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主体文化的对应与补充,隐士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自有其独特之处。隐士是士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仕”相对峙而存在,是指那些清高孤介、洁身自爱、知命达理、视富贵如粪土的隐居者,也称为高士、处士、逸士、幽人、逸民、隐者、隐君子等。隐士在当时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就社会地位和政治功能而言,士大夫构成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帝与士大夫共同对社会实施统治。宋神宗与彦博的对话足以说明这一点。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可所不便?”彦博回答道:“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电!”士大夫不是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士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超然于社会其他各阶层之上,素为国人敬重,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则有一种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孟子·尽心上》载:“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下曰:‘尚志。'”用现在的话来表达,“尚志”就是崇尚节操,努力建造精神家园,具有改造社会、造福百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换言之,士在人群之中,乃是能志道、明道、行道之人。  相似文献   

4.
杨慎所编辑的《全蜀艺文志》,较为重视选录"仗节死义"之士的文章,如对唐宋巴蜀"忠谏"士大夫"谏诤章疏"之文,选录"表以出之",是对巴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盛明"嘉定四谏"安磐、徐文华、程启充、彭子充等"端士""纯人"诗文的选评,是对自己及议大礼同僚的"遗直"品行的礼赞;对歌咏宋末元初合川钓鱼城保卫战中英烈诗文的选评,是对民族气节的弘扬。这些诗文既充分表现出杨慎编辑《全蜀艺文志》"扬四子之芬,而成一邦之史"的文化意图,又是杨慎超越时空的束缚,在精神上与这些直节之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相似文献   

5.
经世致用是儒家的传统命题,是儒家实行“治国平天下”这种政治关怀在思想史上的体现。儒家讲求“内圣外王”,内圣即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外王则指通经致用。由于受到客观社会环境的限制,经世致用思想在各个朝代显隐程度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承平年代,经世致用思想会淡化,而阶级矛盾激化或民族危机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时,则会激起士大夫阶层的忧患意识,所谓“不忧一家寒,而忧四海饥”,从而使经世致用思想得以旌扬。  相似文献   

6.
士大夫赌博是中国古代风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同的时代,士大夫的赌博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不同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决定的。大抵来说,在传统儒家思想受到冲击的时代,士大夫赌博现象比较突出。而明清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对人情世俗、感官刺激的企望欲求,在相当程度上冲决了宋明理学对士大夫的精神束缚,使这一时期士大夫的赌博活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自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创建以来,成为传统中国最根本的制度之一,而此一制度的重要性有二:一是政治性,作为专制皇朝廷揽官员之主要机制,所谓"开科取士",士大夫既为皇帝所用,亦符合士人本身之利益;二是文化性,经由科考确定基本上以儒家经典为依据的知识结构,以士大夫为儒家文化的代表。科举制度确立之后,几乎成为士人的唯一出路,南宋大儒朱熹曾说,"居今之世,即孔子復生,也不免应举"。  相似文献   

8.
科舉制度自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創建以來,成爲傳統中國最根本的制度之一,而此一制度的重要性有二:一是政治性,作爲專制皇朝延攬官員之主要機制,所謂"開科取士",士大夫既爲皇帝所用,亦符合士人本身之利益;二是文化性,經由科考確定基本上以儒家經典爲依據的知識結構,以士大夫爲儒家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风度翩翩的西班牙斗牛士,以其灵巧、机智、勇敢和险象迭生的场面,使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斗牛活动扬名于世.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古代中国人的斗虎呢?可以想像,斗虎的惊险决不亚于斗牛,搏斗的技艺也可能积累了不少.可惜由于斗虎习俗的长期失传,致使这一东方奇观连中国人自己也几乎没有人知道了.子.尽心下》也有一则“再作冯妇”的故事:晋国人冯妇,善于搏击猛虎,后来成为善良之士.一次他驱车到野外,看到一群人在追逐一只老虎,老虎停在一个角落里,没有人敢上前碰它.冯妇高挽衣袖,走下车来,众人高兴得欢呼起来.有知识有教养的士大夫却笑话冯妇旧瘾复发.孟子的评价真是奇怪得很,自己没本事打虎,别人有这种本事,而且“众皆悦之”,这有什么值得“士者”之流笑话的  相似文献   

