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闻一多和葛兰言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都涉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但是两位学者并未依附于某种既有理论,而是以文化人类学为研究视角,反思中西话语对文明与野蛮的建构。闻一多对中国"神话与诗"的主位阐释与作为"他者"的葛兰言对"中国文明"研究存在诸多相通之处,然而前者的民族自我表述常陷入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矛盾之中,这一特质在与西方学者的比较中更易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2.
作为诗人、学者、战士的闻一多,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始终。本文主要以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和《诗经》研究成果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本文解读的方式,寻找出诗人时期和学者时期在爱国情怀中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的遭际、沉浮和离弃,是闻一多过于耿介严峻的性格悲剧,是诗人兼学者特殊历史阶段的自然写照,其中所交织的情感涟漪是人性的磊落表露。作为一篇闻一多殉难60周年的纪念文章,本文试图摈弃以往将闻一多标签式地定格于从事政治的学者的窠臼,让读者领略青岛时期那个真实的闻一多。  相似文献   

4.
19世纪至20世纪中西激烈的冲突中,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有着很深的意味.闻一多一生短暂,却在中国文学与文化史研究领域做出了独特贡献,也同时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史观,如文化互动论、活的文化史研究等等.在闻一多文化史观的形成过程中,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对其观念的形成进行了塑造,一方面促使其在上古文化史研究中开创出了现代化学术的路径,同时也最终促成了其学者姿态向斗士姿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爱情诗作为闻一多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诗人在个人情感上的矛盾.诗人在情感上所表现出的保守性,与诗人头脑中的"中华文化的国家主义"观念有关.闻一多对西方文学艺术的借鉴,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技术的层面上,思想层面则相对较少,正是在这一点上,闻一多显示出自己狭隘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现代学术品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深入研究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学术品格形成的中外学术渊源,探讨了闻一多学术品格的现代性问题。闻一多把现代思维方式、现代学术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相融合,形成了将东方和西方、科学性和诗性、传统学问和近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完善结合的学术思想。在具体研究中,闻一多注重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微观的严谨与宏观的开阔,讲求研究的时代性与人民性,获得了鲜明的现代学术品格,他在我国学术走向现代的历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研究“楚辞”,因其特殊的专业背景、人生经历、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往往得出一般传统学者讥讽的“可怪之论”,如“屈原死在怀王入秦以前”,“屈原是‘文学弄臣…,“屈原是‘人民’的诗人”。然而,正是“楚辞”研究,最能彰显闻一多的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诗人、学者、斗士的身份是以他的人格为支撑的,人格的形成及特征与个人生存的地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闻一多的人生履历、学术研究成果等带有鄂东地区楚文化特点,这是闻一多人格特征形成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史上博通古今、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与齐鲁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与杨振声、赵太侔、臧克家等齐鲁学人交游甚笃。他在汲取齐鲁文化养料的同时,又融汇中西学术,通过对《诗经》、《周易》、《管子》等齐鲁文化典籍的研究,推动了齐鲁文化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史上博通古今、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与齐鲁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与杨振声、赵太侔、臧克家等齐鲁学人交游甚笃.他在汲取齐鲁文化养料的同时,又融汇中西学术,通过对<诗经>、<周易>、<管子>等齐鲁文化典籍的研究,推动了齐鲁文化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30年至1932年,闻一多任职于国立青岛大学。这一时期是其从诗人向学者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其一生文化活动的缩影。梳理闻一多任教青岛时期的文化活动,总结其中的特征和意义,有助于促进对其文化角色转变原因的研究,深化对其文化人格和人生追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用现代性理论来探讨闻一多诗学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闻一多诗学生成于中国现代性蓬勃发展的时代,体现出与传统诗学既相承继又相断裂的现代性特征。对闻一多诗学现代性的归纳和总结,有利于我们对当下诗学发展建构的深入把握:其一,在吸收西方诗学理论的同时,我们必须坚守民族立场,保持诗学理论的民族品格;其二,当下诗学必须走"文化诗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人们往往比较关注闻一多留美期间以及回国以后这两个阶段的诗歌创作,而对其在清华读书时期的早期新诗创作重视不够,理解存有偏颇。有学者认为其早期新诗的总体特征是带有初涉人生、初入宇宙的孩童在睁开婴儿般的双眼时的新奇、神秘、欢喜的色彩。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儿童眼光、儿童心理、儿童情趣并不是闻一多早期诗歌所要表现的终极内容,而只是诗人观察与感悟外在世界的一种独特方法,是诗人把握与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思维范式和艺术技巧。艺术化地抒写人生感悟,是闻一多早期新诗创作的基本特色;同时他的部分诗歌作品也带有明显的理性过胜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在昆明八年期间,曾为亲友、学生及报刊题词题签,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闻一多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品格,是研究闻一多的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多方面学术价值。本文对其中的三十余幅作品作简略的述评。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他主张用诗歌的“三美”主张来引导诗进入“纯形”的艺术,使中国新诗走向规范发展的道路。但闻一多的戏剧理论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却很少有人提及。他认为在戏剧革新中重问题轻艺术的现象是戏剧发展的歧途,必须拯救现代戏剧,这一强调不仅及时纠正了当时的戏剧发展偏向,且影响着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论文将论述闻一多的戏剧观及其矛盾性,谈谈它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文学公共性是借用哈贝马斯在社会学领域提出的公共性概念形成的。文学公共性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对中国文学的反思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文学公共性的角度,通过文学公共性与个人性的关系阐释与解读闻一多的诗歌是一个新的尝试,一方面拓宽了闻一多诗歌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闻一多诗歌的创作。闻一多诗歌创作“泾渭分明”的前后分期实则是交织了一条公共性与个人性编织的红线。  相似文献   

17.
关于闻一多诗歌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学界的认识一直较为模糊。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闻一多诗作后认为,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可概括为文化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赞扬传统文化,挽救传统文化。闻一多诗歌的这种特质,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对挽救民族危难,发展中国文化的深刻思考,时至今日仍不失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闻一多的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所接受的早期教育,特别刻苦的治学精神,他诗人、学者、斗士"三位一体"的身份,他对现代理论的造诣,他艰难坎坷的人生历程成就了他的学术思想与学术贡献,是我们值得学习借鉴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唐诗研究大家中,闻一多是一位既注重借鉴西方的学术方法和文化观念,又注重挖掘唐诗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学者。通过研究,闻一多提出“诗唐”、诗人人格与诗的风格统一、诗具有怡情养性功能、律诗是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特点的诗歌体裁等唐诗的民族文化特征。闻一多对唐诗民族文化特征的认识与其思想上的民族主义文化立场有因果关系。他的唐诗研究也给予我们当代的唐诗研究以深刻的启示:我们既要勇于接受和积极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又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术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诗人、学者的闻一多,最早是一位画家。 1912年.闻一多入读清华学校。他曾“以图画冠全级”,发起并成立了“美术社”,同时还担任《清华年报》《清华学报》的图画编辑,成为学校美术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