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是以佛教唯识宗的哲学为基础的 ,他通过对唯识宗的分析 ,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 ,并以此作为评判西方、中国、印度三大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除了用唯识宗的哲学建立起一套理论体系之外 ,梁漱溟还将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从性质上做了根本的区别。他认为西方哲学的研究在于求知 ,而佛教哲学的研究在于求无知。因此 ,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为根本不同的哲学。梁漱溟崇尚佛教唯识宗的目的 ,旨在宣扬直觉主义。因为在他看来 ,只有直觉才能认识宇宙本体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的文化观是建立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佛教的唯识学以及中国儒家哲学基础上的。他的文化观是中西印三个路向的文化观。即认为,人类文化分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的文化观是多元化的文化观。他强调传统文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但忽视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西方与现代之间--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反思 ,我们看到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建立的中国哲学学科从一开始就是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基础的 ,在传统、西方与现代之间中国哲学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 ,这一状况延续至今。中国哲学是否具有“合法性”的争论深刻反映了中国哲学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以及同西方哲学之间存在的纠缠不清的关系。在当前中国哲学的研究中 ,我们必须实现研究方法的转变 :一方面要破除旧方法的束缚 ,回到传统 ,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本原 ;另一方面也要同西方哲学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对话的基础是要建立起中国哲学自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不是专门的政治学家,谁也不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梁漱溟的指导思想看待.但身处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并受马克思主义群体无意识哲学环境的影响,在借鉴和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中.梁漱溟把自认为可以接受的原理和观点,作为思考和研究中国文化的方法。对此,我们可以从梁漱溟晚年完成的《人心与人生》中看到这一点,也可以从他的主要著作中概括出他的辨证文化观。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虽然在世界观上坚决反对佛道的虚空灭寂论,但在认识论和知识论上却全面吸收了佛教法相唯识宗的思想,其对"能所"范畴的改造,对"现量"观的创新,都丰富了中国传统的认识论,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佛学的思想资源,他的认识论不可能达到中国古代哲学的顶峰.  相似文献   

6.
程强 《唐山学院学报》2013,(4):14-18,38
在西方主流哲学,所谓的客观性并不是在意识之外有一个独立存在,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存在因为不在意识中,故不需要探讨,也不能纳入哲学视野,所谓的客观性只是主体给予现象世界的,它属于主体的范畴。作为西方哲学的另类,马克思哲学则偏重于经验常识,在他看来,客观存在本身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哲学前提,无需加以讨论。与此相反的,认识的客观性问题不是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大主流哲学的话题,除了佛家的唯识宗讨论认识论,儒家与道家对此都全无兴趣,它们的哲学也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就提醒我们,中西哲学的比附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哲学和原始儒家的宇宙观,共同促进了梁漱溟生命本体论的形成。他把"生命"看作世界本原,"生命"—"意欲"—"我"的内在关联构成其生命本体论的基本进路。梁漱溟对宇宙本体的探索与研究,体现了二十世纪之初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辨。从一定程度上讲,生命本体论成为解构梁漱溟哲学体系的一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的思想受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很大。柏格森生命哲学注重主体的直觉体验。倡导直觉高于理性,他将人类生命现象神秘化。梁漱溟吸收、延用了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把直觉看作是沟通生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唯一通道。用“直觉”来阐释孔子“仁”学,为其现代新儒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在西方哲学史上建构了一个庞大的思辨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他的哲学本体论。哲学本体论的构筑不仅总结和综合了古希腊哲学的全部优秀成果,而且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探索和研究亚里斯多德哲学本体论构成的逻辑思路,对深入研究西方哲学无疑有重大意义。 一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童年,虽然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  相似文献   

10.
对佛教和西方哲学有我—无我观念的比较是当前比较心灵哲学的热点和重点.佛教关于“自我”的思想中既包括具有解构主义色彩的无我的方面,同时又包括具有辩证色彩的有我的方面.作为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分化的产物,比较心灵哲学用心灵哲学的名相概念解读和重构佛教的有我—无我观念.在比较视野下对有我—无我问题的研究发现:在佛教和西方心灵哲学中,自我被给予了大致相同的现象描述,而对被描述的这种自我的实在性,它们分别以各自的方式予以否定.因此,西方心灵哲学和佛教在自我问题上殊途同归,都坚持主张“无我”,认为“自我”仅仅是人们的构造和幻象.  相似文献   

