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蛋炒饭的典故 逯耀东在<大肚能容>里说:"有次在香港与朋友聚会,座上有位刚从美国来的青年朋友,经介绍后,寒暄了几句,我就问:‘府上还吃蛋炒饭吗?'他闻之大惊道:‘你怎么知道?怎么知道的!'这位青年朋友祖上在清朝世代官宦,祖父于清末做过不小的地方官.当年他们府上请厨师,试大师父的手艺,都以蛋炒饭与青椒炒牛肉丝验之,合则用.那青年闻言大笑说:‘我吃了这么多年的蛋炒饭,竟不知还有这个典故.'我更问:‘府上还有其他菜肴吗?'他说:‘没了,只剩下蛋炒饭.'我闻之默然,只有废箸而叹了."  相似文献   

2.
逯耀东在《大肚能容))里说:“有次在香港与朋友聚会,座上有位刚从美国来的青年朋友,经介绍后,寒暄了几句,我就问:‘府上还吃蛋炒饭吗?’他闻之大惊道:‘你怎么知道?怎么知道的!’这位青年朋友祖上在清朝世代官宦,祖父于清未做过不小的地方官。当年他们府上请厨师,试大师父的手艺,都以蛋炒饭与青椒炒牛肉丝验之,合则用。那青年闻言大笑说:‘我吃了这么多年的蛋炒饭,竟不知还有这个典故.’我更问:‘俯上还有其他菜肴吗?’他说:‘没了,只剩下蛋炒饭。’我闻之默然,只有废箸而叹了。”  相似文献   

3.
"我所用的新闻就是在冰箱里放了一宿的隔夜饭,我要做的就是加点葱花加点蛋,把隔夜新闻做成蛋炒饭.常规的新闻就像新蒸的米饭,可以天天吃,我们的蛋炒饭,观众可以偶尔来一顿,不求饱肚,只图解馋.蛋炒饭的过程就是新闻娱乐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人说:"在街头吃顿炸酱面说不准就能碰到章子怡!"《快乐拍拍派》栏目组的工作人员日前来到北京,希望能有这样的运气和机会,用镜头捕捉明星吃面的风采。带着这样的期望,跟随着北京人特有的节奏和步伐,伴随着京味的幽默,《快乐拍拍派》之"明星拍版"就这样在北京的演播室里精彩上演了。  相似文献   

5.
陈允标 《新闻记者》2001,(12):60-60
大凡搞新闻的人都有一种同感 ,新闻最怕的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但作为一名基层的通讯员 ,碰到的题材大多往往是这类的芝麻、谷子。这些陈芝麻、烂谷子就好比剩饭 ,吃在嘴里索然无味 ,写出来更没有生命力 ,自己觉得为难 ,编辑看了头疼 ,当然也就很少被采用。其实 ,只要掌握特点、火候 ,加好调料 ,剩饭也同样能变成“扬州蛋炒饭” ,吃在嘴里喷喷香。今年上半年 ,我先后在《人民日报》华东版、《新华日报》上了5篇稿件 ,可以说都是炒的“剩饭” ,但由于掌握了特点、火候、配好了料 ,吃起来就有种别样的香味。抓住特点人常说 :“万家团聚 ,合…  相似文献   

6.
14岁的《实话实说》停播了,调侃地说"退休"也罢,悲观地说"英年早逝"也罢,确实有些可惜,不过,到底可惜在什么地方呢?我不揣浅陋,说一点看法。可惜之一,不该死的死了,该死的不死。《实话实说》的停播,消息里给出的理由是,"由于收视率不理想"。假如这  相似文献   

7.
庆祝新年,邀几位朋友去闹市里一家新开张的饭店吃饭,拿来菜谱,可真使我们几个还算得上是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开了眼界。菜谱里的特色菜,据服务人员说,是按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里的记载,精制的“古典名著肴馔”,如“茄鲞”、“腌胭脂鹅脯”、“蒸笼螃蟹”、“火腿肘子”、“老蚌怀珠”、“刘备蛋汤”、“景阳冈烤麻雀”等等。饭店经理还介绍说,《金瓶梅》菜肴也将相继登场,届期敬请光临品尝西门庆爱吃的“火腿烩牛鞭”一 说实在的,“老蚌怀珠”,确是曹雪芹创新的名菜,已有《红楼  相似文献   

8.
康鹏 《青年记者》2007,(19):37-38
一2007年8月16日下午,济南市天桥区北坦街道办事处新菜市街居民郑承镇给我打来电话,他在电话里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今天晚上的《新闻联播》要播出我的事迹了,你到时候可别忘了收看!"说着说着,郑承镇不由感慨起来:"唉!这么多年来,不容易啊!我能有今天这一步,都多亏了你啊!"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里应伯爵问西门庆:"明日乔家那头几位人来?"西门庆道:"有他家做皇亲的五太太。明日我又不在家,早晨从庙中上元醮,又是府里周菊轩那里请吃酒。"这个回答驴头不对马嘴:乔家诸位人等统统略去不提,只说了一个皇亲五太太,下面急转弯拐到去周守备那儿吃酒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瓜子……脸     
我平日在炒货店里看到去皮瓜子仁,总有荒唐的联想:那些瓜子如何去壳,是工人用嘴嗑的吗?那岂不粘满陌生人的口水……但在《金瓶梅》里,分明是她的口水、他吃得自然——潘金莲、郑爱月和王六儿都曾送亲口嗑的瓜子仁给西门庆。一如明代的民歌《桂枝儿》:"瓜子仁儿本不是个希奇货,汗巾儿包了递与我亲哥。一个个都在我舌尖儿过……休要忘了我。"细说起来,瓜子还真是特别。它品类繁多口味各异,且王侯将相要嗑,才子佳人要嗑,平民百姓如你我更是常嗑不厌。明代太监刘若愚说,朱元璋"喜用鲜西瓜  相似文献   

