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乾道八年,48岁的陆游从戎南郑,历时虽仅八个月,但对陆游一生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使其书法在创作理念上强调"艺外功夫"、书法思想上崇尚书贵瘦硬、艺术风格上以行草为主,他的书法在技法层面上亦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陆游与汉中     
陆游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朱自清先生曾给了他这样的评价:“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陆游的爱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同他一生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动荡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应特别指出的是,乾道八年(1172年)他在汉中度过的八个月的军旅生活,对他后半生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他的不少富于爱国思想的优秀作品,大都带有这一时期的生活所留下的印痕。本文拟就诗人这一时期的生活与创作作一点粗略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陆游创作九千三百多首诗歌,部分具有气象史料价值。陆游从乾道六年至淳熙七年的十一年里,漂泊辗转于蜀地,较为真实全面地记录了蜀地周遭城市的气候特征。自山阴去往夔州的路途上,秋日高照,秋雨凄迷,秋霜凛凛,冬雪寒冷。夔州夏季苦热,暴雨倾盆,雾瘴难散。成都冷热适中,时有夏洪发生。淳熙八年始,陆游定居在山阴,浙江四季分明,春暖秋凉,夏天暴雨,冬天出现暴雪,为当今探讨宋代气候特征提供了史料依据。  相似文献   

4.
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于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在陕西汉中(当时的南郑)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宝贵的八个月的戎马生活。在这里,诗人写了许多有价值的爱国诗作,足迹踏遍了汉中的山山水水,他视察军情,传递文书,有时亲自参加前线的战事,雄伟壮阔的南郑前线生活时时索绕在诗人脑际,成了他后半生创作的一个突出主题。可见汉中所经历的岁月对诗人后半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陆游在汉中生活的八个月中,曾到过今宁强、略阳、凤县、宝鸡、南郑、洋县、城固、西乡等县,那么他是否到过一水相连的安康(当时的金州)呢?史料未作任何记载,…  相似文献   

5.
南宋乾道八年陆游在汉中期间和离开汉中后创作了大量有关汉中的诗词文章,这些诗文中蕴含有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对研究唐玄宗逃蜀路线、金兵入侵兴元、蜀道兴废、南宋气候,考证潭毒关、拜将坛位置等,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到汉中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笔从戎,曾于秋冬之交的十月十九日左右,在从四川阆中出差返回汉中途中旅次大安军重镇金牛驿(今汉中地区宁强县大安驿)时,率众到幡冢山麓南沮水(俱在今宁强县北部)一带纵猎打围,并只身刺射一只猛虎。①此后,陆游在《剑南诗稿》(以下简称《诗稿》)、《谓注文集》四十余首诗词中追忆到这桩打虎轶事。《诗稿》卷69《醉歌》云:“百骑河滩  相似文献   

7.
黄庭坚早年喜作艳词,成为“苏门四学士”后,他的词风明显向苏试的词风逼近,这一转变背后是他生活和感情上的一些变化。他的词风变化体现了他创作态度的转变,从中可以窥见他对词体雅、俗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陆游从戎南郑八个月,过了一段令他毕生难忘的军旅生活,南郑成为诗人践行人生理想之地,为此诗人写了300余首诗歌、10首词来记录南郑那段令他魂牵梦绕的生活,这些作品成为研究陆游南郑生活宝贵的文献资科。词作虽然只有十首,但却在意象、思想、文化方面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陆游在宋代词坛是一位很有艺术特色的作家.从其创作总体上看,放翁词在词体形式上有很明显的诗化创作倾向.究其原因,与陆游的创作动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南宋词坛整体文风的转变,苏轼“以诗为词”的模式影响以及陆游的词学观念影响,都促使陆游必然在词中带有很浓郁的剑南诗风.具体到词体形式而言,放翁词以诗法诗句入词,融铸剑南情韵,追求工丽之美,这使词在表现形式与艺术境界上均得到了相当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陆游八十五年的人生历程中,有八年最富激情的时光是在蜀道线上的蜀汉地区度过的;陆游的诗风大转变和膨湃爱国情也是在蜀道线上达到高潮的。汉唐蜀道线上建功立业、荡气回肠的壮美历史,不仅改变了陆游的人生轨迹,而且扭转了陆游的诗歌创作风格。陆游笔下的蜀道,不仅是西部文化的缩影,更是陆游诗歌创作风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叶梦得前期崇尚陶渊明,展现隐逸情怀,追求精神自由,词风闲适旷达;后期推尊谢安,抒发爱国热忱,渴望建功立业,词风转为豪放雄杰。历史的巨变促成了叶氏词风的转变,而这一转变正是南北宋词风转变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2.
诗词包     
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陆游拾遗白发有谁怜,零落歌诗遍两川。人立飞楼今已矣,浪翻孤月尚依然。升沉自古无穷事,愚智同归有限年。此意凄凉谁共语,夜阑鸥鹭起沙边。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乾道七年(1171),陆游四十六岁,出任夔州通判。在  相似文献   

