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愁”从文学的产生之始,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作家的笔下就有了“流不尽许多愁”。“愁”在文学中也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象。下面列举一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我们先看下面的两个例子:“此时情景愁于雨, 是处莺声苦却蝉”、“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第一例子中作者借两种不同的景“雨”“蝉”反衬其心境之“愁”与“苦”,即“愁于雨”,“苦却蝉”,观二句之意“于”、“却”二字却是互相通用的,言苦于蝉也。  相似文献   

3.
千百年来 ,国破家亡之痛 ,贬谪失意之愁 ,少妇闺阁之怨 ,亲人别离之绪 ,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怨愁自然成了我国古代文人感情抒发的重要内容。而在言愁的古词中 ,“柳”这一意象似乎特别受到文人们的钟爱 ,从而在中国词史上流下了许多有关的名篇佳句。“柳”作为一种审美意象进入文人作品 ,当然是借助情景相生这种传统的艺术手法。大致说来 ,有以下三种情形 :(一 )运用渲染烘托之手法 ,以愁景抒愁情。人遇悲心事 ,景暗万念灰。词人们也就常用灰色、阴暗凄凉的景物来表达心中的忧郁和悲愁。柳永是言愁高手 ,他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  相似文献   

4.
“愁”是一种内心的悸动.它夹杂着淡淡的悲哀和愁情。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份难以言说的“愁”,它会从你的心底莫名其妙地升起,说不清也拂不去。多愁善感的词人们总是敏锐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通过对风雨花草的吟咏,或寄家国之愁,或抒身世之感,或言儿女之情,或叹春归之忱,无不写尽一生的哀怨情愁。  相似文献   

5.
在时近世纪之交回顾中国百年来的文学历程,仿佛有点象把六十年视为一个“花甲子”,或者相信“五百年必有王者出”一样,难免使人有“为赋新辞强说愁”的味道。因为尽管科学已对宇宙的自然时间规律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但说到人类社会的历史时间周期,至今谁也心中无数。前几年有人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那是说中国的现代文学,其源流只有与以前的近代文学贯通起来,利弊得失才能看得较为清晰,并不意味着文学历史总可以百年来分段。人的生命可有自然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之分。与此相类似,人类社会虽然也以自然时间来表…  相似文献   

6.
我国封建社会处决犯人的时间定在秋后,叫秋后“大决”;清代古文家方苞的《狱中杂记》就有“每岁大决”的描述。那么为什么一定在秋后执行死刑呢? 原来我国封建王朝,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来牵强附会地解释自己所行政令是顺应天道的。《礼记·乡饮酒义》对春夏秋冬的解释是:“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仁之”;“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冬之言中也,中者藏也。”视春夏秋冬为万物生长收藏的一个过程。所谓的秋就是收敛、杀戮。一切用刑动兵,社稷之祭无不在秋后实行。其春季因“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629首词中,抒写各种愁绪的词竟达114首之多。他的“言愁”词常常借助婉约的手法,通过对闲愁难耐的长叹、儿女之情的喟叹、风雨花草的吟咏,寄家国之愁、身世之感,从中折射出其英雄失路、壮志未酬的悲叹。传统诗词中那哀哀怨怨的愁绪,被辛弃疾的爱国热情与豪放风格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象,变为“豪杰之愁”与雄浑悲壮的美学风格,是其豪放沉郁顿挫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忧患意识的倾泻,其情感郁结的核心仍在于“悲”。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2002,(Z3)
在古代诗歌的百花园中,“一”字句可谓是一朵争奇斗艳的奇葩。千百年来,它以姹紫嫣红、百态千姿的神韵,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同为言愁,唐代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宋代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各领风骚。李句将巨大的悲哀化作“一江春水”滚滚东流而去,足见愁得无穷无尽;“一江”以形写愁情,极富神韵。贺句一问三答,精警夸张,兴中有比,比无穷之闲愁,兴可悲的身世。这里的“一川”状愁之多,突现得似一望无际田野上的烟草。加上飞动的絮和如雾的梅雨,进一步渲染了气氛。俩人均借“一”字言愁,可谓异曲同工,极富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个人等众多原因,“愁”成为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字眼。古人写愁不仅手法多样,愁的内容和程度也各不相同;古代文人常借助流水、芳草、鹧鸪、寒蝉、秋雨等意象表达乡愁、闺愁、怀才不遇之愁、国破家亡之愁等。  相似文献   

10.
神话具有象征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为人类思维、社会行为以及文学艺术实践开拓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梅列金斯基认为:“神话因其固有的象征性,成为一种适宜的语言,可用以表述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永恒模式以及宇宙和自然宇宙的某些本质性规律。”?尽管如此,由于中国史官文化的发达,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密切,在先秦诗文中并没有太多神话记载。学界对于文学与神话的认识也多受此影响,扬之水先生指出:先秦之文,是由史中发达起来。  相似文献   

