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年前,我倘佯在那座塞外军营,总想圆一个“爬格子”梦,于是报名参加了军报七届二期新闻函授。在收到教材的当天,一本装潢精美、内容丰富、文字活泼、图文并茂的《新闻与成才》杂志也摆在我面前。默默注视它的一瞬,“新闻与成才”五个大字也深深刻在我的心底正当我豪情万丈,欲在新闻写作上大干一场时,一纸“参加考军校苗子集训”的通知,使我不得不改弦易辙。既然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我还是先圆“军校梦”吧。打点行李时,望着几本不忍舍弃的《新闻与成才》杂志。几经犹豫,还是把它一并打进了背包。紧张的文化补习开始了,每天有数不…  相似文献   

2.
每每翻看影集,有这样一张照片令我分外喜爱:解放军报社大门口,《新闻与成才》杂志匾牌旁,笑眯眯的我满脸绽成一朵花──一种从没有过的甜蜜与幸福、自豪与荣耀此刻凝结成神圣的喜悦!相识《新闻与成才》,是5年前的新兵连。训练间隙,休息之余,我总爱思考些问题,琢磨些点子,然后趴在床铺上抄抄写写,居然有一篇稿子被报纸登了出来。初试“锋芒”成功,我看报写作的劲头一浪高过一浪。有一次,军报介绍一期《新闻与成才》的要目和下面赫然打出的“告新战友”参加新闻函授的启事吸引了我。我暗自思忖:要想在新闻写作上有所“成才”,…  相似文献   

3.
说来也怪,一个有多种病残(幼时患脊灰炎致左肢半瘫;中年患视网膜剥离致一目失明,一目近视;晚年患腰椎间盘突出致右肢神经受压)的人,居然成了《解放军报》的积极作者、《新闻与成才》杂志的忠实朋友。这是连自己过去做梦也未梦到的。想来也巧,在一天黄昏散步时,与某人武部当政委的老校友邂逅,竟被他拉去当了“民兵通讯员”。在采写过程中,我又认识了帮我提高写作水平、鞭策我自强不息的《新闻与成才》杂志,我真如鱼得水,心情分外舒畅。我对《新闻与成才》神往久矣。1987年,我在公共汽车上偶见有人翻阅,爱极,恨无由得之。…  相似文献   

4.
某分部给报道先进个人奖订《新闻与成才》等本刊讯曹泽报道:今年某分部为1998年度在各类报刊刊稿在前10名的官兵每人奖订了一份1999年《新闻与成才》杂志。自此,该分部己连续3年将本刊作为奖品奖给优秀报道员。该分部在调查中发现,《新闻与成才》杂志越来越受热爱新闻事业的广大官兵的青睐,成为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成为培养和造就新闻人才的“摇篮”。1998年刊稿最多的新闻干事张云华在领奖台上慷慨激昂地说:“《新闻与成才》助我成才!”某通信总站给报道员实行“三倾斜”本刊讯孙力报道:新疆军区某通信总站在…  相似文献   

5.
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穿过世纪长廊走来时,《新闻与成才》以更加成熟的形象———《军事记者》展现在我的面前,给了我一片自由驰骋的空间。如果说《新闻与成才》是我相识已久的朋友,那么《军事记者》就是我“一见钟情”的恋人;如果说是《新闻与成才》带我走进了“新闻”的世界,那么《军事记者》将带我走进更加广阔的“新闻”天地,去感受和领略信息时代的“新闻”气息。《军事记者》是我的精神食粮,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料。每当她因投递晚点“失约”时,我就会心情焦急烦躁,非跑到收发室问个究竟,甚至打电话向函授中心的老师询…  相似文献   

6.
和《军事记者》的“一见钟情”是在10年前,那时我还是个肩扛一道杠的新兵。一次偶然的机会从班长那里看到了当时的《新闻与成才》,从此爱上了她。当兵的第二年就参加了军报的第七届新闻函授班。走进陆军学院成为一名学员后,仍用有限的津贴订阅《新闻与成才》。多少个夜晚,我翻开心爱的杂志,在字里行间追寻着自己的军事记者梦。真正走上兼职的新闻干事这个岗位是在两年前,从看新闻到写新闻的跨度太大了。实践后才知道,爱她还真是不容易。一次次投稿,一次次杳无音讯。在这孤独无助之时,我又重新拿起了与我相伴多年的《新闻与成才》,…  相似文献   

7.
读者之声     
解放军某部组织官兵,开了一次“《新闻与写作》杂志伴我成才”座谈会。与会的干部战士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 部队长张成金:我是抓军事课目的干部,从没写过新闻。初识《新闻与写作》,是两年前的一天。在图书馆里众多的杂志中,《新闻与写作》不怎么起眼,薄薄的本子,封面朴实无华,可杂志的内容却很吸引我。从那以后,只要《新闻与写作》一到,我便虚心向其学习。两年来,我写材料,问题抓得比较透彻、准确,语言也变得生动、凝练了;有十几篇军事论文  相似文献   

