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微纳米SiC颗粒进行表面修饰处理,采用电刷镀技术制备微纳米SiC—MoS2/Ni基复合刷镀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研究微纳米SiC和MoS2的含量对镀层形貌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液中加入经表面修饰的微纳米SiC颗粒可以提高镀层硬度;同时在干滑动磨损试验条件下,微纳米SiC—MoS2复合刷镀层具有良好的耐磨减摩性能。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热合成法,无需任何添加剂,以NaVO3溶液和Bi(NO3)3·5H2O的硝酸溶液为反应物。在90、120、150、180℃下合成了不同纳米钒酸铋粉末。利用XRD、SEM等手段研究了反应温度对产物结构及形貌的影响。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纳米Bi-VO4材料。由SEM照片可以看出:不同温度下BiVO4的形貌不同。  相似文献   

3.
采用磁控溅射(Sputtering)方法在Si(100)上成功生长了Al2O3薄膜,并以此为衬底,实现了ZnO薄膜的低温准外延生长。通过ZnO薄膜的表征。表明,ZnO薄膜能在Al2O3过渡层上沿c轴准外延生长,采用适当的Al2O3过渡层后,其电学性质也有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利用硝酸锌和偏钒酸钠为原材料,对制备纳米钒酸锌进行了研究,具体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ZnV2O6、Zn2V2O7两种产物;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对合成的钒酸锌材料表面形貌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5.
对于在额仁陶勒盖银矿中发现的X矿物本文用电子探针获得其化学成分(重量%):Pbo(27.20),AS2O5(14.69),FeO(28.41),CaO(0.07),P2O5(0.17),ZnO(0.18),Sb2O3(0.23),CuO(0.25),K2O(0.56),SO3(13.61),Al2O3(0.67),SiO2(0.06),合计(86.10)。X衍射主要谱线1.499(12),1.979(16),2.243(16),2.267(39),2.308(8),2.374(8),2.541(21),2837(82),2.972(26),3.078(100),3.536(17),3.671(38),5697(27),5.972(75)。这些结果证明了它是砷菱铅矾,在我国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提高CaAl2O4:Eu^2+,Nd^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通过掺杂制备了发光性能更好的(Ca1-xSrx)Al2O4:Eu^2+,Nd^3+、(Ca1-wxZrx)Al2O4:Eu^2+,Nd^3+和CaA12O4:Eu^2+,Nd^3+,Ce^3+荧光粉。  相似文献   

7.
TiB2、TiC等粉体对铝基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增强作用。本文采用自蔓延技术利用工业级TiO2粉、Al粉和B4C粉制备TiB2-Al2O3-TiC复合粉体,进而采用搅拌铸造法制备了质量分数为0、3%、5%、10%和15%的TiB2-Al2O3-T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枉径为0.5μm Al2O3和粒径为44 μm的SiC粉末为原料,采用无压烧结法制备Al2O3--SiC复合陶瓷,并研究了微米SiC顿枉的含量对Al2O3-SiC复合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样品的抗压强度,维氏硬度和体积密度等表征,得到如下结论:随着SiC颗粒含量的增加,复合陶瓷的抗弯强度(115.02Mpa~65.27Mpa.)和体积密度(3.34g/cm3~3.03g/cm3)均下降;硬度有最小值(162.56Mpa)出现.  相似文献   

9.
王乾  汤小东 《大众科技》2006,(3):62-62,61
锌镀层的使用寿命取决于镀层的耐蚀能力,为达到提高其耐蚀能力目的,文章探讨了纳米CeO2/Zn金属基复合材料在锌镀层中的应用,并从其应用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叶宏明  杨辉  包绍华 《科技通报》2006,22(3):420-425
以无机铝盐为先驱体,六次甲基四胺为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铝粉体,将纳米氧化铝粉体应用于薄胎厚釉青瓷瓷胎中,研究了粉体对青瓷瓷胎的增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干凝胶在980℃基本上转变成-αAl2O3,1250℃可与瓷土中SiO2形成增量莫来石,使薄胎在烧成冷却过程中抗厚釉拉裂性能得到提高,胎釉热膨胀系数的失配使釉面形成开片,修饰美化青瓷。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两种方法:甘氨酸-硝酸盐法和新型的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级的钙钛矿型氧化物Ba0.5S.5C.8F.2O3-δ(BSCF)。所得到的BSCF粉末的结构和表面形态采用XRD和SEM表征,结果表明得到的BSCF粉末均呈现纯的立方钙钛矿结构和多孔的结构,平均粒径分别为15.6和53nm,均在纳米量级。将由这两种方法制备的BSCF粉末用做IT—SOFC的阴极,在650℃分别获得了1.28和1.24W/cm2的功率密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在超高Al2O3的条件下,炉渣中的MgO/Al2O3和Al2O3含量对高炉炉渣脱硫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炉渣中的MgO/Al2O3控制在0.65~0.75之间,Al2O3含量控制在18%左右,最高不宜超过19%时,炉渣的脱硫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双干涉吸收膜系结构设计在不锈钢基片(SS)和铜基底表面制备了MoSi2-/MoSi0-Al2O3(高体积分数金属填充因子层(HMVF))//MoSi2-Al2O3(低体积分数金属填充因子层(HMVF))/Al2O3选择性吸收多层膜,通过摸索不同的基底、各层厚度匹配,不同体积分数对选择吸收的影响及制备工艺优化获得最佳的太阳能吸收率为0.94,红外发射率为0.08。该膜层经500℃真空退火后吸收率和发射率没有明显变化,表明陔涂层在该温度下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浸涂法制备薄膜型纳米TiO2催化剂,在主波长273.5nm的紫外灯光照下对降解敌敌畏(DDVP),敌百虫(DEP)和乐果有机磷农药的降解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效果较好,而投加氧化剂可提高降解速度,但与氧化剂的种类和投加量有关。各种农药降解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DDVP>DEP>乐果。  相似文献   

