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范鸿仙(1882-1914),名光启,别署哀鸿。安徽合肥人。他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聪颖好学,小小年纪就文名远播。1904年,安徽寿县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孙家鼐聘请他当家庭教师,范鸿仙得以结识孙家鼐之侄孙孙毓筠。1906年孙毓筠自东京归来,介绍他参加了同盟会,范鸿仙自此投身革命。1906年10月,范鸿仙在东京同盟会《民报》刊载文章《刚德之学说》,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08年,范鸿仙与安徽籍的革命党人李铎(警众)、李燮枢(辛白)、陈仲衡等,创办了在中国近代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史称:新文化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其实,早在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这是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3.
晚清中国的现实激起了大批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许多知识分子创办新式报刊,宣传新思想,传播新知识,以启蒙民众。但早期报刊多使用文言,下层民众读不懂,自然影响传播效果,于是白话报刊应运而生。陈独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张梦雅 《今传媒》2013,(1):72-73
晚清报人陈独秀在安徽芜湖创办的《安徽俗话报》,诞生于20世纪初白话报大发展时期,与此前的近代政论性报刊相比,出现了由救国向救民、由维新到革命的转型,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进行了改革,体现出近代报刊大众化的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白话文报刊是在清末维新变法的高潮中创办的。1897年10月在上海出版的《演义白话报》,《蒙学报》是目前知道的最早的白话报。随后,裘廷梁创办的《无锡白话报》是当时影响较为广泛的一张白话报。随着维新变法的失败,这些报刊很快停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逐步走上政治舞台的过程中,不少人注意到要发动下层社会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因而也创办了不少白话报。1900年至1905年间,曾先后出版过《杭州白  相似文献   

6.
杨爱林 《编辑之友》2011,(10):117-119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巨人大家辈出,刘半农为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作为《新青年》的编辑人员,他的名字与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文化运动勃兴时期,他撰文"骂"倒"王敬轩",宣传初期白话诗歌创作,标点出版《何典》,搜集并精印《初期白话史稿》,首创中文新式标点和"她""它"二  相似文献   

7.
谭娟 《新闻三昧》2007,(8):55-56
林白水(1874—1926),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报人,白话报刊的先驱。他教过书,办过学,从过政,但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办报实践。1901年,他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到1926年因文字贾祸,25年间他先后创办或参与编辑的报刊有《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宣传社会主义而著称。他不仅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而且是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的思想影响了五四时期的整个青年一代。陈独秀在五四前后的影响,同他创办、编辑刊物,利用刊物介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是分不开的。早在1904年(清光绪30年),他创办、编辑了《安徽俗话报》,1915年创办《新青年》,1918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等。这些编辑、出版活动,不仅在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他在编辑、出版活动  相似文献   

9.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在他一生的社会活动中,从事编辑活动是其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就这个问题来加以介绍和论述。一胡适早在1908年在上海公学读书时,就主编过《竞业旬报》。《竞业旬报》是学生组织——竞业学会创办的一个白话旬报。宗旨有四项:一振兴教育,二提倡民气,三改良社会,四主张自治。目的是鼓吹革命。1908年  相似文献   

10.
黄有东 《编辑之友》2010,(7):105-107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历史地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表现在十多年时间内,引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新潮,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为什么<新青年>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研究者有的从技术角度,对<新青年>的栏目设置、文字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也有对陈独秀的编辑思想进行探讨的.本文主要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两个方面,来解析其中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1.
晚清十余年间,各地创办的白话报刊达140余种,影响较大的有<无锡白话报>、<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安徽俗话报>、<直隶白话报>、<京话日报>等,其中又以<安徽俗话报>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蒲慧娟 《新闻窗》2008,(1):119-120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倡导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宗。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称胡适是“首举义旗”的白话文运动“急先锋”。但是,白话文的胜利并非胡适等人振臂一呼的结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将文学交给大众的事实,从清朝末年就已经有了。”胡适也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以及《四十自述》等文中屡屡提及近代白话文运动,认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白话文的提倡,不过是这种运动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9期发表了程巍的文章《为林琴南一辩——"方姚卒不之踣"析》。文章篇幅很长,要用大量的材料来说明和论证当年在新文化运动中,那一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争中,林琴南的"方姚卒不之踣"的古文表达并没有错,倒是胡适、刘半农、陈独秀、钱玄同等人错了。文章由此推论并批评,"白话代文言的革命,本就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领导权问题,采取的方式自然是非学术的,以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将文化领导权从文言  相似文献   