8.
论情感,我与《新闻三昧》相“恋”交往了十几年,可谓情深深,意长长;论成才,我从一个车间的业余通讯员一步步当上了厂党委工作部部长。不仅是我,我们单位还有不少业余通讯员经过自身不懈努力,走上了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工会主席、科长以及科室管理干部岗位。我为此也深深体味到《新闻三昧》帮助我们通讯员进步成才的成果。十几年来,尽管厂党委工作部先后压掉了其他数种杂志,但《新闻三昧》的地位却安如磐石,称似泰山,一年一年地续订,其中最突出的缘由,就是《新闻三昧》内容丰富,“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与通讯员的心贴得最近,颇受众多通讯员青睐。也可以这样评价,《新闻三昧》适销对路,是我们“通讯员”心中的名牌产品,已在  相似文献   

9.
在新年度报刊征订之际,济南军区某部组织基层官兵,开展了一次《新闻与成才》杂志阅读心得座谈会。与会同志既有部队领导、机关干部又有普通战士,大家从不同角度谈自己阅读的感受,提意见和建议。大队长于波:形影相随的“伴侣”。入伍以来,虽说调动工作多次,订阅《新闻与成才》杂志从未间断。因为她是我的好老师,我随时随地都可以向她求教。每当我新闻写作和机关公文写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把这位老师请出来,从中得到启发。多年来,这本杂志我没漏读过,每次开会或下部队,我主动当好报道人员的“信息员”,把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提…  相似文献   

10.
因祖父多年在地方武装部工作的缘故,我早就知道有份《新闻与成才》,但真正认识并深深爱上她,却是当兵以后的事。新兵入伍第一天,睡至半夜,一声“咣当”把我从梦中惊醒,窗子被风吹开又“嘭”地一声关上了,“哗啦”一下窗玻璃上出现一个黑黝黝的洞,刺骨的北风直钻进来,冻得我们缩成了团。班长闻讯赶来,用手电照了照那黑洞洞的“大眼睛”,转身出去,拿来一本杂志、一瓶胶水,他撕破杂志,我们七手八脚地把那吓人的“黑洞”打了七八层补丁。第二天训练归来,往床上一坐,“补丁”进入我的视线,我这才发现那个补了用的是拆散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成才》有特点、有特色,独树一帜,是新闻业务的窗口,是本好杂志,我们希望它办得更好,更有质量,更有分量。对如何办好《新闻与成才》杂志,我认为应该把握下面几点:首先,要多反映我党我军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其次,《新闻与成才》应作为一个“窗口”,多开拓新路子,如传播学,有许多新闻空白点可以挖掘,西方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东西可以借鉴。再次是《新闻与成才》杂志应多党一些有关法律方面的文章,一些具体业务的指导思想,应多宣传一些,介绍一些。此外,在新闻手段、业务技巧、版面设计、包装上再做些工作。最后,还要…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不是从事了新闻工作,也许我至今没有机会接触《新闻与成才》。那还是1988年初,我从四川市委办公室调出参与组建绵阳日报,因为没有专门搞过新闻,心中无数,使四处请教,寻找资料,仍然间发现了《新闻与成才》。翻开一看,见“新闻业务”、“作家与记者”、“新闻知识卡片”、“知识杯”、“写作杂谈”众多栏目,内容丰富,亲切实用,既有“下里巴人”,又有“阳春白雪”,像一个个老师与我娓娓交谈,对我们这种正愁不知如何起步的办报人来说,真是雪中送炭。从此,《新闻与成才》成了我的良师益友。说来也巧,一次我翻开当年第9期《…  相似文献   

13.
初识《新闻与成才》是在1992年。一次我去文书屋子发现了她,觉着好奇,便信手打开,杂志里的内容一下子将我吸引了。这本引导初学者走向成功之路的通俗易懂的刊物使我爱不释手,文书见此情景,便鼓励我参加军报新闻函授。从这之后,我便每月按时收到一本《新闻与成才》杂志,并认真地将自己喜爱的文章阅读一遍,但随着时间推移,加之训练紧张,慢慢地这位无言的“老师”被闲置一边,再也没有向她请教。转眼3年过去了,我成为一名汽车驾驶员继续留队服役。今年开春,军里办基层报道员培训班,营甲得知我以前学过军报新闻函授,便让我前去参…  相似文献   

