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地方,教师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了学生而服务的。而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在提问时,学生一个个"如临大敌"的表情,生怕自己被叫起来回答问题。这种情况年级越高表现得越明显,固然与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关系,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呢?我们应该怎样去做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能更好地倾听与表达呢?一.怎样让孩子们在历史课上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一)导入要有技巧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要使学生乐意倾听,并非一件容易  相似文献   

2.
调查显示,7岁~9岁的孩子几乎都撒过谎。撒谎的孩子是坏孩子吗?是什么让孩子们撒谎呢?让我们听他们自己怎么说。1.撒谎的真相笑燕:作业没有做完就来上学,到学校怕老师骂,就骗老师说昨晚我生病了,老师就原谅我了。  相似文献   

3.
家长会上,老师开门见山地问,你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有的家长点头,有的摇头,还有的点点头后,又摇了摇头. 老师说,前不久,在一次趣味班会上,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假如到了晚上,家里的灯突然熄灭了,你怎么办?每个孩子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孩子们的答案. 有的孩子回答说,叫爸爸修呗.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8,(5):44-45
倾听不是简单地用耳朵来听,它是一门艺术,是一种高雅的素养。需要"倾尽全力去听",是殚精竭虑,毫无保留地听。我们为师者应该潜下心来,目光清澄地注视着孩子们,抛弃自己的傲慢和虚荣,抛开自己的私心和杂念,倾尽全力地引导培养,孩子们的倾听意识一定会慢慢增强,良好的倾听习惯也会内化成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倾听、善于引导孩子倾听的老师,相信学会倾听的孩子、老师会更有智慧、更有涵养。  相似文献   

5.
家长会上,老师开门见山地问,你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有的家长点头,有的摇头,还有的点点头后,又摇了摇头. 老师说,前不久,在一次趣味班会上,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假如到了晚上,家里的灯突然熄灭了,你怎么办?每个孩子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孩子们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朱老师骗人 !”在孩子们的嚷嚷声中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感到汗颜。在我们的教育中 ,“善意的谎言”太多 ,老师就是以这样的情境 ,拉着孩子往自己设好的圈套里钻 ,孩子们往往不易察觉。于是乎 ,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教学目标就达到了。殊不知 ,这样一个又一个精心设置的“陷阱” ,忽视了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我们总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感受、审视学生的心灵。有一次听课 ,老师为了让孩子说出句中的重点词语 ,郑重其事地对孩子们说 :“下面老师来读这个句子 ,看老师读的怎么样 ?”孩子们非常认真地期待着。结果 ,老师读错好…  相似文献   

7.
借还是不借     
在日常教育中,我们总是不忘记对孩子进行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教育,孩子们也都做得不错。可是最近我发现在孩子们中间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明明看到某个孩子的学习用品都在,可他还是不断地向别的孩子借,也有一些很大方的孩子,谁借什么都给,难怪一些家长反映孩子的学习用品用得太快了。于是我就注意观察了一下,一天,看到谢佳欣又在向小朋友借油画棒,我就过去问他“:你的抽屉里不是都有吗?”谁知他的回答让我很吃惊“,我的用完了就没有了!”原来孩子们还有这种“节约意识”呢。课后我就神秘地对孩子们说:“老师现在有一双像孙悟空一样的火眼…  相似文献   

8.
<正>纵观如今的数学课堂,发现一些老师走进了模式化的窠臼:凡上公开课都有"导学单""检测单",一节课多次小组交流,集体汇报时必暗示学生生硬地问:"大家听懂我的意思了吗?""还有谁来补充?"显然这是一种"拿来主义"的课堂教学模式,缺少自己的思考,更没有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融合,从而出现了程式化、模式化的现象。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校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要"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要引导学生真倾听、真思考、真探究、真交流。一、重视引导,促进学生真倾听倾听是交流的前提,生活、学习都需要与人沟通交流。认真倾听别人  相似文献   

9.
从爱起步     
<正>故事一:小勇是我们班非常调皮的一个孩子,由于家庭困难,每天穿的衣服都是脏脏的,别的孩子都不喜欢他,也不喜欢和他玩。有一次,班级里少了很多角色区的玩具,孩子们一下子就乱了起来:"一定是小勇拿的,他最调皮了。""一定是小勇拿的,他总是不听话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我走过去问他们:"你们谁看到是小勇拿的吗?""没有!老师,肯定是……""没有肯定!"我制止他的话说:"在我们没有亲眼看到的时候,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因为冤枉人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孩子们都停止了讨论,期待着老  相似文献   

10.
父母们说:孩子都是我自己的,还不能看看孩子的日记信件吗?孩子们说:我是一个人,就应该有隐私权.教育专家说: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  相似文献   

