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校本课程发展是一个由"回应"走向"自觉"的过程。从思想理论、知识伦理、课程实践三个方面来考察校本课程发展之源中的"回应"之由,校本课程发展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与发展层面上理应做出"回应","回应"为后来的"自觉"集聚能量,人员因素、学校文化与支持系统支撑起了"自觉"的基础。由"回应"走向"自觉"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发展提升理论、推进实践与文化再生。  相似文献   

2.
公民参与的缺失是我国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本文基于网络公共领域理论,对北京市三环新城社区公民网络参与的运行机制及意义进行了分析。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治理各方都有建立一个便捷、有效的沟通平台的需求,这一平台是作为网络公共领域的网络社区,其形成的前提条件是:社区精英的倡导与发起,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认同与回应。在网络公共领域上,社区治理主体能够平等沟通,就社区公共事务的解决,应理性协商,达成共识,进而催化了社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正>社区不仅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市各项工作的承接点,也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点、社会稳定的保障点,更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立足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重要地位的日渐凸显,加大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探讨社区思想教育的新思路,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一、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油田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着油田的社会文明程度,关系着习总书记走群众路线思想能否在油田真正落到实处。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为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保驾护航的重要任务,必须得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大学城的兴起,高校在地理位置上趋向集聚,周边社区环境也发生着复杂的变化,为高校的发展和社区的建设提供机遇与挑战。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高校———社区"互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探讨大学城建设背景下,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现状和问题,以期寻求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文化回应性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注重学生情感需求的满足以及家、校、社区之间的合作.在教学主体观方面,文化回应性教学主张尊重人格,承担责任;在教学文化观方面,主张文化平等,注重多元;在教学实施观方面,强调探究,注重生成.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教育机会均等化,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发展学生的潜能.文化回应性教学对于学生个人文化经验的处理、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以及保持与家长和社区的紧密联系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6.
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高校是重要的文化集聚地,政府是社区建设的指导者,三者有机结合可以促进社区文化建设,进而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实现三者合作共赢。通过探讨三者的合作途径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社区学院以针对社区需要、服务雇主、满足学生意愿享誉全球。其专业设置灵活而又有针对性,反映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向。为了及时反映美国社区学院专业需求的变化,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ACC)定期对美国社区学院获得学分和无学分的热点专业进行调查。2000年,AACC 向1100个社区学院发放了调查表,有205个学校给予了回应,回应率为19%。在分析中,除学分与非学分的划分外,还将相关专业归并为学科领域(fields of study)进行研究。笔者拟结合 AACC 的报告数据,就其中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我们了解和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办学和教学的经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将在今年年内划定"师德红线",我为这个消息喝彩!首先,"师德红线"的划定,为能在浮躁的社会中坚守教师道德底线筑起了防洪堤,有效回应了社情民意,让社会看到了教育部门的作为!其次,"师德红线"对规范教师行为,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甚至促进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有着积极作  相似文献   

9.
一校多区、研究生扩招、后勤社会化造就了相对独立的研究生社区。社区是学生课余活动的主要空间,也是思想问题“多发地带”。数千研究生集中在一个社区,各种思想产生的集聚效应不可忽视,因此社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亟待加强。由于学生与社区管理机构在行政和组织上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所以社区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以思想政治工作为龙头,实行条块结合, 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10.
为了积极回应社会上的"三点半难题",长沙市廖家湾社区对此"难题"给予了解决方案——四点半课堂。"四点半课堂"是具有该社区特色的意在弥补小孩放学后与家长下班前的时间差,笔者欲通过对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家长的实地访谈,了解这一社区机构的现状,从而掌握该社区运行此模式面临的问题,为将要实施的社区提供参考建议,更好地发挥社区在社会服务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欧洲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分析欧洲政治认同.必须考虑到其内在的社会历史等因素.由于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尤其是社会理性多元化的现实,使得正在构建中的欧洲政治认同难以成为欧洲整体社会的主体认同.  相似文献   

12.
在今天,网络已成为社会舆情最集中、最活跃之地,而网络舆情的爆发常与快速更新的网络新词汇相联系,因为,网络新词汇总是产生于社会热点事件之中;并且,事实证明,网络语言有着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的强大渗透力和影响力。显然,网络新词已经成为研究舆情信息的重要内容。所以,加强对网络词汇的研究,及时根据网络新词汇,准确研判网络的舆情动态,从而确保在第一时间对网络的热点、焦点与敏感话题作出反应,对于提高网络舆情的监控分析和预警能力,进而提高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社会的稳定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网络新词汇的产生与使用及其与网络舆情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廉政建设面临着诸多困境,党和政府也强调大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机制建设,并相继出台了抑贪反腐的部分举措,但其效果不尽人意。除了制度机制的原因外,缺乏广泛的、行之有效的舆论监督也是原因之一。微博作为民众参与社会民主建设、廉政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的大平台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可使中国百姓成为抑贪建廉的主体和舆论监督的直接参与者。加拿大某报也形容"中国微博正从单纯的社交工具变身成为舆论监督利器"。微博活力根系推进社会廉政建设已成为社会法制建设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器是伴随着“社会”这一管理体系的设置与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社会公器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批判的公共性、公开性和多元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结合等方面。社会公器具有协调服务、稳定社会秩序和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等功能。新闻媒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公器,既是一个公共信息传播的载体,又是舆论载体。新闻媒介通过与民间舆论场的重合、互动,构成了现代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有效机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新闻媒介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5.
张会杰 《复旦教育论坛》2012,10(2):66-70,81
教育舆情是指在公共空间中传播的针对教育问题的公众话语与民意表达,反映着特定时期和地域内较为普遍的社会认知及感受.清华大学“真维斯楼”舆情中,舆论的视野局限与立场的泛道德化倾向明显,不当认知与合理诉求交织显现,公信力场域正在由魅力型向法理型转化.大学的舆情应对能力及制度化水平亟待提高,自觉建立舆情应对机制,积极调整与社会的公共关系,通过大学管理的切实改进,在与社情民意的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是大学公信力场域构建的应然立场和重要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高校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史上一种全新的、发生在特定区域(校园)的形态,网络技术的进步为其发展带来了无穷的契机和活力,但网络的负面效应而造成的负面校园舆论影响也成为在校师生无法回避的一种客观社会意识环境。针对目前高校面临的网络舆论环境的现实困境,寻找应对策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不时发生,尤其舆情信息经过网络媒介多种途径的传播和扩散后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这为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工作带来了多重挑战。因此,必须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从制度规范上构建系统应对体系,打通网络舆情场的传播途径,创新引导与治理的载体和方式,准确地把控网络舆情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有效化解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放大器,许多话题正是通过网络的传播才产生了较强的社会效应。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事关政府形象,事关社会稳定。因此,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完善,对拓展公民政治参与的公共空间,促进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网络舆论的特征,阐明了政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作为现阶段对社会运行中各种行为的一种制衡机制和对偏差行为的纠错机制,对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舆论监督的实践来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在新闻媒体自身的积极努力下,舆论监督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时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影响舆论监督工作的开展和深化.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不足与对策作出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0.
政府新闻发言人是国家舆论源的代言人,是沟通政府、媒体、公众的桥梁.舆论的社会功能、意见信息消费需求、舆论调控的社会效用等因素是政府新闻发言人实施舆论调控的重要依据.政府新闻发言人通过实施舆论调控达到了增强政府舆论影响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