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么几个看来简简单单的数字,竟然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魅力,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作,令人回味不已。人们耳熟能详的“数字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短短的20个字中,就有10个数字,寥寥几笔,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由于这首诗明白如话,朴实有趣,朗朗上口,不少人都教自己刚开始学话的幼子背诵。明朝布衣才子徐文长有过一则数字诗趣闻。有一年冬日,他踏雪孤山,见放鹤亭内一群秀才正在借酒赏梅,便上前求饮。秀才…  相似文献   

2.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诗中都忌讳使用重句.在一首诗中,也很注意少使用重字或不用重字。如果一首诗里重句复字多了,诗味也就不浓了.但是,有的一首诗中重字较多,由于重字组合得巧妙,读起来倒也自然流畅,有趣有味.相传清代乾隆皇帝有一幅《百鹅图》,他让众臣在画上题诗.别的大臣都不敢下笔,唯独纪晓岚挥笔而就:“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食尽皇家千种禄,凤凰何少尔何多”.28个字的一首诗,重复的“鹅”字就有10个.前两句用宇重复,毫无诗味,但是末尾一句成了“压轴”句,表露了作者喜爱凤凰的思想倾向.传说清代有位文…  相似文献   

3.
宋朝理学家邵雍写有这样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短短二十个字,按顺序嵌入了十个数字。描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的意境,有时会在一个顿悟中获得。 执教高中第三册《沁园春·长沙》,对“鱼翔浅底”的“翔”字,我忽然想起郭沫若的一首诗,便有一种“顿悟”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词鉴赏应该包括鉴赏和评论两个方面。要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具备一些基本常识和基本概念。一、明确诗歌的“诗眼“”意象”“意境”古人作诗词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即为“诗眼”。如:“悠然见南山”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人在作诗的时候常常将数字运用到诗中。最常见的入诗的数字是“一”。“一”虽说是个数字概念,其实,把“一”字恰当地运用到诗文中,会产生美的艺术效果。先看元朝无名氏的小令《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失题》: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通过22个“一”字不断重复,反映出人生虚幻的凄苦。其写法奇特,而以通俗的口头词语取胜。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时,曾为宫廷画家卫贤所作《春江钓叟图》题词二首:“浪花有意千…  相似文献   

7.
在唐诗中,为达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效果,诗人们十分注重对字、句的锤炼,所以就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由此可见,一首诗的形成是经历了重重推敲与考量的结果。在诗中讲究炼字,是使全诗意境上升的一种重要方法。王国维认为意境是诗词之本,“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所以,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之友》2004,(3):63-63
在数字诗中,一般每句诗中都含有数字,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可同可异,可实可虚。这些数字,与其他文字有机融合,浑然一体,富有奇妙的表现力。有这样一首五绝:“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短短四句诗中,依次嵌入了从“一”到“十”这10个数字,占了全诗篇幅的一半,由于数字的交融,使全诗轻轻俏俏,洒脱伶俐,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写意画。唐代诗人王建的《古谣》又别开生面:“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其中“一”字四次间隔使用,形式灵巧而特殊,富有音乐的节奏美,把乡村雨后景象写得…  相似文献   

9.
《绝句》是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幅春天充满生气的意境深远的画面。针对这首诗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一、自学古诗 ,引导学生想象图画 ,体会意境。学生读诗自学 ,通过自学弄清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都在什么地方 ,对这首诗有个大致的了解。二、通过“画诗” ,理解诗句 ,体会诗情。1 .出示前两行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时我问 :“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然后 ,我在黑板上画出了柳树和蓝天 ,问 :“你能画出黄鹂和白鹭吗 ?”学生一听 ,纷纷举手。我让…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课本中共精选了八十多首古诗。这些诗蕴含着意境美、语言美,也是训练口语的好教材。我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古诗加强低年级学生口语训练,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美,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一、品词折句训练我国古代的诗词,很讲究炼词、炼句。这就是所谓的“尺幅千里”。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四句诗中“生”“挂”“下”“疑”,四个动词恰到好处、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飞流瀑布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四个动词去揣摩诗句,在练说中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师:“日照香炉生紫烟”,从诗句中的“生”字你看到了什么景…  相似文献   

