张。但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提出西化理论,则在“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以后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因此,我们的评论也从这个时期开始。  相似文献   

14.
社科动态     
<正> 首届胡适学术思想研讨会于胡适诞辰一百周年的前夕在黄山市齐云山举行。与会者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一、关于胡适中西文化观问题。在如何看待胡适的全盘西化问题上有两种意见:(1)这是全面否定中国文化,无积极性;(2)他主要是否定中国政治制度,提倡西方民主,而非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有反封建的意  相似文献   

15.
“全盘西化”论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全盘西化”并不是时下才兴起的新鲜东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就已经喧闹过一阵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全盘西化”论的出现并不偶然。它是在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状况下产生的,是西方文化传播进来以后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过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文学的母体,一个民族的文学发展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先驱者扛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喊着“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中国传统文化大加讨伐。然而从鲁迅到郭沫若,其文学创作无不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至于主张“全盘西化”的胡适,后来更醉心于“整理国故”。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曾经力图摆脱旧的文化传统,建设新的文化,甚至用政治手段、阶级斗争的方式去实现其目标。然而,尽管有“文化大革命”这样灾难性的政治运动,也没有能够铲除古老文化的土壤。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不同程度的文化积淀。流淌在这种土壤中  相似文献   

17.
辨析胡适语言观念的哲学内核,提炼胡适语言思想的进化观、实证观和实用观,梳理出一条以胡适的语言观念为内在逻辑的语言路线.即:从1917年开始的“白话文运动”,经过1920年代“文学研究会”,到1920年代末“文学研究会”分化出来的“开明作家群”和左翼作家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再到1930年代瞿秋白呼吁的“文腔革命”并进而推动的“大众语”讨论和“拉丁化运动”,最后到毛泽东发动的“延安整风运动”.或者更简练地说,从“胡适之体”到“毛文体”,客观上呈现出一条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工具性和规范化的胡适路线.  相似文献   

18.
70年前,胡适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际上,他并没有“少谈些主义”,只不过不讲马克思主义,而大讲改良主义、实用主义,中国的实际问题,他却一个也解决不了。无独有偶。70年后,在《世界末回眸》这篇“奇文”中,作者“百般呼唤德赛两先生”,推崇“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是“至理名言”。仔细察看一下这位作者的言行,原来他呼唤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和伪科学;他也并不“少谈主义”,只是不谈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则百谈不厌,目的是以“全盘西化”“演变”中国。  相似文献   

19.
主要讨论了胡适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中对于中西文化观的看法,指出了他和梁漱溟、陈序经文化观的显著差别,认为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论只是一种手段,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  相似文献   

20.
<正>说到语言的繁与简,必先想到文言文和白话文。想到一段轶事。民国“文化疯子”黄侃先生反对白话文,有一次拿“新文学先锋”胡适开玩笑。说假如胡适的老婆死了,写一封电报,白话文必是“你的太太病死了,快回来呀!”11个字,浪费邮资。文言文只要四个字“妻亡速归”,言简意赅,省钱。后来,胡适讲白话文,提到自己拒绝政府邀请出任官员,请学生帮忙拟文拒绝。学生说:“才疏学浅,恐难胜任,另请高明。”胡适直接一句“干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