11.
正像往常一样,孩子们的点心活动开始了。今天吃蛋糕,喝牛奶。保育老师将牛奶分好,我将蛋糕分到每组的大盘子里,幼儿坐在桌旁安静的等待。当每个孩子都端上牛奶后,我就会说声小朋友请,他们就会一人在盘里拿一块蛋糕,开始安安静静地吃点心。就在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很委屈地说:"老师,我没有蛋糕。""是吗?你们那组多少人,我没数清楚?"那组的孩子立刻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老师,我们这组6个人,你才数5个;少了一个,怎么够嘛!6多,5少;哈哈哈,老师数错了;有的小朋友伸出手指开始数自己这组的人了。"看着孩子们这么兴奋,我灵机一动:"哎呀,不好意思,老师数错了,那要不这样,下次我请每一组的值日生自己  相似文献   

12.
父母们说: 孩子都是我自己的, 还不能看看孩子的日记信件吗? 孩子们说: 我是一个人,就应该有隐私权. 教育专家说: 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  相似文献   

13.
总想让学生静下心来诵读一些经典。从《淘气包马小跳》《快乐星球》到《哈里·波特》,孩子们总有他们自己喜爱读的书。一节阅读课上,我问:“谁手中有《论语》?王老师想借阅一下。”小家伙儿们开始面面相觑。“大家都没有吗?王老师多想读它呀!”我用期盼的目光环视每一个望向我的孩子。也许是读懂了我脸上写满的失望,孩子们开始躲闪我的目光,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轻轻地叹了口气。“王老师,我家可能有。”中队长李苒迟疑地举起了手。“太好了!借我看看可以吗?”我满脸是灿烂的笑容,高兴得像个孩子。“上学期,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好像是………  相似文献   

14.
每个班级总少不了几个思维特别敏捷的学生,课上抢答的现象就避免不了。往往 是被老师指定的孩子还未来得及回答呢,答案就已经被那少部分的同学抢着 说出来了。这类现象,大部分老师都遇到过,并且大多会向孩子们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学会 倾听。 可是老师,不知道您注意没有,在要求学生学会倾听的同时,我们往往会忽略了师者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这话一点不假,如果没有心与心的对话,教育又从何谈起。我认为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倾听孩子的心灵,常会让人获得一份意外的感动。记得那天是“三八”妇女节,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后为妈妈做一件事,作为给妈妈献上的一份节日礼物。话音刚落,孩子们便叽叽喳喳地开始各抒己见。我在一旁静静地聆听着。正在这时,小东悄悄地走到了我的身边,满面愁容地说“:老师,我……我没有妈妈。”看着孩子无助的神情,我抚摸着他的头说“:那你就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你最想送的人好吗?”孩子想了片刻,轻声说“:…  相似文献   

16.
倾听了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的报告以后,我的内心受到了触动,产生了众多的想法,并且有一种立刻把这些想法运用于班级工作实践中去的冲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班级工作的开展需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向原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我们的老师都是神圣的人,我要用自己对孩子的爱,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精神的家园,也使自己成为学生们的知心人。  相似文献   

17.
一位培训老师向6个30岁左右的家长提问:"你们曾经打过孩子吗?" 居然有5个人举起了手. 接着老师挨个询问:"你为什么打孩子?" 第一个人回答:"因为孩子不听话." 老师反问:"你一般都听谁的话?你有没有不听话的时候?你不听话的时候谁来打你?"  相似文献   

18.
赵刚 《班主任》2004,(10):40-40
有一位小学老师,上了20分钟的课后,见孩子们有些累了,就叫他们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并说谁趴得最好,老师就摸一下谁的脑瓜儿.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只摸了一下自己的脑瓜儿,似乎只有自己在独享老师的爱抚.其实老师在每个孩子的头上都摸了一下--当然,这个"秘密"孩子们是不知道的.  相似文献   

19.
沟通     
正从教二十余年了,耳边经常响起几句话:"老师,麻烦您跟我们家孩子说一说,他只听您的话"。"杨老师,你把某某的家长请一下,让他自己请他不请,一点儿都不听话,还对着干。"等等。真的是我们的学生变化太大了吗?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难道就真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有,只是我们与孩子们的交流方式出现了问题。作为教师,该怎样引导师生之间的沟通,用什么方式沟通呢?下面我谈一点浅见。一、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尊重学生,在很多教师看来是有些荒唐的,"我给他们  相似文献   

20.
朋友 ,当你在课堂上提问题时 ,你的学生抢着举手回答吗 ?有的同学回答错了 ,有人敢举手纠正吗 ?你提的问题 ,有人回答后 ,你问谁还有不同意见时 ,还有人敢把他的不同说出来吗 ?如果是“不”的话 ,请把东邻日本的一位教师给我讲的下面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学生。周末 ,日本的一位家长 ,领着孩子去拜访他的教师 ,奉上见面的小礼品后 ,笑容可掬的请教老师 ,自己的孩子本周在学校有何不好的表现。老师先说可能没有 ,查看了教学日志后 ,肯定地说确实没有。这时家长刚才那副阳光灿烂的脸就晴转阴了。他便问老师 ,既然没有犯错 ,那么 ,为什么一周来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