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对刻书版片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版片是中国雕版印刷术最重要的实物见证。民国时期图书馆保存的刻书版片,为传承中国雕版印刷术及成功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卓越贡献。此文系统梳理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对刻书版片的保护概况、版片的收藏与保管方法、版片的数量与种类等问题,为当代保护版片、弘扬雕版文化提供借鉴,亦填补民国时期雕版印刷史和图书馆史研究在版片保护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现状为背景,结合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并针对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雕版印刷技艺展演活动"这一主题读书推广活动,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和总结;提出将"非物质文化保护"融入高校经典阅读推广的对策和举措,以期为当前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开展经典阅读推广、履行文化传承职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勉之 《文化遗产》2008,(1):36-36
2008年1月31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籍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周和平通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籍保护工作情况,并介绍了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要继续推进普查工作,逐步完善国家级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或传习所的建设,加快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步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工作,搞好“文化遗产日”和“文化遗产之都”活动,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富有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等。为使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全面顺利实施,由文化部牵头,教育部、宗教局等十部委组成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全面开展中华古籍保护工作。文化部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籍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勉之  相似文献   

4.
孙璐 《中国出版》2012,(16):52-54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挑战。如何加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扬州雕版印刷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为例,阐述雕版印刷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雕版印刷是中国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广受国人和世界瞩目,被称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新中国雕版印书仍然有一定的数量,但对其的系统讨论和研究还是空白。文章试图从新刻书和老板新刷的角度,梳理新中国雕版印书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成“反体”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等材料刷印的一种特殊技艺,是中国印刷史上的重要阶段,形成了极为珍贵的古籍和档案文献。雕版版片是最重要的实物见证,现存数量有限,对其保护研究非常必要。木雕版中含有植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其上的墨迹中含有碳、动物胶等物质,易发霉生虫。通过采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红外光谱仪(FTIR)、显微拉曼光谱仪(Raman)、激光粒度仪等现代分析设备,对一套现存清代雕版的病害及印刷材料进行了观察分析,发现其主要病害为虫蛀、霉斑,其印刷所用墨为松烟墨。针对出现的病害情况,选择环氧乙烷杀虫灭菌的方法进行保护,并研究了预防性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北京图书馆馆刊》2014,(5):104-112
2007年 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对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提出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全面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  相似文献   

8.
文章梳理加拿大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开发与保护的相关实践与工作保障,探析加拿大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政策扶持和文化价值,选取7所加拿大公共图书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出加拿大公共图书馆在面向土著文化、地方区域历史文化、艺术类文化遗产以及融合数字遗产资源库等方面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和特色实践案例。这些实践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有以下启示:倡导多元化主体合作,建构数字保护联盟联合创作;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兼顾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开发;运用地方馆藏资源推动本土文化数字开发;创设基金协会,以申请制资助计划模式支持文化遗产数字保护。  相似文献   