14.
我这个人,天资一般,“运气”却不错。10年前,我这个不知军报大门朝哪儿开的部队基层新闻工作者,被《新闻与成才》编辑部点名要来帮助工作。从此,我的军旅生涯中,在《新闻与成才》工作的两年多时间,成为最值得我回味和珍惜的日子。那时候,杂志上有一个《报坛人物》专栏,刊登的都是对中国报坛知名人士的专访。这些专访文章,一靠来稿,二靠编辑部约稿和亲自采写。能亲自采访这些名人、专家,聆听他们的思想观点,探寻他们的成功之路,是我蓄志已久的愿望,我跃跃欲试。记得是1988年深秋的一天,袁良主编对我说,小盛,你不是写过几个…  相似文献   

15.
季节交替,又是一年秋风起。低头凝望摆在眼前的那一摞《新闻与成才》杂志,一叠《函授通讯》小报,几本函授教材,还有那封封贴着标签的特殊信度,我鼻子一酸,不禁落泪而下……半年多来,每每闻讯函授学员的稿件被采用或获奖,心头就涌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喜悦与羡慕。一块参加学习的学员们写了一天又一天,收获了一篇又一篇。而我,至今竟连函授中心的“机关报”《函授通讯》只字未留,不免心神不宁起来,“穷困潦倒”的我万分惭愧。真是“希望愈大,失落愈多”哟!有忧亦有喜。在老师精心的帮助下,我先后在《前卫报)}、《前卫影苑》等报…  相似文献   

16.
在省军区召开的新闻报道会上,我的一位好友突然提出要为我写一篇文章寄给《新闻与成才》。我当时没有给面子,直言谢绝:对不起,一是本人写别人可以,而别人写我总是感到不好意思。二是本人在军营搞新闻报道虽然已经15年了,可总是成绩欠佳,实在没有经验可传。今年7月份,当我看到《新闻与成才》第六期刊登的《“我与新闻与成才”征文启示》后,很是激动,心情难以平静。因为我与《新闻与成才》特别有缘,可以说,在我当兵的历史上,尤其在新闻报道之路上,是她扶我上马,送了一程又一程。如果我不参加这次征文,就有愧于她。1980年11月…  相似文献   

17.
当兵七年,《新闻与成才》却伴了我八年。这段缘分 还得从当兵前谈起: 中学时代的我,其他功课不咋的,写作还行。每有 自鸣得意之作,总要拿给在县武装部当秘书的表哥修 改,表哥很忙,自然无暇字斟句酌,便送我一套他看过的 《新闻与成才》,说:“仔细读读这个杂志,就懂得怎样构 思,怎样表述,怎样修改,怎样投稿了。”投稿?这对于当 时的我来说犹如摘天上的月亮一样不敢奢望。但是, 《新闻与成才》那精美的封面,尤其是四封反映部队火热 生活的图片和军人写、写军人的内容,对于当时名落孙 山、向往…  相似文献   

18.
如何办好《新闻与成才》杂志,我们报社专门就这个问题议了议。这次我也带来了几条意见和建议。首先是能否把通联会议作为一种例会制度确定下来,这样大家可以多些交流、学习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各军区军兵种之间与《新闻与成才》杂志之间建立起学术交流制度。其次,《新闻与成才》杂志可以作一些有益的尝试、摘录、摘登一些军区军兵种报的内容。有关形式可以考虑,还可给每家小报几个特约记者名额,让各报推荐,专门为《新闻与成才》撰稿。再次,建议专门开辟一块园地进行学术交流等,像《新闻战线》一样,给各军区军兵种报留几个页码,充…  相似文献   

19.
编辑部:  新年伊始,《新闻与成才》更名为《军事记者》。对我这个在新闻宣传战线上刚刚起步的同志来说,心里多少有一些遗憾。因为,在我陷入写作困境时,是《新闻与成才》帮助我走出了误区;在我因找不到新闻线索而迷茫时,是《新闻与成才》引导我如何使新闻稿写得更有新意;在我因不上稿而苦恼时,是《新闻与成才》上发表我的稿件而使我重新树立信心。所以,我对《新闻与成才》很是留恋。然而,它的更名,犹如凤凰涅,是升华和飞跃。我又为它高兴,并祝愿它越办越好!  我相信《军事记者》会像《新闻与成才》一样,是我们基层广大通…  相似文献   

20.
在我来参加这次会议之前,社里专门开会研究本次会议几个议题。我认为这次会议是开创性的会议,过去从来没有过,通过这次会议,给各军区军兵种报提供了见面、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来到之后感触最深的是这次会议参加人员均是各个小报的副社长及主编,足以看到解放军报社、《新闻与成才》编辑部对各大军区小报的关心。关于对《新闻与成才》杂志的看法,我来开会之前采访过一些师领导及战士,反映很好,“四句话”办刊宗旨落实得不错,确实为我们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军区每年20名新闻骨干提干名额中,通过《新闻与成才》培养的人才占相当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