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冀域古代的科技成就斐然,同时,科技文化又是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文化大致可分为器物和精神两个层面,科技思想作为科技文化精神层面的重要一点,对它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冀域古代科技文化所体现的科技思想主要有:一是从实际出发"实证性"的精神;二是追求"实用性、特异性"的创新理念;三是联系发展的整体思维。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进步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法律文化。本文在阐释"科技发展"和"法律文化"两个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探索了"科技发展"对"法律文化"的影响。科技发展对法律文化的丰富体现在:科技发展开辟了新的立法领域,科技发展要求对原有的法律进行改革,科技发展推动了法律实施方式的进步;科技发展对法律文化的变革体现在:科技发展不断变革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律的传播方式和法律的实施方式。为应对科技发展对法律文化的影响,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同时提升法律和科技工作者的法治观念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3.
当前,科技与公共文化服务高端融合发展呈现出四个趋势:公共文化共享资源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高科技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智慧化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云"方案化。根据这一发展趋势,可以通过政策引领,全力推动公共文化共享资源的数字化;因地制宜,有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科技化;引培并举,逐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科技素养;项目带动,自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云"方案化;优化环境,逐渐形成科技与公共文化、文化产业高端融合的良性互动等五个方面的措施,促进科技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高端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科技文化"研究的内涵和发展进行了梳理,认为科技文化研究不仅可以研究与科技相关的政治、历史、环境、医学等学科的文化问题,而且可以研究当代媒体中的文化、艺术、学术产品及科技学科中的文化和艺术关照,也可以从科技文化角度研究文学,尤其是对科幻小说的解读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伦理是儒学文化的最大特征,因此从儒家伦理与科技的互动角度,并与西方科技伦理加以对照,求解"儒学伦理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作用"这一"李约瑟难题",这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古代科技伦理萌芽时期,精神寄托于宗教神学的古希腊和生活依附于自然崇拜的古代中国分别对"善"有了初步认知并意识到知识与道德的关联性;近代科技伦理思想体系的形成时期,以科学实验为主导的西欧社会和开始领悟西方文化、救亡图存的中国人逐渐形成求真务实、批判怀疑、自由民主的科技伦理精神;现代科技伦理规范建立与完善时期,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献身科学、学术民主、严谨治学、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和奖掖后学的科技伦理规范。对中西方科技文明发展的回顾与总结,为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带来启迪与智慧。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发展与积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封建性、专制性、宗法性和保守性也制约着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创新。另一方面,它又对科技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唤着新的科学、新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科技产生和发展起着有益的导向作用,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势必在未来的时代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实践"三个代表"与科技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坚持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当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也只有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才能确立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使科技创新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9.
高校科技文化是最为先进的文化部分,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具有传播的优势条件与有利环境。加强高校科技文化传播,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高校科技文化的传播应突出中华民族文化中富有价值的部分,应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相结合,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高校科技文化传播中,教师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高校教育活动这一有利条件,在科学文化教育、社会人才培养及各种科技文化交流中进行深入、广泛的科技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0.
如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落实科教兴校战略,是对现代教育模式及特色学校创建的严峻考验。山东省威海市高区第一小学立足"四个建设",活化"一个渠道",深度探讨了"科技校园"特色发展思路:即,以"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为基本目标,建设科技教育理念;以"基础设施、科教氛围、家校合力"为着力点,建设科技教育环境;以"请进来、走出去以及三位一体教研格局"为运行机制,建设科技教师团队;以"落实课程、资源整合、资源包研发"为主阵地,建设科技教学课程;以及"建立基地、拓展途径、丰富形式"三个维度的科技实践渠道拓延。  相似文献   

11.
加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营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科技文化氛围,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横州镇一中的科技工作实践,以科技特色学校活动为依托,以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策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文化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而文化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双重协同.一方面,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旨在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本质在于增强文化科技向社会应用的转化能力,实现文化强国 目标.另一方面,需要遵循智能化运作的逻辑,即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双重协同需要体现客观性原则,契合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走向和价值定位,凸显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意义.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双重协同的智能化运作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促进文化的发展,搭建有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化平台,发挥平台的基础功能,构建市场目标的产学研联盟,培养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顺应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们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的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催生了一批新的文化业态。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工作时强调,要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是首都功能定位的有力诠释,也为首都科技  相似文献   

15.
王琴 《中小学电教》2010,(12):108-108
<正>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江主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经济竞争就是科技竞争,其实质是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将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促进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是当前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中,舟船的制造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宋代是造船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造船科技的进步不仅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文化、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在这一时期,宋政府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政策对造船业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同时,宋政府在科技政策方面也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政策系统,为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对当今我国科技政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创新正在进入高层次突破的关键时期,也即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原创的时期。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科技的高水平自立自强,而且对伟大复兴事业与中华民族的世界性文化贡献,都有深远的历史性影响。从科技文化视角,对中国现当代成功的科技原创事例与人才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中国式科技原创最根本的特征,即国家主导的集体及个人积极性的有效调动与创造性的高度发挥。归纳出三条中国式科技原创的基本路径:一是国家任务引领,个人独辟蹊径;二是大师开辟方向,政府协调攻关;三是立足有闲岗位,跨界创造奇迹。  相似文献   

19.
论高职科技文化建设的兴校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实施科技文化的兴校战略,应该注重科技文化建设。科技文化建设,应注重弘扬科技文化,营造科研氛围;打造科技文化,重视学术研究;打造专业文化,突出职业导向;提升学术力量,打造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20.
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科技创新将渗透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方方面面。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融合有其哲学基础、历史基础、现实基础。探析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融合的源流路径,对于深入实施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战略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