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A0):162-16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英国,以其蜚声世界的教育质量颇受中国留学生的青睐。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文化差异的挑战,中英文化差异会给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困难。因此,研究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留英生活的影响及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能够帮助中国留学生尽快适应英国的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2.
非适应性行为也称行为障碍,是各种心理过程障碍的结果。在中国学习和生活期间,来华留学生在思维模式、社会交往和生活学习等方面会产生行为障碍。针对来华留学生行为障碍的表现和原因,应从跨文化思维、心理援助及创新留学生教育模式等方面采取应对策略,以促进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上海来华韩国留学生的学习适应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海高校韩国本科留学生的学习适应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218名的韩国留学生.研究发现,中国高校的教学设施、课堂教学,韩国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汉语水平,以及留学生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显著影响韩国留学生的学习适应.就如何帮助韩国留学生更好适应在华学习的问题,从中国高校留学生管理与教学方面,以及韩国留学生自身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入学教育为留学生适应中国生活、促进身心健康、确立学习目标、进行职业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留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当前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新时期高等学校发展的新情况提出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来华留学生们来说,适应中国社会与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其适应性的高低决定了其在中国生活和学习质量的高低。本文通过对一定数量的留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后,总结他们来到我国后在日常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的适应情况,以更深地认识学习者动机和需要,以及教育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对其学习生活的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留学生教育的教学与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来疆中亚留学生在文化适应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论文以问卷调查辅以访谈的方式,从语言、环境和生活、心理以及学习适应四个角度分析了中亚留学生来华的文化适应性。结论表明中亚留学生在文化适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和学习适应,其次是环境和生活适应,最后是语言适应,由此,教育者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中亚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所在地的生活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东盟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涉及到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等方面,也影响到中国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提出在课堂翻译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的比较,以及中国文化的导入,有助于促进东盟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8.
沈恒露 《考试周刊》2013,(83):156-158
留学生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外国学生来到中国高校深造接受的第一堂课,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和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起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提高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本文阐述了留学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并就我校留学生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9.
马晶  陈勰 《教书育人》2010,(8):106-107
温州医学院医学伦理学这门课开设了全英文的留学生课程,要求对留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引导留学生从伦理学的角度来思考医学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留学生在温州医学院的学习,针对留学生的情况,采取了与中国学生医学伦理学不同的教学措施,对留学生的医学伦理学多样化教学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0.
缅甸留学生来华学习,为中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受到留学生主观方面以及中国高校乃至社会客观环境影响,当前仍存在一些较突出的文化适应问题。以武汉和南京两地高职院校缅甸留学生为例,通过调查其在日常生活、语言文化、人际交往、学业经济四个方面的文化适应情况,采取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探究他们在华学习生活中文化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提出了一些促进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宁夏以独特的民族宗教特点,吸引着众多国家的学子前来求学深造。宁夏医科大学作为本地区唯一一所医学高等院校,目前已有数百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在银川常驻外国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留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状况,对其学业和生活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搞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本文以宁夏医科大学为例,专门针对留学生群体的对华态度、学习、生活以及文化交流适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王颖 《教师》2019,(5):122-123
2017年,来自156个国家及地区接近1.2万名留学生在西安学习,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研究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文章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不同生源地区的留学生进行分类调查讨论,发现各地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方面各有长短:欧美留学生在语言和课堂理解方面有着较强的能力,而亚洲留学生在适应中国本地化生活方面有明显优势。文章提出建议,各高校要加强语言培训,设置语言考查门槛,为留学生提供寄宿家庭和更多文化交流节目,帮助他们融入西安生活。  相似文献   

13.
外国留学生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新鲜感过后的孤独、紧张、焦虑,甚至可能超过其承受能力。入学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在华留学环境,引导其关注在华留学大环境下品行规范、学业素养及生活技能等方面。课程化模式有利于实现外国留学生入学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常规化和长期化。留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关知识,开始适应并主动融入学习生活,才可能有一段美好的留学体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赴韩中国留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方式,整理分析中国留学生选择赴韩国留学动机及选择高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以期帮助有意赴韩学习者客观把握自身优势,更好地适应在韩国的学习生活,同时为中韩高校了解中国留学生的情况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以3名来华高校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压力应对展开定性研究。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遇到的困难主要有汉语学习及交流障碍、生活环境不同以及文化沟通上的差异。面对这些困难,在华留学生通常会采取自我调节和寻求帮助两种积极的应对压力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某校为主,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通过分析发现:70.6%的留学生适应中国教育系统,仅有7.1%的留学生不适应中国教育系统;89.4%的留学生对中国学习生活满意,仅有3.6%的留学生不满意;关于心理适应性,88.2%的学生不存在心理不适应性,仅有11.8%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等。本文通过对留学生不适应性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影响因素和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来华留学生语言课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的新探索。语言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生听得懂、用得上。留学生课程思政应遵循的教学理念是运用多元文化共享理念帮助留学生在中外文化认同中理解和认同中国,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引导留学生愿意以包容的心态理解中国,采用分层和适度递进的教学更加符合留学生认知及学习语言的规律等。不同阶段留学生的分级教学要把握“知”“情”“思辨”的要求。来华留学生语言课课程思政的措施包括:语言课课堂利用现有教材中蕴含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拓展语言课教学内容的同时挖掘其育人功能;加快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材、微课堂及课外读物等融入思政目标的教学资源建设;课上练习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使教学丰富多元,让留学生亲身体验当代中国的发展,促进对中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冲突与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中亚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状况、文化冲突的原因及中亚文化与汉文化的冲击聚焦点,文本以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历留学生(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中亚来华留学生的语言适应、学业适应、日常生活入手,探索影响文化适应的方式差异及影响因素、寻找文化冲突的因素,为留学生尽快适应在中国的学习提供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9.
对留学生现代文学课的性质分析及课程设计李炜东作为较早对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开设的文化选修课,中国现代文学课的教学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不断增加,一些选送学生来中国学习的国外大学还指定现代文学课为该校来华学生的必修课;另外,在实际教学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比例进一步增加,留学生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帮助国际学生适应中国生活和学习。文化认同是文化适应性的基础,针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问题和文化素质发展研究有助于发现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中存在的问题。文章通过定量研究,了解来自江西三所高校230名亚洲和非洲国家的本科留学生的留学动机、语言状况、文化传播渠道、中国文化认同情感因素和中国物质文化认知程度对留学生文化素质发展的影响,以期提高留学生中国文化素质和文化认同,顺利完成学业,把未来职业发展和两国间的友好往来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