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营造和谐党群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营造和谐党群关系关键在党。要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提高党的战斗力、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以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拥护和爱戴,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事业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掌握自己的命运”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推翻一切剥削制度。为此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唤起民众的自觉意识和奋斗精神。“掌握自己的命运”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10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走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根据中国国情,立足中国实际,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此过程中,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与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坚持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党群关系关乎执政党生死存亡。列宁对党群关系的重视与维护是布尔什维克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而斯大林及其之后的继任者们对党群关系的忽视与践踏使苏联共产党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了苏联共产党垮台的重要诱因。以苏联共产党为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要将党群关系置于重要高度,加强民主政治建设,锻造群众的政治认同感、利益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培育执政优势,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是任何一个政党取得政权 ,并实现成功执政的最根本基础。党群关系从本质上看 ,不仅仅是党的工作作风问题 ,更重要的是党的执政方式科学不科学的问题。共产党要密切党群关系 ,关键要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 ,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5.
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是任何一个政党取得政权,并实现成功执政的最根本基础.党群关系从本质上看,不仅仅是党的工作作风问题,更重要的是党的执政方式科学不科学的问题.共产党要密切党群关系,关键要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执政党的合法性并不在于执政党的地位本身,而在于执政党广泛的、坚固的群众基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群关系的状况良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遭受失败。党群关系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兴衰。面对新世纪,党要把党群关系作为党的建设的晴雨表,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保证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毛泽东同志早在50多年前就在《为人民服务》这一著名讲演中作了明确回答:“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既是共产党人的宗旨,也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价值观。正是坚持这个宗旨和价值观,中国共产党才能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人认为,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是矛盾的、对立的,为人民服务在市场经济中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那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共产党人还要不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价值观?要怎样坚持?弄清这些问题,对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党的纯洁性,提高党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围绕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方式问题,提出了党“总的领导”的思想。具体表现为:坚持党的领导,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先决条件;注重运用党“总的领导”的方式、方法;加强监督确保党“总的领导”的政治方向和贯彻落实;培养各条战线高素质干部,提高党“总的领导”水平;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巩固和加强党“总的领导”。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列宁关于党“总的领导”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和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成立86年的历史经验表明: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党的政治优势;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才能赢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党的领导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这就决定党要实现、维护、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认识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有利于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相似文献   

10.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立法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题中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涵。为此,需要对中国国情下党领导立法的若干基本问题作出理论深化和实践总结,以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党对立法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国。文章立足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从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党领导立法的原则、特点和途径,构建和增进党与人民代表大会间的和谐关系,完善党对立法的领导等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党的领导。党政分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党政分开有助于推进依法治国;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战略部署。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民主到人民民主再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呈现出“政党领导民主”的发展逻辑,具体而言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过程人民民主紧紧围绕“遵循逻辑起点、掌握历史主动、贯彻战略要求”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肩负领导人民民主的历史使命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的逻辑起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历史大势,掌握领导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主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开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境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扬民主相统一,探索民主新路和勇于自我革命相结合,健全制度体系和提升民主效能相促进,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赢得执政地位在于其先进性。坚持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处理好执政地位与执政能力的关系、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执政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十大历史经验之首。要深刻认识这一基本经验,既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来深刻把握党的领导的思想内涵、政治本质与理论逻辑;也要结合党的领导的理论与实践来深刻把握党的领导权,正确认识党的领导权与执政权之间的密切关系;还要深刻认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内容、实现机制与时代要求。总结百年来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与实践,可得出六点基本启示:坚持党的领导,必须牢牢掌握党的领导权、以健全的领导制度体系作保障;党的领导方式具有多样性,是直接方式与间接方式的有机统一;要长期保持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必须实行“双轮驱动”,既要通过党的组织体系密切联系群众、实现党对人民群众的政治领导,也要有效行使执政权、通过依法执政来有效治理国家;在任何时候,坚持与加强党的领导,既不能“以党代政、包揽一切”,也不能用党的“执政权”代替“领导权”,更不能“以政代党”等等。  相似文献   

15.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着党是领导一切的。作为关系国民整体素质和国家长久发展的教育,应当也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也必须体现出党的领导,也就是说,"党的领导"教育必须贯穿到所有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党建总要求的政治原则。贯彻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必须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不断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以提升执政本领为核心要义、不断提升党的领导能力,以坚持人民立场为根本遵循,不断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列宁晚年在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党的建设提出了“适应群众”、划分党和苏维埃的职责”、“加强集体领导和监督”等原则,反映了共产党从领导人民革命到领导国家建设的地位变化所产生的调整党同领导对象关系,以及加强党的民主制度建设的客观要求。它启示我们,在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关系,把巩固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思路逐步转变到强化执政意识的轨道上来,形成作为领导党的主体性与作为执政党的客体性相统一,以及承担改造社会的无限责任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有限责任相统一的意识;同时要正确处理党的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思路集中到加强党的民主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来。  相似文献   

18.
和谐党群关系的科学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在统一: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人民对党领导地位的拥护内在统一;党的执政理念和人民的需求内在统一;党的执政绩效与人民共享执政成果的内在统一。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反之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党群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基石;协调多元利益,维护群众利益,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核心;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得到集中体现。“人民至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的价值属性与显著优势,是新时代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归依。为此,可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群众路线的制度化建设等维度,把“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资产阶级政党的分水岭,它既是我们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很基.党章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时时刻刻,一言一行,都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