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类型电影”概念引进,到电影产业化改革走到十年拐点,国产电影面临中美“新协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主要考察了近年中国的主要电影类型及类型经验,归纳了类型融合及新类型探索趋势,并指出未来中国类型电影发展的蓝图应从三方面入手,即决策系统内清醒地看待创作机制转变、明星及品牌策略,加强内部合作;技术系统内要重视人才培养,并从宏观着眼,规避高技术、高投入带来的高风险;叙事系统内要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化、工业化体系下认真研究电影和观众的关系,创造性地发展具有本土性、传统性、当下性、传承性的国产电影。  相似文献   

2.
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代表的纪录电影,从开始产生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从它是否是电影到纪录电影是否代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一种创作新方向,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纪录电影作为电影的一种类型,具有很强烈的个性特点,同时纪录电影的美学价值和商业现象也成为当下的重要思考方向.本文从纪录电影的本质、表达方式对《我在故宫修文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电影业纷繁复杂,"独立电影"以其独立精神、人文关怀、理性视角观察并记录真实生活,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并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本文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入手,从中国大陆独立电影的创作主体到传播平台再到受众反馈进行分析,从传播学角度对大陆独立电影的处境和命运进行初探,并最终给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以来,暴力元素就作为它的先天基因之一自然而然地嵌入在电影的各类型影像表达中。经过沉淀与提炼,含有暴力元素的电影中,发展出了一种能将暴力运用到极致,并将影片触角伸向各大类型片的电影类型——暴力电影。本文主要通过界定暴力电影的电影类型定义,梳理暴力电影的发展脉络,总结暴力电影的美学特征,结合经典暴力电影创作背景、文化环境的简要分析,探索暴力电影这一亚电影类型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挖掘中国发展这一类型电影的可能性与潜在作者。  相似文献   

5.
自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影电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原来的内容题材单一变成了现在的多元化丰富化发展。尤其是我国的电影业,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自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拍摄了不少题材的电影,有的还获得了国际大奖。可以说中国的电影业在近些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把电影看做是传播华人形象的工具的话,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所做出的努力又是远远不够的,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传播促成的媒体全球化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大众传媒的影响,而电影又是进行文化传播的最好手段。中国电影中所塑造的华人形象直接影响到世界对华人形象的认知。所以从文化传播的方面考虑,中国电影无论是在选择题材还是塑造人物形象上都应该把国际影响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6.
纵观电影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电影与戏剧的关系十分复杂。从全球的电影市场来看,叙事电影在全球各国的电影消费市场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明显属于戏剧舞台的"舞台化"元素,银幕却极少涉及。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电影界兴起了一场激烈的"非戏剧化"之争,使电影逐渐地摆脱了"舞台化"这种戏剧元素。然而,近几年在电影创作中对"舞台化"元素的运用渐渐地多了起来。中国电影从"非戏剧化"、"去舞台化"到如今愿意主动借鉴"舞台化"元素,这是一个中国电影勇于突破自我的发展现象。  相似文献   