11.
文章欲从苏轼理趣诗与魏晋玄言诗的关系以及苏轼理趣诗的“理”与宋理学的区别进行探讨,来对苏轼理趣诗进行界定。对苏轼具体的理趣诗作分析,知晓苏轼理趣诗是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体。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的创作方式成为宋诗理趣诗的典范,也是理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汉乐府歌诗向叙事之演进,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是缘事而发。歌诗缘事抒情,抒情不离事由,在乐府演唱方式和听众娱乐趣味作用下,开始了向叙事的演进。二是即事而进。歌诗由抒情转为叙事,而形为叙事实为语调抒情,形成场面集中、对话演事、人影粗疏的特点。三是铺事而成。歌诗完成由抒情向叙事的质变,具有场面转接、铺陈夸饰、人物鲜明的特点,显示了汉乐府叙事诗的成熟。四是叙事而极。《焦仲卿妻》标志着汉乐府叙事诗跃升顶峰,这是文人模拟乐府叙事进而创造的结果。其结构严整、叙事出新、写人入心,取得重要艺术成就。而受到乐府演唱的制约,《焦仲卿妻》成为孤篇绝响,后继为难。  相似文献   

13.
"三言"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关于其中作品的成书时代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研究空间。《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一文,胡士莹和郑振铎两位先生认为是宋人话本,实则应为明代作品。首先,对前人提出的"宋人话本"说的研究观点提出质疑;其次,根据宋元明时期刑法制度的差异,"沙门岛"领土所属权的变化,证明这篇作品绝非创作于南宋时期;最后,根据"温州府"和"临安府"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进一步证明这篇小说为明代作品。  相似文献   

14.
北宋文人歌妓词具有独特的意蕴和审美价值,是解读当时文人心理的一把钥匙。因其内容所限,此类词本该是俚俗的,但北宋文人俗中求雅,不断提升其内在之质与外在之形。在内容上,文人们或专力突显歌妓优秀品质,或抒写真挚爱情,或寄托身世之感,通过这些开拓使其达到“神”变;在表现形式上,他们尽力使用雅语、典故,创造清新淡雅的意境,从而使其达到“貌”变。北宋文人歌妓词的“神”“貌”之变体现了北宋文人的雅化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5.
在北宋"尊杜""崇杜"特定文化背景下,诗坛盟主苏轼于"学杜"中,自觉结合自身坎坷的人生际遇,进一步发展了王安石尊崇杜甫人格价值的观点,注重对杜甫道德伦理价值重新进行改写、型塑和阐释,致使生前寂寞不彰的杜甫诗名在北宋日趋提升,并最终由诗人而史家、由史家而忠臣、由忠臣而圣哲,这一"圣化"的过程终于在南宋得以完成。随着杜甫"诗圣"地位的确立,他的诗便为宋诗创作、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参照和标准,成为宋代诗人追慕、仿效之典范。他们学"杜"而变"杜",最终形成足以与"唐音"比肩、独具一代特色之"宋调"。这也就是苏轼刻意"圣化"杜甫之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君毅认为宋明儒的心性论发展到王船山时达到了其内在逻辑的最高点,船山的心性哲学正是在宋明儒重内圣的基础上开出外王之学,心性、天道、治化融为一体,成宋明儒心性哲学的集大成者。简言之,若宋明儒的心性哲学为"心性—天道",则船山的心性哲学为"心性—天道—治化"。  相似文献   

17.
"欧苏"之称,自宋至今,经历代文论家推崇,已成为散文理论史上的专用名词。南北宋之际吕本中《童蒙诗训》之《文字体式》最早正式将"欧苏"并提。"欧苏"文代表成熟柔美的宋文,是平易自然的古文典范。"欧苏"又"和而不同",历代论者大体上有欧高苏低、苏高欧低、"欧苏"各具特色和否定"欧苏"四类意见。欧文纯正,苏文性灵,他们以其胸怀和才性,共铸宋文双璧,显示"不同"魅力,凝成"和"之力量,有力延续古文之气脉。  相似文献   

18.
今日的杏花村文化现象都与托名杜牧的《清明》诗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在唐宋文学中的诗意延伸。据考察,"杏花村"词组在今存唐诗中出现过3次,在宋诗中出现过17次,在宋词中出现过4次;"杏村"在宋诗中出现过3次。这27个杏花村除了南宋方回诗中一个"杏村"是实指外,其余全是虚称,则《清明》之中的"杏花村"也当是虚指。学者从目录学、诗韵学、诗歌风格学等角度曾经怀疑过杜牧对《清明》诗的著作权,此外,若从诗意传承的角度去看,《清明》诗也不可能为杜牧所作,它只能产生于两宋之间。南宋以来的个别词选中录有一首署名北宋宋祁的已经化用了《清明》诗意的词《锦缠道·春游》,但至少有四点理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斡腹”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3世纪蒙古铁骑的赫赫武功与蒙古汗国的辽阔版图,可以说与“斡腹”密切相关。“斡腹”本为蒙军作战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战术,后演变为蒙古汗国前四汗时期征服西夏、金朝、南宋的总体战略。此战略有一个假道西夏灭金,假道西夏和南宋灭金、假道大理灭宋、假道大理和安南灭宋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宋小说已深入到大都市、小市镇的市民日常饮食生活中,使其具体、直观呈现并形成了系统,像酒楼茶肆等题材,对后世文学影响甚巨。以《东京梦华录》为代表的城市日常生活笔记文学,为宋代饮食文学构筑起一个平台,使宋代城市市民日常饮食生活独立出来。宋小说笔记的饮食生活内容已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并互相融合,从而构成了宋代乃至宋之后无比生动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