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代社会中,世界上每个国家的现代化,几乎都与国家的政权有关,领导决策者十分重要。在近代中国亦同样如此,但自傲、保守的清政府却抓不住机遇,失去了领导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代表性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是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标志,开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新阶段,并在思想的启蒙和观念的现代化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在辛亥革命的涤荡下,民众对现代观念日益认可和接受,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直接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责任内阁制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是近代国人在中国实行政治现代化的尝试。唐绍仪内阁倒台原因,主要是他任总理期间,与袁世凯、内阁要员、部分议员、帝国主义等关系紧张:更是近代中国不具备实行政治现代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政治权威的转变、政治权势的转移,既是政治、社会变动的必然产物,又极大地影响了政治和社会变动的进程。纵观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政治权威理性化的演变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条主脉络。从太平天国革命、戊戌维新、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政治建设、政治变革均因其制度选择和权威变化与西方民主制度的本质要求不符而遭失败。历史经验表明,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权威的理性化、世俗化发展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和条件。任何一个稳固的政权,既要有足够强大的权力,也要有必需的权威。前者是建立在强制的基础上的,后者则是建立在自愿服从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一个政权在拥有强大的使人服从的强制性手段的同时,还应能赢得人们自愿的服从,这样才是稳固的、持久的。  相似文献   

5.
论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辛亥革命重要的意义在于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实现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民主革命中,孙中山先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的五权宪法思想在理论界一直是被关注的重点。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在分析了三权分立的弊端之后结合中国古代两权产生的。在五权宪法理论体系中,民权主义、权能分治、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都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五权宪法思想闪耀着民主主义色彩,在中国宪政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发展,深入研究这些理论,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的留美运动,正处于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它既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的重要一页,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篇章。这次留美运动兴起的原因是:1.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2.清政府实施新政;3.开放的留美政策;4.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5.中国社会转型的内部驱动;6.近代城市的兴起和民族工商业的推动;7.美国教会学校的影响。所产生的影响是:1.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2.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3.启动了中国收回主权的外交进程;4.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5.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6.促成了五四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南京国民党政权置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的变迁中进行动态的考察 ,试图从一个较新的角度 ,探讨其迅速败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训政思想作为实现孙中山政治现代化三步曲(军政、训政、宪政)思想承上启下的一步,具有重大的价值,但是却在实践中被国民政府扭曲成了一党专政,并加入了军权这一独特因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民政府政权在大陆的失败。从当时以及后来的世界形势看,一党制在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也是国民政府实施一党专政的时代环境和历史必然性。尽管训政被国民政府一党专政给扭曲了,但是,走向完备宪政的当今中国大陆,必须从中看到孙中山训政思想众多合理的因素,并予以借鉴,实现训政思想的现代化,从而在继承创新中推动中国大陆政治现代化,服务于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自开商埠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中国宣布自开了许多通商口岸。这些自开口岸,在中国近代商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外交乃至整个近代社会的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清末民初自开商埠的原因及概况  相似文献   

11.
1912年3月,唐继尧率滇军入黔,推翻了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贵州军政府,滇军入黔开创了民国成立以来,以武力夺取邻省政权的先例,对西南政局有重要影响;其后在1923年唐继虞再次入黔。两次入黔都对贵州政治、经济、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对贵州的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定向培养士官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为军队"订单式"培养的后备军人。其身份认同直接影响到在高校和军队的思想状态、行为选择和价值追求。高职院校应从构建"军地共建"式人才培养、转变"军事课程"向"课程军事"教学理念、开展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三个方面强化其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民国初年,袁世凯为镇压异己势力,在京城设立京畿军政执法处,处长陆建章大搞白色恐怖。尽管对于有些重要案件,袁世凯及其属下仍要有所权衡。为加强该机构的军事威慑,袁世凯还让陆氏编成京卫军。1914年春,陆建章将京卫军主力改编成正规陆军,出京镇压白朗起义,处长遗缺由雷震春充任。袁世凯死后,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段祺瑞将京畿军政执法处取消。  相似文献   

14.
唐廷以逾于常时的军赏奖酬军功,加速了"安史之乱"的平定。其后,唐廷为了在藩镇林立的政治局面下维护统治权威,将与复杂政治、军事局面密切关联的军赏拓展为经济利益输送的工具,利用军赏着力建设中央嫡系武装——神策军,并在以"两税法"削弱了地方财权后,倚之加强对藩镇军政的控制。此外,唐廷还尝试以军赏配合政治运作绥靖河朔骄藩,并在强藩坐大时,以其维护朝廷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论捻军形成的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55年秋,捻党在亳州的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并制定明确的反清纲领和军事编制,同时颁布军事纪律。捻党有了统一的指挥,由秘密分散的群众组织转变成为公开的反清武装,原先所进行的经济斗争由此而转变成为政治斗争。雉河集会盟应成为捻党向捻军转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清季,清政府大量引进西方军械,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装备水平,并为清末军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外洋军械的输入成为清军武器的重要来源,推动了清军装备的革新,促进了清军军事制度的变革。同时,清政府军械输入也有诸多局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清军的近代化起到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体化军事教育是信息化军队或初步具备信息化作战能力的军队,为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依托信息系统,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院校、部队、科研单位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对军事人才进行综合集成训练,以实现军事教育的综合化、集成化、一体化。本文概述了开展一体化军事教育的重要意义,初步探讨了一体化军事教育的内涵、要素及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8.
乌兰夫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的战略策略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的战略策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民族地区的运用与发展。乌兰夫在领导内蒙古革命斗争中,以政治斗争为主导,充分认识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认真贯彻毛泽东“成立维护群众利益的少数民族自己的军队”的思想,创建了真正的人民军队,在内蒙古取得了政治和军事斗争的胜利,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斗争。  相似文献   

19.
清政府于1885年设立的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它的成立,标志着清朝军队已由单一兵种发展成为陆海军两个兵种,同时表明清朝在军事制度建设方面有了历史性突破。它的最终衰亡与晚清政府腐败的政治及僵化的体制不无关系,亦是国内外时局交相激荡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3世纪危机是罗马帝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帝国内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出现了全面动荡,其时间之长,波及社会层面之广、危害之深在罗马帝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纵观3世纪危机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时的军队不再单纯扮演军事角色,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3世纪混乱的状态之下,军队以其独有的军事控制力左右着国家的政治发展趋势,成为危机的主要制造者和参与者。军队整体性质从崇尚保家卫国走向关注国家内部行政运作,军队成员行省化、"蛮族化"现象普遍出现,并直接对罗马政局发生影响。军队势力突破了元首、元老院的限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