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淑萍 《青年记者》2012,(16):78-80
在2012年两会电视直播的内容中,两会开幕、闭幕前后的记者招待会成为公众热烈议论的话题.透过这个现象,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两会新闻发布会之于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直播新闻发布会已经成为最吸引观众眼球的电视传播形态,成为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这个多年采访两会的老记者,有幸得到了向李肇星提问的难得机会,却在激动中拿倒了话筒,我由此而“名扬”全国,这也为我终生的新闻从业经历。  相似文献   

3.
谁选择谁     
一宪 《传媒》2003,(4):23-23
凭敏感寻找新闻素材,选择报道对象,是记者的职责,天经地义。但在本次两会报道中,代表找记者采访的事却屡见不鲜。记者前来看采访题目,不是向记者介绍“我市通信发展战略”,就是要记者写一写“我省电力事业”。弄得一些记者哭笑不得,把这些题目称作地方行业领导的“家务事”。  相似文献   

4.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国家和民众高度关注的大事。作为上传国情,下达民意的“两会”记者,采访时的报道取向至关重要。但我在“两会”报道过程中,发现有些记者,在报道取向上有误,他们或根据个人所好来选择,或盲目“追星”,而不是去认真寻找新闻源或挖掘真正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说,写新闻要有新闻眼,可是在今年临沂市两会上的一则中新闻采访中,笔者突然想到,记者不但要有发现新闻的眼睛,还要有能够捕捉到新闻的"新闻耳".只有具有了"新闻眼"、"新闻耳",才能抓住新闻的细枝末节.  相似文献   

6.
王亮 《青年记者》2001,(3):47-48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在中国新闻史上,涉入采访早已有之。1936年秋,著名记者范长江奉《大公报》社之命。化装成一名公司职员,只身深入西蒙额济纳旗,刺探日本人人侵西蒙的动向,就是一次成功的涉入采访。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访中,不少同行每每以“网鱼”做比方,把获取价值大、可读性强的新闻当成捞到了“大鱼”。但数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使我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感性触摸和理性认识,我觉得新闻采访的路子与其说是像“网鱼”,倒不如说像猎人打猎更贴切。因此,在新闻从业中,我主张自己能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8.
王辉 《青年记者》2004,(5):37-38
每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可以说是举世瞩目的盛事。由于它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各中央新闻单位,可以说是不惜工本添置设备,竭尽所能派出精兵强将。那么,在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的“两会”报道中,地方摄影记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活动范围内,拍出有特色的作品来呢?  相似文献   

9.
对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说,参加全国两会无疑是一次"赶考"。议案、提案的水准,衡量着他们履行职责水准的高低。两会也是新闻单位的年度盛会:如何报道好两会,做到真实、全面、客观,把两会的精华传播  相似文献   

10.
彭东 《青年记者》2008,(8):37-38
今年我是第三次参加全国两会,粗略算了一下,自己做时政记者以来,市两会、省两会、全国两会加起来已经有十多次了,但这次全国两会,却让我产生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受,感受之深刻,常常让我在完成一天的任务后难以入眠。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体会到,观察,的确是新闻采访的一种基本和常用的手段,但它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某一具体的采访过程中,而且能成为记者捕捉鲜活新闻的有效手段之一。相信绝大多数同行也深有同感。1.走马观花,发现意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即为意外。一般说来,发生意外,必有其  相似文献   

12.
王亮 《新闻三昧》2001,(8):28-29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入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著特征。涉入采访方式虽然有助于记者获得事件真相,但若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动摇记者的客观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纠纷。那么,如何规范记者的涉入采访呢?这一问题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王亮 《新闻采编》2001,(3):40-41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人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在特征。 在中国新闻史上,涉人采访早已有之。1936年秋,著名记者范长江奉《大公报》社命,化装成一名公司职员,只身深入西蒙额济纳旗,刺探日本人入侵西蒙的动向,就是一次成功的涉入采访。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抢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类型之一,现如今,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仍然是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电视台的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工作时,既要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也要保证采访的深入性.本文以电视台的记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网络时代背景下电视台的记者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工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全国两会,既与换届无关又没有新的十年规划,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平淡.但既然是两会,仍有众多热点人物、热点事件、热点话题.其中可挖掘的资源,仍然非常丰富.媒体激烈竞争之际,在热点面前保持冷静,相对超脱而不盲目跟风,做有高度、有思想的新闻,不失为提升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王颖 《新闻传播》2013,(2):43+45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再好的新闻策划也离不开采访,再好的新闻写作,也是在采访完成之后的行为。只有把采访工作做好、做透、做足,才可能有好的、优秀的新闻作品产生。  相似文献   

17.
魏艳 《青年记者》2010,(7):36-36
报道两会,每个记者都有不同的采访视角和关注重点,如何让自己的报道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准备环节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特别是对于我这个第一次上会的“新兵”而言,准备工作越详尽,采访就底气更足些。  相似文献   

18.
“新闻靠跑”、“脚板底下出新闻”,这是写好新闻不容置疑的经验之谈。但是,“跑”只是深入一线的一个过程,一种下湖撒网的劳动,或者说采访所需的时间。一般说来,劳动的时间与收获应成正比,然而“跑”新闻则不尽相同,这是因为采访的对象是“人”。百人百“心”(心窍、水平),百人百“姓”(性格),“跑”新闻者能够得到多少“活鱼”,重要的就靠其撒网、收网的方式、方法等灵活而过硬的技术了。因此,如何“跑”新闻值得探讨。 采访时难以获取所需要的材料——要学“绕” 记者渴望获取某种素材,但是被采访者或因诺言在先,或因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时政新闻特征,探讨了实践采访策略技巧、应注意的实际问题,对提升新闻采访质量水平,真正制播出优质、全面的时政新闻,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每年两会的召开,各媒体都会花大量精力去组织报道,然而真正能够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并不多.因此,如何提升报道两会的记者的素养和职业技巧,成为一个问题.在这里,我们分析两个报道案例,希望对记者和编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