10.
<正>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信仰人数最为庞大的宗派。宋、明以降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加之历代佛教高僧的弘扬,使净土信仰发展深入至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被统治者、士大夫与普通民众所接受。但净土观念并非中国佛教自创,而是印度佛教影响下的产物。一、净土观念的由来按照佛教教义,净土又称为清净土、清净佛刹、佛国、佛世界、净妙土等。是诸佛因位本愿成立的清净庄严国土,也是诸佛居住的处所。在佛教经典中,净土被描绘成无比美妙的世界而与秽土相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士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超然于社会其他各阶层之上,素为国人敬重,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则有一种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孟子·尽心上》载:“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下曰:‘尚志。'”用现在的话来表达,“尚志”就是崇尚节操,努力建造精神家园,具有改造社会、造福百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换言之,士在人群之中,乃是能志道、明道、行道之人。  相似文献   

12.
這是非常有名的典故/段子了。見於《世說新語·言語》:陸機詣王武子,武子前置數斛羊酪,指以示陸曰:“卿江東何以敵此?”陸云:“有千里蒓羹,但未下鹽豉耳!”同事異文又見於《郭子》:陸士衡詣王武子,武子有數斛羊酪,指以示陸機曰:“卿東吴何以敵此?”機曰:“千里蒓羹,未下鹽豉。”(《太平御覽》卷八六一;參見《御覽》  相似文献   

13.
<正>一、对满清皇室的态度有清一代,虽属满族主政,却仍然遵行汉法,尊重汉族知识分子,故而在太平天国起义军势如破竹之际,尚且有汉族士人相互呼应,起而组织地方武装抵御。辛亥革命的风潮骤然而至,似乎令满族统治者和汉族士大夫都措手不及,由于是皇室和平退位接受优待条件,类似于古代的禅让,没有发生以往历史上经常表现出的惨烈的流血冲突,故而也没有士大夫以身相殉的现象发生。但是,民国以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前清的官绅文人抱着不合作  相似文献   

14.
葛熠 《华夏文化》2005,(2):43-45
中国古典园林的正宗代表当数江南私家园林,即士大夫文人园林。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一个政治上动荡不安、文化上多元走向的时代。政治上的风云变幻,让封建士大夫们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感到岌岌可危,或为保全性命,或为寻求精神慰藉,士大夫们把目光投向自然,寄情于山水,而当时山水诗、画的流行,也推动了造园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士与士文化     
正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意识,开始把人大致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但其次序历代有所不同。《管子·小匡》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石指柱础。《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曰:"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荀子·王制篇》亦有"农士工商"的排列。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曾说:"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  相似文献   

16.
“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书·尧典》)马融注:“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所以先民早就重视文明交往,而文明交往论包括交往主体和交往理论等内容。本文认为先秦文明交往经历人神交通向人人沟通的转变,文明交往主体“士”也相应变化,最终与儒家文明交往论相合。人神交通向人人沟通的转变:契合孔子文明交往论“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士在先秦大致有两大变故:其一,“绝地天通”后,懂得人神交通的“士”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一) 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孔子说:“士志于道”,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是他们的一个主题。从历史上来考察,维护传统价值观念是中国士人们的主流取向,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也!当然,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样的道理,士人们的精神风貌又随着历史阶  相似文献   

18.
李乔 《寻根》2006,(3):108-110
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与众宾客送行,荆轲歌于易水之上。这是人们熟知的一个历史片断。但习焉容易不察,这当中其实还有些问题需要斟酌和讨论。先引《史记·刺客列传》来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慨,士皆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段文字,有两处记荆轲唱歌:一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一是荆轲“又前而为歌”。送行者对荆轲前后两次唱的歌,有着明显不同的反映,一为垂泪涕泣…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是我国刑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刑不上大夫”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是当时法律的一个显著特点。荀子云:“由士以上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必以法数制之。”①刑不上大夫,是因为春秋以前,社会教育属于官学,只有贵族士大夫才有权享受,所以他们知礼仪,如果违礼,...  相似文献   

20.
<正>一、北宋时期伶人词曲的特点与影响(一)伶人词曲的兴起与发展伶人词曲的兴起与发展与北宋社会和文化的变革密切相关。北宋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创作也逐渐发展出独特的审美追求。然而,由于文人士大夫通常被束缚于官场和礼仪规范,他们对于真实生活和情感表达的渴望未能得到充分满足。而伶人词曲作为一种直接反映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艺术形式,得到了社会底层和文化边缘群体的热烈追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