13.
一、陆游和《入蜀记》宋孝宗乾道中,朝中抗战势力抬头,因“鼓唱是非”之罪一度被罢官的陆游复被起用。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陆游“得报差通判夔州”(《人蜀记》卷一)。因染病,迟至第二年夏初始离开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赴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此次赴任所,历时一百三十多天,行程五千余里,写下六万余字日记。陆游以日记形式记录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结集为《人蜀记》。  相似文献   

14.
陆游的政治生活是不幸的。他出生在绍兴一个士大夫家庭,在金人的统治下过了九年的流亡生活。1153年中进士之后做官,但又屡遭流放。不仅如此,他的爱情生活同样不幸。深爱的夫妻被生生拆开,沈因的偶遇使得唐琬伤心而逝,这给了陆游以沉重的打击。他用一生来追悔,留下了凄婉的诗与词。  相似文献   

15.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其诗名盛,词名虽然为诗名所掩,不能大畅于世,但是自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其中回忆从军宦游生活、回忆故乡友朋、回忆恋情的词从多方面展现了他的生活思想情感,这对于了解一个多样化的陆游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由南郑调回成都,骑驴途经剑门山,身与境遇,勾起了一系列诗的联想,写下这首诗情荡漾的小诗。南郑是当时抗金前方的军事重镇,诗人在那常常寝饭鞍马间。而成都则是首都临安(杭州)之外最繁华的都市。诗人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然而,  相似文献   

17.
陆游在入蜀途中多有创作和评论,其《入蜀记》是他在乾道六年自山阴赴任夔州通判途中所写的日记体游记。《入蜀记》称引唐诗凡六十多处,分为即景忆诗、借诗抒情、文献考证和地理考辨四类,形式上以一联两句为主。《入蜀记》称引唐诗最多,这体现出宋人对唐诗的推崇;而其中又以李杜的诗句居多,这反映出陆游对李杜作品的喜爱,也透露出陆游的诗学观念。对唐诗的称引不仅增强了《入蜀记》的艺术表现力,也对陆游入蜀诗的创作和后世游记的写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看,悠久的学校发展史,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蕺山中心小学特有的文化积淀,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学校的历史自南宋乾道年间蕺山相韩旧塾发韧,经明代的证人书院,清代的蕺山书院,辗转递嬗,弦歌相继,在蕺山南麓立校,至今已历八个世纪之久。此处人才辈出,历数百年不衰。早在南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理学大师韩度曾经在这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词的创作也具有独特心态。陆游的词学思想很复杂,他重视词体,较准确地把握了词的艺术特征;但他又是以写诗的心态来进行词的创作的。在词中,陆游以对闲逸的描写反衬愤懑不平的内心世界,将“疏狂”与“悲凉”的心态相融合,以“更进一步”的手法,形成了哀怨沉郁的词风,从而成为宋词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0.
《大连大学学报》2017,(5):86-89
苏轼和陆游两位都是宋代著名的文人,以往有大量论文从多种角度进行研究——有诗有词有文。陆游的爱国诗、婉约词;苏轼的豪放词、婉约词、散文……很少有人把这两位文人的诗词作品做比较研究。本文运用对比的方法从他们为数不多的婉约词入手,从内容、表现手法、用词特点几个方面论述了两位词人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两位词人虽然生活在一个朝代,却相差近90年,有相同的情愫与表达,可谓跨世知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