7.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到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期间,“艺术”成为中国乡土电影的主导元素。在新的文艺政策指引下,艺术时代的乡土电影从创作和理论层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艺术时代的乡土电影表现出现实主义传统回归和艺术探索精神迸发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8.
自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影电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原来的内容题材单一变成了现在的多元化丰富化发展.尤其是我国的电影业,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自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拍摄了不少题材的电影,有的还获得了国际大奖.可以说中国的电影业在近些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把电影看做是传播华人形象的工具的话,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所做出的努力又是远远不够的,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传播促成的媒体全球化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大众传媒的影响,而电影又是进行文化传播的最好手段.中国电影中所塑造的华人形象直接影响到世界对华人形象的认知.所以从文化传播的方面考虑,中国电影无论是在选择题材还是塑造人物形象上都应该把国际影响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9.
遗产电影研究:从批评术语到普适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2016,(20):40-43
遗产电影研究从最初的完全意识形态化、英国化,发展为多元视角、多种方法并存,跨地域、跨文化的批评维度,并推动"遗产电影"从特定政治时代的批评术语,发展为一种可借鉴的类型理念。开展中国遗产电影批评,推动中国遗产电影类型的语境生成,有助于提升国产片的民族性与文化性,形成历史文化传播的电影渠道。国内外一系列触及我国历史文化表现的先行作品,奠定了"中国遗产电影"发展的实践基础,也提示出中国遗产电影批评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0.
《媒介转型论: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看中国当代电影的商业化转型》一书,是从中国第五代、第六代电影导演的商业化转型这一独特视角来透析中国的媒介转型的,并结合国内外影视创作现状纵横对比,针对当代中国电影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对策。全书层次清晰、逻辑缜密,并自成一体,即始终以"电影商业化转型"贯穿全书,实现了电影学与营销学的对接;本书写作与论述方法,具有科学性又不乏文学性。该书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元电影(Meta-cinema)早在1975年便在《元电影的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其发展形态也贯穿了电影史的各个阶段。元电影自身“戏中戏、媒介间性与自我指涉”的三个特性使得其在文本对接中开拓了电影的多样化表达,但是其过于针对电影本体的特性也使其存在着受众危机。在电影创作中,对观众的心理结构、审美构成以及观影反馈的研究尤为重要。因此,对元电影来讲,将研究视线投向电影观众并强调受众在观影中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这对于它后续的创作及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1年,电影《钢的琴》不仅获得业内人士的好评,而且也获得海内外多个奖项和比较理想的票房.从表面上看,影片对下岗(失业)工人生活的题材选择和批判性表达,是对1949年后大陆电影艺术真实功能缺失的修复,但如果观照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就会发现,影片具有1990年代后兴起的第六代导演代表作品即新左翼电影的基本属性.笔者认为,第六代导演的新左翼电影特征,即现实主义的题材选择、创作态度和社会批判立场,实际上源自对1930年代左翼电影精神的继承.本文以《钢的琴》为例,在讨论二者间承接关系的同时,也指出了早期左翼电影和新左翼电影在反主流表述层面相互叠加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3.
尹鸿  张晶 《编辑之友》2021,(2):33-37
"十三五"时期,中国电影从非常态高速发展进入了以提升电影质量、健全电影市场、完善电影产业、扩展电影影响的新常态轨道,初步形成现代电影工业体系,建构了全球最有活力的"坐二望一"大市场,创作生产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良、制作精湛的头部电影,提供了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的电影,为中国从世界电影大国成长为世界电影强国奠定了基础.面对国际形势、经济形势、媒介生态、技术升级的新挑战,"十四五"期间中国电影将通过工业体系的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类型的丰富、市场规则的形成、全球战略的调整、传播渠道的扩展,为观众创造更加多样化的电影作品,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文化推动.  相似文献   

14.
姜玮 《报刊之友》2011,(1):83-84
中国女性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海派女性电影经历了从黄蜀芹到彭小莲的演变,本文通过对黄蜀芹和彭小莲的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女性身份归属如何完成了由“破”到“立”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赵鹏 《出版广角》2017,(24):73-75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唯美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对电影等多个艺术领域产生了影响.20世纪20年代,但杜宇、史东山、汪煦昌、田汉等人的电影创作就曾经受到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到了20世纪30年代,唯美主义的理念在刘呐鸥、黄嘉谟等人提倡的“软性电影”理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上海电影的繁荣造就了视觉文化的发达,同时也为唯美主义思潮的发展提供了日常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回顾中国电视电影创作10年的基础之上,从技术层面、理论层面、实践创作层面直至其本体上重新审视了从电视电影到数字电影的观念变迁,并且从以上各个层面重构了电视(数字)电影的存在,进而得出传统的电视电影观念已然远去,而电影在当前的存在无关乎介质的全新观点。  相似文献   

17.
周星 《现代传播》2017,(11):67-73
在中国电影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给予中国电影更好的认知命名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当前中国电影的优势,在于适应市场化的路途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其散漫而多样的发展面貌也显示出聚焦性不足等问题,尤其在文化价值和认知标识的发展上,中国电影的醒目特点和区分他国电影的识别度都相对薄弱。这不仅有碍其对外传播,也影响其自身创作发展的主体聚焦性。从传播效应和凝聚主流的角度来看,探索建立"中国电影流派"这一顶层式倡导,从创作和研究双重兼备的角度,对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主动响应社会发展潮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大批左翼电影人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艺术观的影响,以左翼电影文化为主体,开创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经典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左翼电影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对后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姜玮 《今传媒》2011,19(1):83-84
中国女性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海派女性电影经历了从黄蜀芹到彭小莲的演变,本文通过对黄蜀芹和彭小莲的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女性身份归属如何完成了由"破"到"立"的重建。  相似文献   

20.
张红军 《新闻知识》2002,(12):31-33
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整体格局中,二十世纪90年代是一种具有非凡意义的标志性存在。在此期间,中国纪录片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比之90年代之前近70年的中国纪录片发展(中国纪录电影萌芽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一方面,纪实主义风格在中国纪录片创作中异军突起,掀起声势浩大的纪实浪潮:另一方面,规模空前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化运动席卷全国,形成纪录片收视高峰。然而,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对纪实节目兴趣的降低和中国电视台市场运作的深入,中国纪录片陷入暂时的困境。在整个90年代中,中国纪录片不论从文化形态、传播效果,还是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