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社会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化社会的今天,以大众媒介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对传统农耕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并且使其逐渐脱离农耕社会的文化土壤。但大众媒介又是传统农耕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各种农耕文明的民俗文化经过文字、音频、视频等现代媒介的加工处理得以重新展示,这不仅传承了传统的农耕文化,而且开掘了这些文化的商业价值,起到了很好的展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元素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与再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平面广告是中国设计艺术的主要载体,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表现手法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对传统美学的审美追求。在文化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对艺术的追求逐渐回归自然、质朴的民间艺术、地域性的民族艺术掀起了中国的"本土文化"热潮。本文对中国元素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与再创造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纱阁戏人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平遥地区的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其功能经历了消解与重构,呈现出由“俗”艺术向“遗产化”再到“雅化”的功能转向。民间艺术的“雅化”是在其审美性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新,为其存续发展带来一线生机。但需要注意的是,“雅化”背后也面临着民间艺术失其本真性、难以被艺术世界认同以及有悖于非遗传承保护宗旨的“雅俗困境”。因此,非遗保护需要建立超越“雅俗”的突围之路,一方面是构建本土民间艺术美学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是为民间艺术营造适合其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壁龛,使其自身保持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林颖 《现代传播》2019,(11):60-64
"新年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备受瞩目的现象,也是影响中国家庭空间视觉文化构成的重要传播活动之一。作为一种媒介,"新年画"通过政治话语对民间话语的征用,实现了民间艺术的政治化与私人领域的公共化,重塑了中国家庭空间的文化景观和大众的审美习惯;与此同时,新年画入户塑造了家庭空间中的仰视型视觉范式,培育了日常生活的政治仪式感与崇高感。由此,现代意义上的"家"和"国"开始紧密勾连,家庭空间成为了建构政治认同、塑造时代"新人"的宣讲台。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类视听节目让中华传统文化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大众心中,在其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再媒介化”创新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实现路径包括:从新视角出发创新传统文化的语态表达方式,用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制作打造国风美学,借助新技术调动受众共现“再媒介化”的参与式创新等。深入探究实现传统文化“再媒介化”表达的创新路径,可为有效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播破圈,为推进全球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介的广泛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像化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视觉美感的需求,以及消费社会商品价值的符号化追求,共同为视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搭建了舞台。尤其是在消费主义语境之下,视觉文化往往打着审美的旗号,以追逐商业利益为目的,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大肆宣传。而以视觉传播为主的电视文化在构建消费社会独特的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成为最主流的文化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7,(7):31-34
文章主要探讨乡村媒介空间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具体来说,因制度力量的驱使,以文化媒介为中心的媒介文化在转向以技术媒介为中心的媒介文化的同时,乡村社会的现代媒介意识或观念开始萌发并发展,进而开启了乡村社会的媒介化生存。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技术冲击下,处于相对封闭的乡村民间艺术被推入一个与现代对话的开放空间中,自身发展面临挑战。数字技术与乡村民间艺术存在着互补、共融、交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数字技术端口与民间艺术内容、数字技术形态与民间艺术形态、技术运算逻辑与民间艺术思维等方面。但数字技术介入乡村民间艺术在创作方式的观念、物质材料的载体、传播渠道的空间上存在阈限性,使其处在模式过渡与探索的式微状态。那么,在数字技术环境下,乡村民间艺术应以短视频平台为记录与传播空间、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创造性的表现空间、以“游戏”生态为沉浸体验空间,形成“传播-表现-体验”的关联域,不断在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中与现代对话,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从而让乡村民间艺术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雷朋 《东南传播》2024,(1):101-103
伴随着媒介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角色实现从中介向本体的转向,成为了体验和目的的环境。在本体论上,作为技术、语言、环境的媒介影响着文化生产的理性、形态及生态。然而由媒介所带来的新文化秩序也产生了一定负面效能:资本裹挟下技术附魅加强,审美浅表化和泛娱乐化以及建构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面对媒介逻辑控制的不可避免性,应当提升用户媒介素养,加强审美引导和营造良好的媒介生态,以更好转化好媒介自身的规则和资源,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文化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的价值保真、融媒竞争时代的传播效果以及媒介社会影响力是迄今传统文化传播影响力的三大构成要素.基于融媒竞争时代格局中的传统文化既蕴含教化与塑造社会受众审美创新的能力,又受到媒介强势功能的冲击,从而衍生出多维传播效果.因此,打破桎梏,利用媒介发展趋势构建创新传播影响力机制是当代传统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有机统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一些选秀节目的盛行,一些具有中性色彩的人物渐渐活跃于电视荧屏,甚至引起全国轰动.他们的成名,主要是靠他们的才华,但也有当今媒介文化审美标准转变的因素,即由中规中矩的传统单一审美,向标榜时尚、推崇异质的现代多样审美转变.  相似文献   

12.