11.
《出版史料》2004,(2):27-29
景端同志:我翻译的《堂吉诃德》里,没有翻译开卷十一首塞万提斯自撰的赞美诗。我不翻,是经过再三斟酌的。翻译这组诗的一位英语译者说:绝大多数译者不译这十一首开卷诗;这一组诗,虽然说不上有什么好,却和全书宗旨是协调的,而且《前言》里已提到了,不该略去。我亦深以为然。我细细读了塞万提斯的《前言》(Prologo),  相似文献   

12.
失业万岁     
我经历了生平最短的一段职业生涯:14天。连同事都还没有来得及认全。去过一次食堂,因为去晚了没有享受到12块钱一次的自助餐,吃了7块钱一份但是足够两个人吃的鱼香肉丝。起过一次大早,7点多出门的时候看到公交车站里入手一个煎饼,我想了想,我应该做一个合群的人,所以也买了一个,加了俩鸡蛋俩火腿  相似文献   

13.
伊人 《编辑学刊》2011,(3):30-31
笔者在本刊上期发表的文章中,说到某人恶诋鲁迅,以至于宣称要把鲁迅"拉下人坛",足显其对鲁迅的深恶痛绝。当然,某人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据某人说,他早年曾经"买了一套《鲁迅全集》,如饿汉扑在面包上"。而就在前不久,某人还曾气守丹田地对三千学子坦陈:"我是吃了鲁迅的奶长大的"……整整用了五十多年的时间,某人"才刚刚从他(鲁迅)那一套里钻了出来"——总算,总算回头是岸了,阿弥陀佛!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三本《现代汉语词典》,分别放在长岗镇我的单人宿舍、办公室和随州市区的家里。在我眼里,这“三兄弟”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是谁都借不走、讨不到。两年前,上五年级的女儿玉莹自量蛮有把握地向我讨要一本,却吃了“闭门羹”。她小嘴巴一撅:“一个人用几本词典,吃着碗里护着锅里”。我得罪不起“小公主”,只好到书店买了一本《新华字典》“呈上”。 其实我并不是“吃着又护着”,只是我实在少不得这些词典。多年来,我一  相似文献   

15.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12,(3):61-61
<正>我要百分之一爸爸买了一个哈密瓜,儿子叫来了两个小伙伴分瓜吃。一个说:"我要二分之一。"另一个说:"我要三分之一。"儿子最后说:"这瓜是我爸爸买的,我就多吃一点,我要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无意之间在《人到中年》这篇小说里读到一段对话,其中一句写道:“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这是鲁迅先生的话,对不对?”这里,作者没有照抄原文,却稍加剪裁。我对此极为欣赏。原文见于许广平的《献词》,是这么写的: 你曾对我说: “我好象一只牛, 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牛奶,血。”末句的“血”字,叫做“趁韵”,未免以辞害意。血,怎么可以挤出?而奶娘挤奶,总是只说”挤奶”,决不说“挤人奶”;以此例彼,牛当然  相似文献   

17.
1956年春,大概是三月间,我到纽约胡适之先生家里去看望他和他夫人。胡先生见到我就说:"你知道我这几天作甚么?我在写丁在君(文江)的传。他曾经告诉我说,《野叟曝言》里写的中国西南地理,大致不错。你有《野叟曝言》没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晚年在病中曾对身边工作人员吴旭君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就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吃肥了你们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这诚然是伟人的幽默,但对饮食不甚讲究的毛泽东,的确特别喜欢吃鱼,尤钟爱武昌鱼.下面说的就是毛泽东和武昌鱼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正一我最后一次见到老友贺友直,是在今年春天,在他一居室能当客厅、饭厅、卧室、画室的"一室四厅"里。他一直住在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很近的巨鹿路,那是我们退休前一起工作的地方。那天,我和他隔桌而坐,素来达观风趣的他,情绪低落些许。他说:"观清,我最近不大想吃老(黄)酒。"我听了'心里一惊,连忙劝慰:"酒还是要吃,是你的生命口服液,哪怕少吃一点。勿要停下来。"在这个越来越摩登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业余通讯员。去年,我采写了《校园浓烟何时了》、《一位乡长吃垮了两个村》及《罗庄乡偷伐泡桐的现象十分普遍》等批评稿。稿件写好后,我就拿稿件到乡政府及有关单位签字盖章。可有关单位及乡政府有关人员不给盖章。其理由是:批评稿广播后,我们承受不了。一位乡干部对我说:“你是业余通讯员,应多写些表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