11.
边塞人喜读边塞诗。唐代边塞诗中,最脍炙人口的是首推王之涣的《涼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诗并不费解,然而有趣的是,这首诗的开关四字,又作“黄河远上”。两种异文并存,这四个字,今天已经很难根据底本断其是非真伪,而只能根据诗中的情理意境判其优劣高下了。于是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艺术鉴赏中,展开一场颇为有益的论争。  相似文献   

12.
刘兴 《教育艺术》2004,(2):24-24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一首抒情小诗。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关键是作者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诗中的“我”骑马游历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她”痴痴盼望着“我”的归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  相似文献   

13.
数字诗赏析     
你看过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吗?里面有一首描写落花的小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这首诗一共28个字,其中有12个是数字,“一蓑一叶舟,一枝竹竿一条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江秋。”本首诗,用了9个“一”字描写月夜垂钓的情景。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这首古诗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学习数字。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古诗。2.用听读识字及猜字的方法认字7个。3.认识、会写笔画横、竖,知道字的笔顺:先横后竖、先上后下、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会写“一、二、三、十”四个字。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与人合作、互帮互学的品质。教学过程一、以图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投影)小朋友们,这幅图画美吗?你觉得什么地方美?(3~4个学生说)2.在宋朝有个名叫邵雍的人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便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山村”。(板书课题:山村)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请小朋友们听老师读一遍这首诗。谁…  相似文献   

15.
被清人誉为“晚唐翘楚”的诗人杜牧,是一个擅长各种诗体的多面手。在他一生留下来的三百多首诗歌中,成就最高是他的七言绝句。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选入初中语文第二册的《江南春绝句》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清人薛雪的《一瓢诗话》谓好诗应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江南春绝句》就是这样的好诗。我们看诗的一二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短短十四个字,精当、生动地描绘了广袤无垠、坦荡富饶的江南原  相似文献   

16.
凡是优秀的文艺作品都讲究意境。我们读到一首好诗,看到一幅好画,常常会赞叹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就是评价艺术意境的形象化说法。没有意境,或者意境有欠缺,就不能成为好作品。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也有人干脆说是“诗与画”一致所造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  相似文献   

17.
在教完1 ̄10后,教师可向学生讲一些简单的、用数字写成的诗或对联,巩固学生对数字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宋代理学家邵康节一首写山水的诗,将“一”至“十”这10个数字嵌入其中.清朝时期有个穷秀才过年时,在自家门口贴了这么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对联的上联缺“一”,意思是没有衣服;下联缺“十”,意思是缺少粮食;横批上没有“东西”,意思是一无所有.秀才把自己的贫寒生活,通过数字巧妙地表达出来了.数学与语文方面的知识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字的妙用.…  相似文献   

18.
数字妙诗     
数字从一到十不仅用于记账、计量、表次第,而且也可入诗。经诗人们匠心独运.巧妙地连缀安排,它们一个个会变得活泼生动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宋朝理学家邵康有这样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作者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从一至十这十个数词,给我们描绘了旅途风光。展示出了一幅朴实自然的乡村风俗画。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在对故都北平秋景的描摹中创造出了一种深沉幽远的意境。阅读这篇散文仿佛是在欣赏一幅美妙脱俗的画,品味一首清静悲凉的诗。《故都的秋》的意境美就美在它是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艺术境界,探讨它的意境美无疑有助于我们纵深地认识它的主题内蕴。  相似文献   

20.
此“床”非彼“床”李白的《静夜思》虽然只有平淡无奇的20个字,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这首思乡名曲“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然而,现在有不少人,甚至权威的唐诗鉴赏书籍都误解了全诗的第一个字———把“床”理解成了睡觉的“床”,从而歪曲了诗的意境。“床”,在这首诗中既不是卧具,也不是坐具,而是《康熙字典》和《辞海》中的解释:“床———井干也”,也就是井的围栏。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家宅。“井”就是家园,就是故乡,成语“背井离乡”就是这个意思。这样,“月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