田秋霞 《传媒》2018,(5):92-94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以及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成为现代大众媒介传播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本文立足于传媒现实观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在大众媒介上呈现出的五种主要类型特征,提出优化信息呈现效果的现代化重构途径,展望未来的重新情境化呈现图景.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传播如何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是大众传媒面临的最重要的基本命题。娱乐传播作为媒介"文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文化诉求和特点。娱乐传播的"快乐原则"必须从属于文化语境所规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指向,符合各阶层人民的真正审美与娱乐需要。  相似文献   

14.
雷军 《今传媒》2023,(3):113-115
高校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相关政策的宣传者、优秀典型的塑造者、先进经验的传播者。本文以乡村文化振兴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研究背景,总结了高校在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开展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并以《民间艺术与设计》一书为例,阐述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有机融合的策略,总结了利用设计创新传承并发扬民间艺术、为我国乡村文化振兴事业贡献高校力量的方法论,旨在为推动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文化遗产》2010,(2):37-46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多样化的民族民间艺术类别,但其审美特性未能得到充分的研究。艺术人类学为这一研究创造了条件。作为中国的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夹缬体现出丰富的艺术人类学品格。文化传统及其表征是在艺术人类学视域中民族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内涵。民间文化传统分别呈现为信仰认知、生活行为以及情感性文化事象三个部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是理解民族民间艺术的人类学意义的关键,也是艺术人类学研究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意义的主要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张晶 《现代传播》2006,(5):26-30
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来美学领域新的生长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从广义来说,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呈现出来的审美因子,或者说是人们以自觉的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念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事象的总称,一般说来,审美文化具有感性化和符号化的特征;从狭义来讲,审美文化特指在当代大传媒影响下,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所呈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倾向与行为。审美文化所指涉的不是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媒介文化等概念的外延,而是其中具有审美意义的成分,是以特定的审美价值观念或尺度来观照、评价文化事象,从而提摄出的一种美学形态。本文提倡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品格与实现针对性,作为审美价值观念和尺度的审美文化,对于大众文化、媒介文化或视觉文化进行考量与评价,发现其中的审美价值,也拣汰出其中的非审美成分或亚审美、泛审美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媒介成为学者解读人类文化与信息传播的重要维度,民间叙事在多元媒介中的现代传承机制,表征了媒介、民间叙事与人的互动关系。木兰传说是民间叙事在多元媒介语境下实现动态传承的典型案例,从《木兰诗》经典文本的叙事反哺,到《Mulan》影视的创新性呈现,再到《花木兰》游戏中多重媒介的交融与个体表达的回归,分析这一系列核心事件可以表明,现代媒介为民间叙事的多向度传播和多样化表达创造了条件,而人作为叙事实践的主体,使用道德和审美的判断力规训着媒介变迁与民间叙事的内在走向,决定着人在传统叙事脉络中自我表达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8.
鲍佳倩 《视听》2022,(3):43-45
社会正逐步步入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后现代时期,视觉媒介的革新促使消费主义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精英艺术向大众审美转型的下沉式发展.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精英艺术向下兼容,并表现出商品化、大众化和规范化的特点.精英艺术的层次正趋于平均化,以更适合大众口味的方式"向下倾斜",变得日益平庸化.艺术创作受制于大众审美,艺...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文化发展历程的推进,一个文化的泛视听化、融合化、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时代——视听文化时代已经到来。视听文化以传统广播影视为依托,以视听新媒体为先导,以大数据、大网络、大传播为技术支撑和总体架构,以人性化为价值轴心,日益成为现代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和主力军。建设"视听中国",走出中华文化复兴的视听之路,关键在于融合与转型:处理好阅读和视听、大众化与精英化、视听泛在和媒介素养,以及人性化与异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单向线性为流程的传统出版行业逐渐被以移动智能终端为硬件依托的媒介融合、AR、VR等技术裹挟,本文以故宫出版社推出的融媒体产品《谜宫·如意琳琅图籍》为例,就移动数字出版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能否实现知识与文化的有效传播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采用游戏化的传播方式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认同感;游戏化符合媒介演进的"人性化趋势",并会成为5G技术助力下文化传播与数字出版的下一个风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