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一……就……"句式进行了句法和语义方面的分析,认为形式不同的"一……就……"句式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对"一……就……"句式中"一"、"就"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分别对紧接关系、对比关系和条件关系的"一……就……"句式内部的句法、语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2.
韩昱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6):110-112
在近代汉语时期"是……的"句产生并得到了充分发展。我们着重分析了表强调的"是……的"句,将其分成单纯表示确信、肯定语气的"是……的1"和表示已然义的"是……的2",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代汉语时期表强调的"是……的"句式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3.
“以……的……”是中学言中常见的句式,其用法比较复杂,但我们只要把握好语境,并采取灵活的办法,就能将它准确地翻译出来。下面就分九种类型来说明该句式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罗敏 《文教资料》2010,(27):27-28
“谁1……谁2……”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前后照应的一种句式,其中,“谁”是非疑问用法,任指,有所指,在不知或不可明说的情况下,常使用这一句式,带有委婉的语用色彩,在逻辑一语法关系上表假设或条件。  相似文献   

5.
韩昱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22-124
"是……的"句式是现代汉语里常见的强调句式,我们从历时的角度来考察这种句式的发展。得出此句式在宋金时期就开始出现,到明清时期,"是……的"句式已发展完善,其用法和现代汉语无异。最后我们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是……的"句式的特征作了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6.
探究汉语中"V1着也是V1着,……V2P……"句式的来源,分析该句式的结构特点,V1、V2的语义特征以及V1与V2的关系,从而揭示出动词"V1"在这个句式中受限制的原因和应该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传统逻辑学认为“或者……或者”句式表达相容选言命题,“不是……就是”可视为相容的一种。其实在自然语言中,“或者……或者”也表达不相容选言命题,可以从语义、标志等方面来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8.
“则被……也”是元杂剧中一种特殊的被动式感叹句。本文全面考察了该句式的句法结构,分析了其核心部分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讨论了此类句式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是……的"原型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且根据焦点理论和大量的例证得出了"是……的"的焦点强度等级序列,即乙类句也是焦点句,而且焦点强度比甲类句还要强。最后,通过反驳袁毓林的观点,得出了"是……的"句式的焦点标记是"是……的"结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王泉 《考试周刊》2009,(23):211-212
“通过……使……”句式构成的句子是否是病句,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在确定“使”为介词的基础上,通过对“致使范畴”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通过……使……”句是缺少主语的病句。  相似文献   

11.
反问句式“不亦……乎”之“亦”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情态副词“也”字,一为音节衬字,这两种理解均使反问语气缓和。一般“不亦……乎”句式反问气势较强,“亦”字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留学生在现代汉语的学习中,经常会对一些形式相似、意义相近的关联词组感到困惑。"既……又……"、"又……又……"格式就是其中的一组。传统的分析认为"既……又……"前后两项有轻重之别,而"又……又……"没有轻重之别。本文通过典型例句,结合上下文语义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这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对表达离析或者融合效果的选择;二是对语体和使用环境的选择。同时,本文简单描述了这组关联词在表述多于两项时的形式特点。  相似文献   

13.
周领顺 《天中学刊》2002,17(1):74-75
对汉语中“不要……太……”句式和英语中的“not…too…”句式的句意是可以解释和把握的,它依据的是句中用词的褒、中、贬,以及判断句子是对事实的一般陈述还是着意的逢迎和赞扬之词。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两个"又"连用的现象经常出现,有时又会说成"又是……又是……"。本文在考察进入"又是……又是……"格式的成分的性质以及"又是"的语法性质的基础上,对"又……又……"和"又是……又是……"的互换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终助词是接在句末或文节的末尾,表示感叹、疑问、禁止及其他种种语气的助语。其在句中表达的情意各有轻重。通过"か"和"ね"对比发现起关联及差别,并掌握终助词在文体表达中的实际用法。  相似文献   

16.
常见的古代汉语习惯句式“何……为”“何以……为”,从词性和结构上看,传统认为“为”是语气助词。而朱振家先生的句法结构分析“为”是动词,是宾词前置句。文章论述了在个这句式中“为”作语气助词及“为”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对韩城方言中"把"字句与"叫"字句的套合句式进行分类解析,并联系近代汉语中有关的套合句式进行比较,结合韩城方言的现实景况,可以看出"把"字句与"叫"字句的套合句式还将在交际中继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吾与徐公孰美?”“吾孰与徐公美”两类句式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却并无二致。在现存先秦至汉大量古籍里,前一类句式早在春秋时即已出现,并在王畿及各诸候国人士之口广为通用。而后一类句式则迟到战国中期才主要出现在齐国君臣之口;与之同时,前一类句式在口语领域,仍居于压倒优势地位。不过,后一类句式虽晚出三百多年,但它一经出现,即在口语领域逐步取代前者地位,而前者却渐趋消失。到战国晚期及秦,后者已在口语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直到西汉几乎完全取代了前者,而前者在口语领域则几乎消失殆尽。这种消长变化也有其必然之故。  相似文献   

19.
姜有荣先生在《语文试卷中的五处硬伤——与高考命题组商榷》(沈阳《招生考试通讯》,2002.9)一文中指出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0小题A选项“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犯了杂糅的语病。  相似文献   

20.
构式"也……也……"是指由"也"叠用而固化成的一种语法格式,连接的两项成分可以为词、短语或小句,表并列关系。根据"也……也……"的主语和连接成分的异同可分为五种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的替换规律。"也……也……"的句法功能灵活,可以充当单句的谓语、谓语中心语、定语、补语或宾语,也可以连接复句的分句。"也……也……"和"又……又……"都表并列,但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