15.
以硝酸锌(Zn(NO3)2.6H2O)和氢氧化钠(Na OH)为主要原料,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纳米片状、管状氧化锌(Zn O)晶体,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产物晶体进行表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粉体表面形貌和粒径。结果表明,在150℃时结晶性最优,可以合成出粒径约200 nm,厚度约10 nm的片状Zn O才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片状的Zn O有逐渐转变为管状的趋势。通过添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调节氨水与乙醇的比例,发现片状Zn O发生明显卷曲,实验结果为管状Zn O纳米晶的制备乃至未来的应用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6.
八钼酸哌啶鎓盐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钼酸钠(Na2MoO4.2H2O)、哌啶(C5H11N)为原料,在水中合成了电荷转移盐,并在硝基甲烷(CH3NO2)中重结晶得到电荷转移盐(C5H10NH2)3[HMo8O26].3H2O。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光谱、热分析等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初步表征。红外光谱显示固态时标题化合物的八钼酸根与有机基团间存在相互作用。热重研究表明标题化合物的失重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纳米硒对断奶仔猪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纳米硒和亚硒酸钠2种硒源分别以0.1、0.2、0.3、0.4、0.5、1.0mg/kg6个硒水平添加到基础日粮中,配制成12种试验日粮,基础日粮作对照,研究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对仔猪生长和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1)亚硒酸钠添加浓度在0.2~0.5mg/kg硒添加水平范围内仔猪生长性能处于高峰平台,1.0mg/kg硒添加水平仔猪生长性能显著低于0.2~0.4mg/kg硒添加水平。纳米硒添加浓度在1.0mg/kg,仔猪生长性能仍然保持在高峰平台。硒源添加浓度在0.1~0.3mg/kg时,亚硒酸钠和纳米硒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硒源添加浓度在0.4~1.0mg/kg时,纳米硒组仔猪生长性能显著高于亚硒酸钠组。(2)硒添加浓度在0.1-0.3mg/kg时.两种硒源对血清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含量、抗体生成细胞数、巨噬细胞吞噬率、天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硒添加浓度在0.4~1.0mg/kg硒时,纳米硒组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亚硒酸钠组。(3)硒显著提高了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含量,两种硒源和硒添加水平对之没有显著影响。上述结果提示.纳米硒的Weinberg剂量-效应的最适剂量范围宽于亚硒酸钠.对仔猪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波长为532nm的纳秒激光脉冲,通过Z-scan技术研究了Fe3O4纳米粒子在不同光强下的非线性吸收特性,随着光强的增加,开孔Z—scan由饱和吸收为主转为反饱和吸收为主,在高光强下,表现出了优良的光限幅性质。分析结果表明,Fe3O4纳米粒子的限幅机制主要是由于非线性散射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在磁性Fe3O4纳米粒子存在下,利用烯烃聚合后过渡金属催化剂α-二亚胺钯在温和条件下催化环戊烯原位聚合,通过聚环戊烯(PCP)在磁性纳米粒子表面原位异相成核结晶,成功获得一系列PCP包覆磁性Fe3O4纳米粒子。分别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技术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CP已成功包覆于磁性Fe3O4纳米粒子表面,所得复合型磁性纳米粒子仍具有较好的磁性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n—Sic/Ni—P复合电刷镀技术的研究,将纳米颗粒材料和复合电刷镀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配制n—Sic/Ni—P复合电刷镀液,优化普通电刷镀技术的工艺参数,制备含有纳米颗粒、性能优良的复合镀层,并分析该镀层的组织结构、显微硬度等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