11.
“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中一些概念、范畴不好理解,于是中土僧人便以老庄的术语模拟和解释佛教教义,帮助一般人了解佛教的基本内容,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本土固有的经典解释外来的教义。但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是要以西方哲学的概念体系以及理论框架来研究分析中国本土的经典和思想,也就是像人们所说的,如果不借用西方哲学的概念语言,自己的传统反而不容易理解了,这与传统的“格义”方向相反,所以我们称之为“反向格义”。我提出“反向格义”的目的主要是唤醒一种自觉意识,就是说我们不能避免用西方的语言、西方的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宗教观经历了从以佛教释宗教、以道德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的嬗变;而冯友兰早年主张以诗歌释宗教,后来力主以哲学代宗教。他们都深入探讨了宗教的内涵,认为儒学非宗教。然而,他们的宗教观亦存在很大差异:在宗教思考方式上,梁漱溟重直觉,冯友兰重理性;在对宗教地位的认识上,梁漱溟认为宗教在人类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冯友兰认为哲学高于宗教;在对宗教的未来走向的认识上,梁漱溟前后观点并不一致,冯友兰则认为哲学在未来将取代宗教。他们对宗教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看待宗教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13.
西方哲学的传统是追求绝对真理,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以社会历史领域的科学研究为出发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既保留了传统西方哲学关于哲学的有价值的看法,又把哲学研究真正放到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扬弃,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传统西方哲学是一种理性思辨的哲学形态,这与注重体验直觉的中国传统哲学在认识方式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然而,由于近代以来理性思辨的哲学传统带给了西方哲学甚至整个西方社会以巨大的困惑,西方出现了人本主义非理性思潮,在认识方式上它有着一些和中国传统哲学相似或相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我校政教系谢庆绵同志早在1980年起就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西方范畴史初探》的总题目连续发表了7篇系列论文,开创了对西方哲学范畴史的研究。他的26万字的专著《西方哲学范畴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今年7月同读者见面。其间,他还招收培养了“西方哲学范畴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并先后应邀到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讲学。  相似文献   

16.
情志教育是与知识教育根本不同的一种教育。与知识教育相比,梁漱溟认为情志教育更是根本的,其目的是着眼一个人的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路。梁漱溟把情志看作生活本身,把情志教育看作对生活的调顺和培养。梁漱溟的情志教育主要包含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梁漱溟通过对情志教育之论述,向现代教育提出了相当重要的课题,同时提供了重要的解答思路。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人物,他以“特立独行、一代直声”饮誉后世,在学术思想上,他自认思想的根本是儒家和佛家,从他为什么会信佛和他对印度佛学研究的贡献及对于儒佛异同的比较等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梁漱溟佛学思想不只是他终身服膺的一种思想学说,也是他一生践履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8.
重审西方哲学背景是中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它意味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研究超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而与西方哲学学科相交叉、渗透,意味着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西方哲学发展史的进程中加以考察,而且意味着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要研究西方哲学传统本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西方哲学流派进行比较,使它们相互“对话”。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对待西方其他哲学流派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重审西方哲学背景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整个8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90年代后为第二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研究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近代哲学的关系问题上;90年代以来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在重新评价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学者们围绕是否应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究竟应该从现代西方哲学中吸收哪些合理因素、西方现当代哲学对于近代哲学究竟有哪些继承关系等问题展开研究并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争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西方传统哲学中产生出来,它通过质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都属于现代哲学,它们既有共同的理论特征,又有根本的原则性区别。本文通过分析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来阐述其关系,并比较了两者各自的优缺点,从而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在相互批判、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各自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德国古典哲学对现当代西方哲学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就其影响的广度而言,德国古典哲学所包含的不同体系以及不同体系的不同方面,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不同流派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就其影响的深度而言,可以说德国古典哲学规定了现当代西方哲学讨论的根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德国古典哲学作为传统是活生生的,它通过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刺激作用而构成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强调现当代西方哲学之实现了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时,必须充分注意到两者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