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结合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目标,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市场经济五个方面构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以TFP贡献率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衡量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各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在稳增长的基础上,以社会民生为重点,扩大内需,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科学应答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新问题的战略决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当前,最重要的是尽快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创新发展理念,在经济拉动上尽快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过程中关键取决于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巨大作用,文章从科学技术水平与应用、人力资源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文化价值和教育质量五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强调必须重视教育并依靠教育,提高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尽快地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通过泉州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对泉州经济发展特点、泉州制造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以及泉州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率等经济指标的水平、泉州的产业与企业的竞争力、泉州的产业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的依赖等经济现象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泉州经济发展对传统路径依赖的现实。分析泉州的这种发展方式存在的制约瓶颈,从而论证了泉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是中国资源富集区,资源型产业比重高,是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区域。近年来,依托丰富的资源,内蒙古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也面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研究了资源富集地区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许钧 《邢台学院学报》2013,(4):39-41,47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正逐步重视并提高经济发展的投入水平,同时也在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方式。我国过去经济发展缓慢,不仅因为对经济投入水平低,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阐释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渐趋恶化,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预示着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连云港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连云港市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强、民生改善投入不足等问题。文章分析了该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从更新观念、做好基础工作、培育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和教育领先等方面提出改进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知识产权能力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障.要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中发挥知识产权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需要从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四个方面全面构建知识产权综合能力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撑;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搭建产业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造制度保障;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营造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工作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它通过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引导、教育、调整、保障等功能,从明确方向、规范活动、营造环境和培育人才等方面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思想保证和强大动力.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渗透力和转化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旅游市场需求构成以及动态发展特征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指示器。浙江市场需求特征表现为:国内市场需求占主导地位,体现以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以企事业管理人员和公务员为主体的游客职业构成:入境旅游市场以外国人需求为主体,体现以商贸人员的商务活动为主体的市场构成等。形成浙江市场需求状态的主要原因在于推进传统观光产业向休闲度假等产业转型,参与“长三角”旅游区域合作,改善区域经济文化总体环境等。未来浙江旅游市场拓展应该在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进程、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拓展新型旅游业态、关注资源非优区旅游业宽度的拓展、转变营销理念与方式等方向上有创新性作为。  相似文献   

12.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测算2000-2011年安徽省17个地市(包括原巢湖市)土地利用效率,按其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将这些城市分为高度有效型、中度有效型、较为有效型和低度有效型四种类型.依据耦合度理论,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显示:安徽省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处于高耦合、低协调状态.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可知,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为改变这种现状,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努力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发展经济,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制造业作为河北省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关乎整个河北省经济的发展。文章从经济效益、节能环保、科技创新三个层次构建了河北省制造业先进性的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河北省制造业先进性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发现,河北省制造业先进性水平综合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在经济效益和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绝对优势,但在节能环保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评价结果,提出需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探索"互联网+"模式、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营造健康发展环境、优化产业布局等方面提高制造业先进性水平,推进河北省制造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安徽经济发展状况、经济转型期变化特点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对安徽制造业转型发展中面临的机遇进行了分析。根据地区间经济基础、资源环境、转型发展等不同特点,本着产业相对集聚、人口相对集中、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思路,划分城市联动及制造业发展、粮食能源化工发展、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等三大区域,并从战略的高度抓住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定位每个区域的主体功能。从而实现国土资源和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促进安徽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一大特征。近年来,安徽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规模、基地建设和创业意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成果,但在产业分工、风险投资、先进技术的消化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建议实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加快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等措施,促进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科技投入与产出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投入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安徽省2005~2009年间的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进行了分析,提出为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应当逐步建立有效的R&D财力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总体发展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但是也存在着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客观认识和正确地估价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对于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与协调地区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选取了12项指标,运用spss16.0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然后根据17个地级市的综合得分对其进行评价,得出区域经济总体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也不平衡,所以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安徽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仅是国家“十二五”的主线,也是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的紧迫任务。国际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理论,对安徽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基于“微笑曲线”理论角度,对安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策的探索,可以为加速安徽崛起,实现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安徽沿淮经济带现代城镇体系初具雏形,但城镇化绝对水平仍然较低且内部发展不平衡,城市区域带动能力偏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区域人口外流逐渐增多。在准确预测经济带2013—2030年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前提下,综合运用PCA方法和引力模型确定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并测度其辐射强度,提出应充分考虑沿淮经济带安徽段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依托沿淮经济带现有的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施核心城市引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最终形成安徽沿淮经济带“一轴、双组团、多节点”的开放型、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