9.
五代十国时期是雕版印刷技术初步兴起、书籍从抄写文本过渡到印刷文本的承上启下时期。受雕版印刷技术推动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五代书籍刊刻取得了相当成就,具体表现为官刻滥觞;刻书规模、种类及数量的发展;技术、人才、印刷物质资源的积累传承等,为后世书籍印刷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武延康  沈征 《档案与建设》2006,(10):36-36,46
今年5月,江苏省档案局征集接收处将已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陵刻经的申遗档案资料全部接收进馆。内容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图片文本,刻经制作工艺资料,金陵刻经处的创始人杨仁山先生家族照片和工艺流程照片,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拍摄制作的关于金陵刻经处的专题录像片,刻印经书的经板实物和各种版本的经书资料,共计7160件。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乾隆版大藏经》,这部清代唯一的官刻汉文大藏经,从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正式开雕至今,印数累计不超过150部,故较珍稀,在我国历代大藏经编纂刊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丛书是一宗刊刻数量相当大的专类图书.据估计,我国从雕版印刷发明到辛亥革命为止,瑞存古籍约有十五万种之多,而丛书一类所收约有五万种,未收的佛藏汇刻及新式丛书,以及待补入的丛书,其子目估计约一万种,占整个古籍的三分之一,它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军事、文化、科学的重要文献.显然,研究古籍丛书的开发与利用,是我们图书馆研究开发利用馆藏文献不可小视的一块阵地,它对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西北大学图书馆所收藏的诸多古籍中,精选部分并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为主,着重介绍这些善本的载体形态、刻书概况、现存版本及影响等方面;保护和宣传古籍,充分挖掘和发挥古籍文献的文化遗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辛欣  薛莲 《图书馆学刊》2007,29(3):F0002-F0002
中国的印刷史堪称世界之最,兴于唐,盛于宋,臻美于明、清。在图像印章和石刻砖刻的传统上,随着活版印刷技术的完善,木版画应运而生。在明代,雕刻技术已经十分成熟,雕版作坊遍布全国,当时刻印的各类书籍几乎都带有插图,特别是小说和戏曲类图书,不带图的极少。插图、单幅图像、年画种类繁多,“短订版”、“拱花版”等套印技术纯熟,产生了诸多画刻技艺精湛的“版画家”,出现了各种风格不同的工艺流派,形成中国版画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4.
吴格 《中国索引》2007,5(1):26-28
一、编纂缘起 古籍影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国人利用西方传人的摄影技术复制古籍底本,印刷装订,流布远近,因其具有雕版印刷时代图书复制所无法比拟的传真与便捷,遂成为近世古籍传播的重要方式,百余年来风行不衰。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籍影印出现前所未有的持续繁荣,数以万计的中国古代典籍因“化身千百”而获保存并流传。  相似文献   

15.
明代雕版印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就。明代刻家之多、刻本之夥、内容之广、技术之精、影响之大,都是宋元诸代无与伦比的。就我国现存古籍而言,唐五代刻本犹如凤毛麟角,宋元旧刻亦是屈指可数,明本则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因此,正确评价明本,给明本以恰当的历史地位,对于我们整理古籍,继承文化遗产,为四个现代化服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以明本的学术价值和版本价值两个方面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明代官府的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恬《书隐丛说》谓:“官刻之书,至明极盛,内而南北两京,外而道学两署,无不盛行雕造”。此外“官司至任,数卷新书与土仪并充馈品”。这说明明代官府刻书的兴盛和普遍。以中央而言,沿历代建置有国子监刻书,明朝国子监有南北两处:一为南京国子监,一为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称为南监或南雍。史称“太祖洪武元年八月,大将军徐达入元都收图籍”。(《明史·太祖本纪》)把所藏宋元雕版尽入南监,故梅《南雍志·经籍考》说:“本监所藏诸梓,多自旧国子监而来。”南监就是根据这些版片,加以修补印行,即后世所称的“三朝本”,其中以《十七史》最为有名…  相似文献   

17.
刻书版片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当代中国的版片保护研究在21世纪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广阔的研究空间有待拓展。论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计量研究法,从当代版片保护历程、存藏概况以及保护体系构建等维度,全面、系统研究当代中国的版片保护问题,填补这一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课题的研究空白,为保护及传承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版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与此同时,数字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发展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带动下得到了空前发展,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本文立足于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以黑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桦树皮制作技艺为例,通过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分析设计出四种新媒体传播方案,通过AHP层级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过程,得出适于桦树皮制作技艺的优化传播方案。  相似文献   

19.
李彩霞  郜玉金 《青年记者》2017,(29):100-101
2010年,新疆的麦西来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麦西来甫的资源库建设就是综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核心内容进行文字、照片、录音、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载体的记录,将这些优秀文化在全网分享,达到对麦西来甫保护、传承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陶制作技艺为代表,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视角,研究地方高校特色实物档案馆的建设。首先,介绍了当前学术研究成果,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色实物档案二者间的关系,并提出建设地方高校特色实物档案馆的可行性和建设价值;最后,就特色实物档案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路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