14.
林白水一生参与主办或创办的报纸有:《中国白话报》《俄事警闻》《新社会报》和《社会日报》等十余家,其中又以在北京创办的《新社会报》为时最长。  相似文献   

15.
胡适,安徽省绩溪县人,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1910年,他考取清华学堂第二批直接出洋的留美官费生。闻一多比胡适小8岁,当胡适1917年从美国学成回国时,他刚刚从清华学校中等科升入高等科。因此,说起来他们虽然是清华校友,但这种年龄上的差异把他们划成了两代人。胡适年纪稍长,可毕竟属于上一辈,在五四时代已成为先生,而闻一多在五四时代还是个青年学生。不过,闻一多对胡适并不陌生,因为胡适不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者之一,而且其《尝试集》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集。共同的兴趣,缩短了两人的距离。1921年3月11日,闻一多在《清华周刊》发表过一篇题为《敬告落伍的诗家》的文章,极力反对学校的复古空气,把热衷于写古诗的人称作“落伍的诗家”。他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  相似文献   

16.
从1到901年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1926年8月6日不幸遇害,25年间,报界先驱林白水参与过《中国白话报》、《警钟日报》、《民主报》、《时报》、《公言报》、《平和日报》、《新社会报》、《社会日报》等报纸的创办、编辑和撰稿等工作,在当时的新闻界与邵飘萍齐名,被誉称为“青萍白水”。  相似文献   

17.
李铁锤 《编辑之友》2013,(1):109-111,122
在陈独秀的报刊生涯中,其创办及协办了《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十几种报刊,这些报刊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他的平民报刊编辑思想。中国文人向有托物言志的传统,因而,梳理其编辑思想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他的思想。同时,在平民化报刊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他的平民报刊编辑思想的研究也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宏 《新闻爱好者》2008,(12):146-147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1891年,卒于1962年,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史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回国任北大教授,投身新文化运动,是该运动的早期领导者之一。1949年再度赴美,1952年去台湾,1958年4月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等。学术史上的胡适不仅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还兼受西方文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4亚东图书馆与章士钊在汪孟邹的名人朋友中,章士钊是其中之一。从亚东的全期历史来看,章士钊与陈独秀、胡适一样,对亚东的影响至为深远。最突出的一点是,亚东人出版认真,不肯苟且,对读者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我称之为“亚东作风”,其形成就有章士钊等人的督促之力。对此,汪孟邹本人也直言不讳。众所周知,章士钊是反对文学革命的主将之一,而亚东在“五四”时期,高奏新文化运动的主旋律,在文言白话孰是孰非、孰优孰劣的争论中,亚东坚决地站在了陈独秀、胡适等革命派一边。在出版领域,亚东首举义旗,充当白话文运动的急先锋,出版了一大批白话…  相似文献   

20.
吴永贵  王静 《出版史料》2004,(2):103-105
1918年岁末,在北京大学红楼图书馆的一个房间里,北京大学的一些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徐彦之、顾颉刚、俞平伯等人,在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李大钊等师长的直接指导与帮助下,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的第一个学生社团——“新潮社”。在“五四”时期蜂起的各种文化社团中,新潮社算得上是创办较早的一家,也是很有影响的一家。它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与师长们的《新青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成犄角之势,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